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精神,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编制2006年度成都市信息化建设与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项目指南。
编制本指南的目的是:为相关部门、地区和从事信息化建设、服务及投资的市场主体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机会,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发展;为编制信息化项目年度计划提供依据;吸引和带动社会信息化项目投资。
二、编制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为全面贯彻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落实市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市软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深化服务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建设;深化服务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化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工业新跨越。为实现“新三最”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三、编制原则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建立城乡信息化一体化规划新格局。以规划为指导,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分步推进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应用普遍服务,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面向需求,突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应用优先,按照城乡统筹、共享利用、普遍服务的原则确定应用项目,推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扩大优质资源在城乡的应用范围,优化城乡居民获取信息服务的环境,形成城乡信息化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做强产业,促进发展。积极培育和引导信息消费,促进城乡市场发展。大力发展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建设西部信息服务基地和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坚持实施大企业战略,以软件外包及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软件企业、市场、人才和环境等的国际化进程,实现软件产业速度、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努力把成都建成中国软件产业的重要基地。
融合创新,增强实力。创新制度安排,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信息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及服务市场,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渗透,促进软件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不断增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实力。
四、建设重点
(一)信息基础设施类
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进村入户工程”,逐步构筑城乡一体的信息骨干网络,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系统的预警及应变能力,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撑。
(二)信息应用服务类
重点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管理体制,形成共享机制,大力推进跨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突出资源共享利用;推动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信息服务延伸工程”;加强电子政务体系向乡镇延伸的集约化建设,加速系统整合与优化,推进多部门、多业务系统的延伸应用;加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实施“信息技术改造工程”,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工业新跨越。
(三)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类
围绕建设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和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目标,加强软件园区建设,重点实施“数字娱乐精品工程”,在软件外包方面取得突破和明显进展,形成产业支撑,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发展环境类
完善与信息化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培育公平、公开、有序竞争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市场,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创新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筑软件市场诚信体系,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为软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为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发展思路。
第二部分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拓展信息化应用市场,形成城乡宽带内容融合应用基础条件,推动信息应用普遍服务,拓展消费需求,推动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拓展信息应用需求,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工业、能源、交通、旅游和农业等行业及龙头企业信息化水平,为实施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提供应用机会。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市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骨干网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最后一公里”亟待破题的突出问题,采用“政府规划、企业参与、新技术支持、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一)宽带进村入户工程
加快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无线网络优化、服务网点建设,完善“电话村村通工程”,实施宽带进村工程,2006年完成60%的行政村实现宽带上网的信息基础条件,有效提高农村电话、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率和使用率;通过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和新技术应用,推动有线电视网的发展和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启动城市信息内容融合应用的光纤入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的融合传输,为信息服务和通信增值服务以及带动的软件研发提供基础环境。
(二)基础安全管理与服务平台
建设政务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成都信息资源灾难备份中心,提升密码技术、数字身份认证和VPN等安全技术的应用水平,增强对安全事件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电子政务核心应用要达到相应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形成在资源共享环境下的安全解决方案、相关安全产品,为新一代高速高性能芯片技术提供应用环境,带动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开展信息安全专业服务,推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二、信息应用服务建设
(一)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利用,通过“政府带头,依规推动;工程示范,绩效评估”的工作机制,提高信息共享能力。
1、信息共享建立社会应急机制
实施“中国-欧盟信息社会项目”,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安全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系统;完善成都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保障多警种互动的指挥体系有效运行;启动成都市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煤矿瓦斯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在线平台;推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共享项目示范,支持社会应急机制的建立。
2、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共享能力
抓好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和共享系统的应用,扩大交换部门,深化数据共享,加强部门应用,开展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的专题应用,推动社会综合治税,开展财政、税务、国库、银行计算机系统横向联网工程,提升财政、税收和国库的联合监管水平。抓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应用,建设工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数据集中和全系统业务联网,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交换、共享、发布和管理工作机制,重点做好涉及人们生产、生活安全和跨部门联合监管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管理工作。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推进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开展人口基础信息、企业基础信息、地理基础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交换与共享;建设审计信息系统,构筑市、区(市)县审计部门行业专网,实现全市审计机关协同作业;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体制和试点推进的方式,构建跨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一个平台、共享资源、便民服务”的原则,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建设社区事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数据采集,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3、加强频率资源管理
争取国家支持并整合、调整频率资源,保证成都地铁等重大建设项目对无线电频率的需求,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频率协调、电磁环境测试、站点建设等工作;以相关法规为指导和保障,规范无线基站有序建设及共享利用,协调和引导我市无线电通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拓展信息应用需求
为社会应急机制的建立,需要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多尺度动态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决策技术的研发。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机制建立,需要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研究。提高政务信息的共享能力,带动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技术的软件研发和标准制定,加强在数据采集、整合、挖掘、发布等方面的应用开发,拉动数据库、中间件、数据挖掘软件产品的应用。针对地铁工程建设信息化的需求,要开展地铁运行及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地铁运营管理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信息化基础支撑系统的研究,带动应用软件、IC卡、自动控制、通信以及系统集成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开发。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社会的信息意识提高,培育政务信息的增值服务市场,提高政务信息的增值服务能力,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信息服务延伸工程
针对我市城乡信息化应用水平差距较大,乡镇及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采用“政府主导、集约建设、资源延伸、试点先行”的工作机制,开展共享网络、终端和后台的信息服务延伸体系集约建设,推动相关部门的服务内容向乡镇和有条件的村社延伸。
1、服务延伸集约化建设试点
选择5-8个有条件的区(市)县开展服务延伸集约化建设试点,统筹建设共享的接入网络,共用满足业务工作需要的信息终端,整合应用系统、内容等后台资源,构建起由市、区(市)县向乡镇、村社延伸的信息平台,为信息服务延伸创建条件。
2、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延伸建设
完成劳动监察管理信息系统主体功能开发,建立覆盖全市各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业务经办和查询平台,实现劳动、就业、社保、劳动监察的数据和应用系统整合,开展城乡充分就业信息跨部门交换与共享,实现服务延伸。
3、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服务延伸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信息系统建设,在成华区、崇州市、彭州市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完成全市其余区(市)县网络构建、终端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工作,重点做好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维护工作,建立系统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管理。
4、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延伸建设
整合成都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药品配送信息系统、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互助医疗管理、以及妇女儿童保健信息系统,重点做好系统运行和数据维护工作,建立面向基层应用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卫生执法和行政监管的信息化应用,将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行政监管信息延伸到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
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延伸建设
以市图书馆信息化基础平台为载体,搭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市级分中心、区(市)县基层分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站,充分发挥文化行业信息资源优势,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已建成的网络和终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6、政务服务扩展应用服务延伸建设
完成全市行政审批库和电子监察平台的建设,完善政务中心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实现市、县级政务中心,政务服务分中心行政审批事项的统一管理;继续拓展政务服务覆盖面,将服务范围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推进办理事项的网络化管理;完成南部副中心信息化基础建设需求设计方案,为政府南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集约构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信息化手段。
积极开展政务公开服务,建成网上安全科技教育馆,加强市及各区(市)县政府门户网站监控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根据网站绩效评估,整合绩效不符合要求的部门网站,进一步扩展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服务。
7、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延伸建设
结合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50所农民网络技术学校,组织信息化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延伸劳动就业技能以及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化手拉手活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服务。
以“农民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建立跨部门的涉农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通过语音、短信和网络等信息服务,向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和政策咨询等综合信息服务;采用多种方式,按照标准化要求,建成300个信息服务工作站,面向农户开展科技、市场、就业等信息服务。
8、社区信息服务延伸建设
实施信息化进社区示范工程,在10个社区建立信息服务中心,新建网络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影院,拓展社区管理综合信息服务。
进一步完善“成都通”和“众通”信息查询平台建设,推进城市通卡一卡多用,完成市民邮箱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方便市民生活。
9、拓展信息服务消费需求
通过推动信息应用的延伸服务,发挥现代通讯网络作用,带动普遍服务,拉动通讯网络和各种信息终端市场的发展,鼓励信息应用服务的增值开发,开发实用性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应用整合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应用产品,进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推荐的电子政务国产软硬件产品汇编目录,推动本地产品进入全国市场。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带动本地信息制造业发展。
(三)信息技术改造工程
开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以点带面、追求实效”的工作机制,重点抓好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工程,抓好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服务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1、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抓好有基础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建设,推动适用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应用,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支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模具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共设计环境,提升生产、设计、管理能力,促进重点产业信息化应用。
2、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着力服务企业供应链优化,继续推广“企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完成3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服务业信息化建设
以成都市旅游公众信息网为基础,建成旅游综合门户网站,配合做好2006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相关工作;启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完善配套环境建设,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规模推广试用金融税控收款机,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