林区信息化要迈三道坎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究竟啥样的信息化,在农村和林区才能说是有效的呢?信息产业部一位负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官员坦言,“信息化不是目的,关键在结合实际的应用。”
具体到某个农村或林区,就是要贴近当地现实,利用新技术和业务,为当地农户提供丰富的支撑手段,推动他们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活水平,改进生活方式等。
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也深有体会。朗乡林业局局长关思伟直言不讳,“做木材信息化管理最早是被木材贩子逼的。”的确,在传统涂红油、钉小标牌等方法不管用的情况下,朗乡开始尝试着用数字化管理堵塞“漏洞”。
从这开始,“一发不可收”,几年来,朗乡林业局应用计算机、网络、激光扫描技术对木材生产进行管理,使林区生产经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林区正逐步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只要你拿着“林中宝”在林中走一圈,划定曲线闭合,有关面积、树种等相关资料,都会在“林中宝”上显现。如今林区移动网络基本覆盖,宽带网络正在普及,无纸化办公也在推广,诸如天气预报、最新销售行情等信息应用服务也在应用中。
其实,朗乡是一个在林业信息化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关思伟也坦言:“黑龙江是林业大省,林业人口350万,面积3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8.9%。要是全省林区都实行信息化,生产效益将比目前提高2倍以上。”
至于朗乡信息等新技术的下一步应用,关思伟有着自己的打算,目前朗乡林业局正在对中密度板、刨花板生产线实行激光打码机防伪技术,到时用扫描枪一扫描就知道:哪天生产的,是不是朗乡的产品等。此外,关思伟还考虑在育苗全日光温室中,采用计算机管理,控制拉帘、通风、喷淋、打药、施肥、增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林业生产管理效率。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和林区,要想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新农村和新林区建设,仍必须在3个方面着手准备:
第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动落后地区的网络建设,包括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等网络,这样才能消除“数字鸿沟”,让身处偏远地区的农民和林业工人有机会用上信息技术。有了网络才能保障信息传送到户、到人。
第二,要开发适合各地农村和林区当地实际需求的应用业务,否则没有针对性,不能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他们是不会接受和认同的,这也就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作用。
第三,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扎根农村和林区,“没有人才或留不住人才是农村和林区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否则即便给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信息技术也很难得到切实有效地利用。以关思伟为例,他从东北农学院农机系毕业,对信息软件开发应用情有独钟,并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关思伟们的胆略,缺少张炳坤们的坚持,朗乡林业信息化会这样吗?
由此可见,包括朗乡在内,我国农村和林区的信息化推广应用才刚刚起步。文/倪伟龄 胡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