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国防建设新局面的思考
步入新世纪,面对汹涌而来的变革浪潮,面对变幻不定的安全局势,面对此起彼伏的烽火硝烟,一度因冷战结束而对和平充满无限向往的人们又重新清醒地认识到,铸剑为犁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于是,主动迎战也好,被迫跟进也罢,在新技术革命导致的新军事变革浪潮面前,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互作用的面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开始了新一轮的“富国强兵”努力。 做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的安全与稳定,繁荣与发展,既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休戚相关,亦与自身的发展壮大,包括国防和军队的发展壮大紧密相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的安全包括军事安全上的威胁亦未完全消除。在此情况下,怎样才能奋起直追、跨越发展、迎头赶上呢?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主席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这一重要指示和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国防与广大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基本路径。循着它,我国的国防建设必将获得扬帆疾进的不竭动力,取得与时俱进的历史跨越。 不可或缺的人民群众 纵观古今,任何国家的国防建设,虽然都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但在深度和广度上确有不同。可以说,从1949年10月1日那天起,新中国的国防,包括武装力量、国防工业、战略资源在内的一切国防要素,都归属于已经成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从那时起,中国国防及武装力量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就不再仅属于哪个家族、哪个阶级,而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以充分反映全体人民的安全意愿和有效保护全体人民的安全利益为根本目的。这一鲜明的特质,决定了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仅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而且还必须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发动人民来进行。正如毛泽东同志1950年9月25日所言:“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都有赖于同志们和全体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一道,和全国工人、农民及其他人民一道,团结一致,协同努力,方能达到目的。” 正如人们看到的,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国家安全遭受军事威胁,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数万万人民每每同仇敌忾,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消除安全威胁的斗争中,使年轻的共和国一次次化险为夷,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赢得了发展,也赢得了尊严。 人们不会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时,尚未解决温饱的中国人民做出了一件让世人刮目相看的自卫壮举。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将军曾经感叹到:在抗美援朝斗争中,我国6.5亿人民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直接支援了志愿军……志愿军的全体同志,都将牢牢记住:……光荣属于祖国人民。 人们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帝国主义准备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数以亿计的工人、农民、干部和青年学生,响应党和国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拿起武器,组成浩浩荡荡的民兵大军;更多的人民群众则参与到“深挖洞,广积粮”的国防建设中。“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国防壮举,使当时的任何对手都望而怯步。 新中国迄今为止的国防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国防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来提供,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来参与、来保证。 国防强大的新需求 斗转星移,情随时迁。步入新世纪的门槛,尽管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奉行“全民皆兵”、“全民防御”,以至有的国家领导人不无自豪地说,该国的公民左脚迈出去是民,右脚迈出去就是兵。但在今日之中国,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已深入到了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有了时移法变的新需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长期在和平环境下生活的民族,能否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尚武精神,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安全与稳定。在此方面,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使人民群众在关注国防、参与国防的过程中,时刻看到面临的威胁,感受肩负的责任,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这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安全与发展是国家利益的两个基本内核。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快,我国的国家利益也在逐步拓展,不断深化。仅就安全利益看,我们不仅要维护传统领域里的安全,还要维护非传统领域里的安全;不仅要维护军事安全,还要维护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安全;不仅要维护有形疆域的安全,还要维护无形疆域的安全。在此情况下,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可以把广大人民群众同国家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巩固和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国防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在战略发展机遇期稍纵即逝的情势下,如何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实现国防又快又好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欲达此目的,在我国国防开支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在借水行舟中把国防建设不断推向新高,无疑是我们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 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要打赢信息化战争,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不可或缺。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中蕴藏的信息化战争潜力也在快速增长。大量掌握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人才和军民通用的技术装备,加上信息化战争仍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对抗,这就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战争、支援战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可以预言,人民群众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中的地位更重要、伟力更深厚、方式更直接、领域更宽广、作用更突出。正如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的那样:“兵民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军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把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还是国防壮大的生力军。尤其是在国防建设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而要使广大民众在国防建设中的“伟力”充分发挥出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他们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至关重要。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加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自觉强化国防观念;有利于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更好地动员组织群众,打牢人民战争的基础,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因而,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是必须为之的基础性工程。要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普及性,不仅要搞好党政领导、青年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还要抓好普通工人、农民、企业家的国防教育,不仅要搞好大中学校、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国防教育,还要抓好民营企业、高新产业、城镇社区的国防教育,不仅要抓好大中城市,还要抓好农村乡镇的国防教育;要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不仅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教育内容上也要科学设置、区别对待;要努力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要广泛采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还要加强监督、搞好检查,切实把全民国防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健全完善国防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行事日益深入到人们头脑,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需要做好积极的思想发动,还要做好有效的法律规范。可以说,没有法规的明确和约束,没有法规的引导和强制,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就会受到削弱。目前,我国已制定颁发了《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等法律法规,但与依法开展国防建设、依法参与国防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而,我们要从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性和持久性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的参建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从偶为到必行;进一步加强对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国防法规、了解国防法规、牢记法规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反国防法规、拒不履行国防义务的现象,要依法惩治、绝不手软。 疏通拓展参建渠道。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与他们能否作为和有何作为密切相关。成绩大,动力就强;作用大、积极性就高。因而,要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从过去的武装力量、国防工业、国防教育向国防经济、国防外交、国防文化等领域扩展;从过去的参军支前、扛枪打仗,向科技拥军、智力拥军等领域扩展,确保人民群众能在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参与国防建设,支持国防建设;要进一步疏通人民群众参与国防建设的渠道和途径,从直接参与军队建设到间接参加国防建设;从直接增强国防潜力到间接增强国防实力;从注重人力补充到注重物力补充,从注重资源补充到注重技术补充,从注重数量补充到注重质量补充,确保人民群众能更加深入、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建设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