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经济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制造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优势充分发挥,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9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二)国际都会。陆海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活力之都和魅力之都。到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1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1090万人。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90%,城市化率超过85%,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进出口总额超过850亿美元。
三、2006年的工作意见
(一)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机械装备等产业,进一步提升重化工业和机械装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工业向高集聚、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和汽车电子产品,加快数字视听等关键技术和数字家电产品研发,开发新一代软件产品。着力推广纳米技术应用,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提高企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广州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汽车、住房、旅游、康体、教育、文化、信息等消费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抓好广州电子口岸和智能交通系统平台建设,加快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等道路智能管控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指示系统,解决行人过马路和车辆交叉行驶的问题,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努力建设和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发展新跨越。
扎实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向行政村延伸,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在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能源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广州落户,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五)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建设“两个适宜”的城市。
抓紧出台《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将全部流动人员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规范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改善流动人员无序流动的状况,保障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加大“城中村”和出租屋管理整治力度,力争出租屋100%符合出租条件,切实扭转“城中村”、出租屋案件多、事故多的局面。
全面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确保三年力争两年时间基本覆盖全市重点路面、重要部位、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和社区。加强对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的整治,切实改善广州火车站地区、城郊结合部地区和案件高发部位的治安面貌。抓好公安基层基础建设,落实群防群治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七)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政策,建立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和加强街镇一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工作。
推广应用社保(市民)卡,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八)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办公,提高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