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在软环境建设中提高执政水平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当人们对苏南的办事效率赞叹有加的时候,苏北也发生着悄然巨变。2005年,在淮安一期投资3亿元的苏北最大的无缝钢管项目———振达钢管,从洽谈到签约一周时间,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一周时间,从开工到第一根钢管出炉只花了5个月时间。类似的例子,在淮安还有很多。

    高效率来自坚持不懈的软环境建设。“我们从2001年9月开始狠抓软环境建设,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松懈过,一步比一步抓得更紧,力度更大,效果也更好。”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介绍说,“当时政府部门普遍缺乏服务意识,效率低下,到处是门槛,老百姓、基层和企业都有怨言。这样的环境,别说吸引外来投资,本地的企业都留不住。不突破,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淮安的软环境建设首先是树立了这样一个理念:百姓是天、企业至上、客商为重,让老百姓满意,让基层和企业满意,让外来投资商满意。”  

    长效管理:从“一阵旋风”到“五办作风” 

    一个企业想上一个技改项目,要到18个部门盖49个公章;客商投资一个项目,仅在一个部门就跑了30多趟历时53天。面对种种积弊,淮安市从2001年9月开始,用4个月的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场被称为“一阵旋风”的软环境集中整治。通过整治,政府机关服务态度不好、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一阵旋风”之后怎么办?淮安市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机关作风、推进依法行政等重点,着眼于长效管理,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功夫,行政方式的改进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以前,服装厂做好一批服装后,得送到商检部门去检验,在规定的数个有效工作日内完成。现在则是检验人员直接到厂家检验,并且随叫随到,半夜两点也不例外。根据24小时预约服务制度,在有关单位下班以后或者周末需要办事的,可以提前预约。全市共有47个窗口向社会公布了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受理,仅2004年就有211人次享受到这种服务。软环境建设中,政务公开、集中审批、公开承诺、首问负责、否定报备、企业付费登记、公务活动守纪回执、外来投资企业帮办、AB岗无缺位、一次违规查实待岗等一系列制度也相继建立完善起来。2002年,因违规待岗的工作人员就有231个。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之下,机关各部门“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透明办、变通办”的“五办作风”逐步树立起来。

    与此同时,淮安在软环境建设中形成了投诉受理、服务、督查和考核评议四大机制。

    成立了软环境建设投诉中心和民营经济发展投诉中心,开通了市长公开电话,建立起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开展行风热线和机关服务进社区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接受企业和群众信访投诉。仅市“软建办”在5年中就受理各类咨询和投诉35453件。 

    每年5月和10月,各开展一次“企业服务月”活动,时间为一个半月,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带队,深入走访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五年来共走访服务企业13412户次,为企业解决问题9572个。“机关挂钩服务企业”活动,则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企业建立挂钩结对关系,建立日常的走访、交流、办理、反馈和月报制度,提供零距离的“保姆式”的服务。

    为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淮安建立起社会监督、新闻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软环境建设监督体系。五年来共组织明查暗访144次,通过新闻媒体曝光132次,对违纪违规人员给予党政纪处分41人,组织处理96人,通报批评和其它处理的276人。 

    对68个软环境建设重点单位,除了日常考核外,坚持每年年中和年底开展两次万人评议活动。评议方式不断改进,去年成立了12万人的评议员信息库,每次从中随机抽取1万人参加评议。评出“十佳”和“三差”单位后,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差”单位的,对主要负责人立即予以调整。

    行政提速:“一千个‘您好’不如把事情办好” 

    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淮安市及各县区机关工作作风大大改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一些共性的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就成为进一步提高效率的瓶颈。“一千个‘您好’不如把事情办好”,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实施行政提速,成为淮安市近两年来软环境建设的一个重点。

    市“软建办”主任周茂萱介绍说,淮安市和各县区行政审批中心成立后,将分散在各个部委办局的审批功能集中在一起。但后来又感到,这还不够。对行政许可项目,规定的办结时间有的是7个工作日,有的是15个工作日,有的是1个月或3个月。时间放得很宽,离群众和企业的愿望比较远。我们要求能快则快,全市362个许可项目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了60%以上。很多不需要实地勘查的项目,如居民的房产证,只要手续齐全,当时在窗口就能拿到。有些事情,在办事环节上还是偏多,我们没有权力将国家和省里的条规减掉,但对一些环节进行了合并。另外,有的项目确实要经过多个部门,每个部门承诺的时间都很短,但加在一起,时间就长了。所以我们将涉及多部门的30多类项目由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比如一个项目由工商部门受理,在工商部门办理的同时,抄告其它部门,大家同步办理,限时办结。这样,有的项目三天就能完成。

    按照以前的规定,有些项目一定要局长签字才能生效。经过调查发现,局长签字的时候实际上大多没有仔细看材料,不但起不了把关作用,还延误了办理时间。因此后来提出,如果仅仅面对资料进行审批,工作人员在窗口办理就行了。按照充分授权的原则,各部门审批权限最大限度下放,目前授权全部到位的部门窗口已达14个。

    淮安市将“中梗阻”作为一个顽症进行重点治理。除了对所有中层干部进行培训,还采取了“利剑直指中梗阻”的几个措施。一是实行轮岗制,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5年以上的必须轮岗,群众意见比较大的必须轮岗。二是投诉下岗。三是评选“群众满意处室”,把与群众和企业打交道比较多的68个处室拿出来评比。今年还将扩大评比范围,只要与群众和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处室都要参加。

    对于企业意见较大的工商代理,淮安市连续治理了两年。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暗访人员跟着企业一起去办手续,一个找代理,一个自己办,看有什么区别。如果代理的比自己办的快,或者代理的办成了,而自己办的没有办成,那就是工商部门的问题。暗访后,淮安市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只要不是企业自愿找代理的,所收费用必须全部退还。

    服务创新:“盗抢案件补偿制”的背后

    淮安市公安系统在国内首创“盗抢案件补偿制”,对发生在工业园区内的盗抢案件,企业报案后,由公安机关按损失情况给予相应数量的先期补偿,然后由公安机关负责侦破,不能破案的,由公安机关负全责。

    这项曾引发争议的举措背后,是淮安市政府机关服务创新的普遍探索。丁解民说,“在软环境建设中,一定要敢于创新,开创新思路,想出新办法。”除了共性的制度要求,淮安市鼓励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群众需要,大胆创新,推出个性化的服务。

    税收征管原来的管理系统手续繁杂,效能不高。淮安市国税系统引进国际上信息化带来的流程再造的管理革命理念,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流程再造尝试。去年11月,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淮安的“税收征管流程再造”给予高度评价,建议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应用。

    淮安市信用社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支持,推出金融新产品“信用一证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贷款难,南京分行后来推广了这一做法。此后,淮安市金融系统又相继推出了“快捷通”和“快易通”,为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一家来自浙江的大企业资金短缺,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之下,省工行和建行用银团贷款的办法贷款1.7亿元,既解决了流动资金困难,又提供了项目建设资金,此种做法为省内首创。这家企业在感动之余,现身说法,又吸引了另外十几家企业来淮安投资。

    按规定,食品生产企业需要生产三个月以后才能发放卫生许可证。前三个月怎么办?卫生部门每天跟踪,每一批经检验合格后都发放卫生合格单。对猪肉运输的检测单管理,按省里规定是一车一单,但到中途要卸一部分货怎么办?现在变通处理,针对这一车的产品给多个单子,既不违反规定,又方便了企业。种种创新的变通处理办法,给了企业极大的便利。

    持续深入的软环境建设,提高了执政水平,和谐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1年,淮安市万人评机关活动中,收集到的文字反馈内容达6000多条,无一例外全是批评的声音。去年年底同样的评议中,只收集到625条,其中还包括许多赞扬性的内容和建设性的提议。人民群众和企业对软环境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1%。“十五”期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从12.5亿元增长到125亿元,列统企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1.2%,GDP总量年均递增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