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太行深处,一场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野战医疗保障演练正在紧张进行。遭“敌”空袭的“红军”阵地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应急医疗分队的医护人员,运用口腔科主任薛毅研制的数字化战场救治指导系统,迅速把前方重伤员的详细情况通过微波信号传回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为抢救伤员生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瞄准战场救治搞科研 4年前, 这次挫折深深刺痛了薛毅的心。他感到,未来战场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武器的广泛运用,一些诸如化学烧伤、电子辐射等战伤会给医疗保障带来新的难题,仅靠部队卫生员和普通医护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医疗保障需要,如果能研制一套战场无线救治指导系统,及时把伤员的伤情传到后方医院,将大大提高救治效率,有效地提高部队战斗力。 然而,薛毅一直从事口腔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科研领域,能不能取得成功,心里一点也没底。为了保险起见,他找来相关资料,悄悄地展开了探索。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不长,有关他迷恋现代战场救治研究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一时间引起了一些议论。好心人劝他:“你一个留学归来的牙科医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内行,搞战场救治研究可是新手,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也有人不理解,认为他放下前景看好的口腔专业不好好干,却捣鼓什么战场救治科研,万一搞砸了后悔都来不及。还有的说现在已经有了远程医疗系统,还能搞出什么新花样。 面对这些议论,是抽身而退还是继续攻关?经过冷静分析,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即使一时出不了成果,也能给别人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干着平时更要想着战时 薛毅钻研战场救治研究的事和人们的一些议论传到了医院领导那里,引起了院长姚大力、政委刘广修的深思。他们认为,和平时期一些医务人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头脑中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正在淡化,长此以往,必将对提高医院战斗力保障力带来消极影响和危害,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教育引导,澄清官兵头脑中的模糊认识。 为此,医院对薛毅围绕战场搞研究的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宣扬,以“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履行使命应该怎么做”等为题在全院开展了讨论,引导医护人员认识到,作为一名军人,要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眼睛不能光盯在平时,更要想着战时,如果没有保障打赢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缺乏探索未来战场医疗保障新手段新方法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了支持薛毅搞科研,医院党委在课题论证已经错过时间的情况下,组织专家破例3次为他召开课题论证会,抓紧时间进行立项;专门拿出经费7万元作为科研启动资金,并购置了部分研究设备;从医院信息中心抽调一名技术员当他的助手,配合他攻关。医院一些老专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积极献计献策,帮助他对科研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完善。 信息化成果脱壳而出 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家们的全力帮助,极大地激发了薛毅的创新热情。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上,几年来几乎没有休过双休日,先后啃下了《信息化战争》、《战时卫勤保障》、《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书籍,仅资料笔记就写满了4大本。 2002年春节前两天,为了解决“数字化无线战时伤员分析软件”中的一个难题,他坐火车赶到上海请教专家,到目的地前后只呆了5个多小时,第二天晚上赶回医院后又一头扎进试验室,一直忙到第二天天亮,直到家人来叫他才知道已是大年初一。 4年寒暑,攻关不辍。夏天,他带着同事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扛上近百斤重的设备,奔走在高山、丛林中;冬天,他们踏着没膝的积雪,吃住在山顶上、低谷中。一次模拟演练时,寒风刮倒了天线,导致图像传输突然中断,他用单薄的身体支撑天线两个多小时,测试任务完成后,他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在他的辛勤攻关下,这一适用于战场保障的信息化成果终于问世。 华北某地,一场高技术成果演示拉开了帷幕。由薛毅主持研制的“数字化战场无线救治指导系统”,实现了图像、声音、数据的实时传输,克服了战时卫星信号容易被干扰、破坏的问题,具有机动性能好、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势,特别适用于基层应急医疗分队,有效地提高了救治质量。军区领导现场观摩后,认为该成果较好地解决了基层部队野战医疗保障水平难提高的问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