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及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五年规划,对于我市全面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临安市委关于制定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研究并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既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为编制区域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提供依据。
一、全面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是我市战略目标日益明确、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临安精神逐步升华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全面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在临安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仍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显著的重要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工业经济“第一经济”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日益突出,以八大产业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项目带动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要素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等高端要素供应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结构变革与体制改革滞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所增加,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这些都必须在“十一五”时期加以重视和解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背景。“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发展、转型、改革、稳定的关键期。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分工与协作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增强,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加速变革。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加速,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逐步成型,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旅游西进”、“交通西进”、产业梯度转移等发展举措将对我市产生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市将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一个总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顺应经济快速发展与要素环境制约并存、区域竞争激烈与相互分工协作并存、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各种风险挑战增加并存、社会多元化发展与发展不平衡并存的局面,着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提升区域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成为我市“十一五”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八大战略”,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十一五”时期,为全面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的步伐,要着力实施经济与生态共赢、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与服务提升、资源与要素节约、开放与项目带动、制度与技术创新、科教与人才支撑、民生与文明和谐“八大战略”。并切实把握好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持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张并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模式,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合理开发、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个重点,主动融入大都市,构建“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化。坚持大项目带动,统筹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加大“三农”投入,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强化科教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增强区域竞争力。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营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增强依托大都市发展的能力,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加大破解“四难一差”力度,维护好、实践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营造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好广大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初具形态,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人文气息浓、体制机制活、法治程度高、生活品质优的新临安逐步呈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坚实。同时,把临安建设成为绿色农业高效区、先进制造业特色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生态建设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平安和谐首善区。
按照以上总体目标和要求,“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体系初步构建,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800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1.8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75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比例达到7:55:38。打造“实力临安”。
——生态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森林中的城市”特色彰显,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日益优化,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十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超过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6%。打造“生态临安”。
——吴越文化名城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教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博勇创业”的临安精神得到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十一五”期末,“十五年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入学率超过95%。R&D经费(科学试验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85%以上,城市化率50%以上,每万人执业医生数超过20人。打造“人文临安”。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区域互动发展和协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十一五”期末,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70亿元,规模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比重达到8%;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自营出口达到4.7亿美元。打造“活力临安”。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社会诚实守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打造“平安临安”。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破解“四难一差”取得实质性进展,人人享有公平、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充分,努力控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多元需求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6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72元,年均增长9%,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不超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恩格尔系数控制在30%以内,基尼系数控制在0.3~0.4。打造“富裕临安”。
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经济区块”、“生态优先”、“城市带动”、“网络构架”、“双重协调”五大原则,确定空间布局和合理的开发秩序,明确开发主体功能分区,构建以“一主两副多镇、一横四纵两网、一轴三带五区”为主的空间发展架构,进一步完善交通、能源、资源等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主体功能分区
以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特征为基础,结合我市生态环境现状,区域土地利用趋势,生态保护的目标,考虑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进行主体功能分区。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指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功能区域。该区域初定为锦城主城区和於潜、昌化的建成区范围。该区域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实施“优二进三”,优化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着力提升参与区域竞争的层次。
重点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功能区域。该区域是支撑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集聚人口的主体。该区域初定为锦城、於潜、昌化(除建成区部分)和青山湖、板桥、三口、玲珑、上甘、横畈、高虹、太湖源、藻溪、潜川、乐平、太阳、河桥、龙岗以及西天目、清凉峰、岛石(部分)等乡镇(街道)宜开发范围。该区域发展重点:大力完善城镇和产业等基础设施,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集聚人口的能力,提升区域辐射与吸纳功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居住区。
限制开发区域: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自然条件不够好而生态环境较好,可适度开发的功能区域。该区域初定为西天目、横路、千洪、湍口、清凉峰、马啸、大峡谷、岛石、新桥等乡镇。该区域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错位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禁止开发区域: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市域范围内的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该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二)空间发展架构
“一主两副多镇”城市布局。由一个中心城市和於潜、昌化两个副中心城市及多个中心镇构成我市城镇体系。
——中心城市。由锦城、青山湖、上甘、玲珑四个街道组成,城市明珠——青山湖镶嵌其中,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主中心东西部通过杭徽高速公路、02省道、石临公路相连。城市东扩、商住西进、高速南移、文教北聚,旧城改造重点突破、精品亮点沿溪打造。锦城街道建成全市商贸、文教、居住和政治中心;玲珑、上甘街道着力发展工业和商住;青山湖街道则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依托,集聚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青山湖在保护的前提下,建设融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疗养及水上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十一五”期末,城市人口达到18万。太湖源、板桥和三口、高虹和横畈作为中心城市的卫星镇。
——於潜。发挥地处中部区域的经济、交通优势,以商贸、旅游服务为特色,借助东西向杭徽高速公路、南北向桐千二级公路及规划修建的临金高速公路优势,加快现有城区的扩大与改造步伐,与太阳共同规划发展,重点做大城市南部工业功能区,打造市域副中心。“十一五”期末,城市面积扩大至5平方公里,人口5万。初步形成城北高级住宅休闲区、城西旅游区、城中生活区、城东文教区和城南工业功能区五个功能区域。
——昌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响旅游服务和农特产品品牌,发展生态环保、无污染的高技术、清洁型产业,建成风光优美、环境宜人的居住、休闲、旅游、度假的生态居住区,打造市域副中心。“十一五”期末,城区面积扩大至4平方公里,人口3万。初步形成“一带、两片四中心”的城市框架,即滨江生态景观带,休闲教育片和综合片,行政办公中心、居住文教中心、商贸旅游中心和工业商储中心。
其余集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后,根据《临安市城镇体系规划》,按照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城镇要求,着力建设3-5个基础设施齐全、基本功能完善、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中心镇。不断提高中心镇功能档次,增强中心镇要素集聚能力。建设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能力。
“一横四纵两网”交通布局。一横即杭徽高速公路;四纵为长西线及牧松线(14省道)、青临线(13省道)及胥高线、桐千线(16省道)、昌文线及龙苦线(18省道)。充分考虑大杭州“交通西进”的整体发展,按照“一横四纵两网”的交通布局,把杭徽高速公路建成百公里绿色景观大道。逐步改善市乡公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构建以乡镇为中心,行政村为主要构架的农村交通网和以五大景区为中心,换乘方便的旅游景点交通网;构筑以锦城为中心的1小时公路交通圈;挖掘青山航道潜力;做好轻轨杭州至临安段延伸的前期准备;预留和衔接杭州文一路延伸段。进一步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一轴三带五区” 为主的产业布局。一轴:按照《临安市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要求,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发展,以青山湖、板桥、玲珑、藻溪、於潜、太阳、昌化、龙岗等乡镇(街道)为重点,辐射太湖源、高虹、横畈等乡镇,构筑我市的工业发展主平台。
三带:坚持市场导向,注重主导产业连片和基地化发展,发挥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在传统的“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生产格局基础上,以主城区为核心,杭微高速公路为轴线,逐步建立三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技术支撑体系完备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
——北部竹笋、茶叶、花卉苗木特色农业产业带。以横畈、高虹、太湖源、西天目、藻溪、於潜、千洪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笋竹 (笋干)、茶叶、花卉苗木、城郊蔬菜等特色产业。
——西部山核桃、水果、高山蔬菜特色农业产业带。以昌化、龙岗、大峡谷、岛石、清凉峰、马啸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山核桃、水果、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
——南部畜禽、蚕桑、中药材特色农业产业带。以板桥、三口、玲珑、上甘、於潜部分,太阳、乐平、潜川、河桥、湍口等乡镇(街道)为主,重点发展畜禽养殖、蚕桑、瓜果、毛竹、中药材和休闲渔业等特色产业。
五区:旅游业发展以现有景区(点)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明确功能定位,建设五大特色旅游区。
——青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主要包括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钱王陵园、吴越文化公园、钱王广场、西径山、玲珑山等景区(点)。依托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高星级酒店和生态、景观房产,发展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以钱王文化遗存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中心城区较发达的休闲服务业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商住、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
——太湖源乡村度假旅游区。主要包括太湖源、神龙川、指南山、白水涧等景区(点),在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建设和发展农家特色度假旅游。
——天目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火山大石谷等景区(点),以森林王国和绿色生态为主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重点发展森林健身、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等。
——浙西大峡谷生态观光旅游区。主要包括浙西大峡谷、浙西天池、浙西天滩、清凉峰等景区(点),以峡谷风光为特色,重点发展生态观光、高山避暑旅游等。
——大明山高山度假旅游区。主要包括大明山、湍口温泉、瑞晶石花洞、柳溪江等景区(点),以资源特色为基础,重点发展高山度假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休闲观光旅游等。
商贸服务业布局。以“一主两副多镇”的城市布局为依托,以乡镇、村和旅游景点为基础,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形成覆盖全市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网络。
三、着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目标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做优一产,建设大都市绿色农业高效区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基本农田的地力和产出能力。在确保种粮面积的基础上,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搞好绿化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突破行政区域,形成三大产业带;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笋竹、山核桃、畜禽、蚕桑、茶叶、蔬菜、花卉、瓜果八大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渔业、香榧、药材、特种养殖、食用菌、吊瓜等,形成新产业;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推进一批特色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面向沪杭等大都市,充分利用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打响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森林食品的品牌,建设长三角大都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发展竹、笋、山核桃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加大扶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价格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积极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
(二)做强二产,建设杭州先进制造业特色区
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加快青山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玲珑、於潜、昌化等重点工业功能区的规划修编和建设,强化区内外配套设施建设投入,降低商务成本,理顺管理机制和运作方式;实施培大育强工程,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着力抓好射频电缆、纺织服装、纸制品、医药化工、绿色照明、农特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的培育提升,推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一批已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推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西进。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於潜、太阳、昌化三镇建立“工业西进功能区”,加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发展轻纺制线、五金工具、汽车配件、卫生用品、精密元器件、家具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环保、清洁型产业。藻溪要着力促进已有良好产业基础的轻纺工业集聚发展。龙岗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以工业集聚点为重点,着力做好干果、旅游商品的加工、生产与开发,成为我市最大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其他中西部乡镇也要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工业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区。根据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主动承接大都市的产业梯度转移,以杭氧等大型企业的整体迁建为契机,建设以青山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引进低能耗、高技术的制造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以电子机械、电线电缆、轻纺服装、五金工具、绿色照明、装饰纸和精密元固件加工等为重点,以杭徽高速公路为主轴,沿线发展、辐射周边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区。依托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轻纺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营造推进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实现由跟踪模仿、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为主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做大三产,建设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区
优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承接杭州“旅游西进”、“交通西进”,以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为契机,着力办好森博会。加大对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着力发展休闲农村群,重点建设五大特色旅游区,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响“天目”和“钱王”两大品牌。加大旅游投入,转换旅游投入机制,鼓励多种经济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打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高标准、高档次休闲度假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培育发展以特色餐饮业和娱乐业为重点的特色休闲产业,建设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努力把临安建设成为产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开放程度高、竞争力强的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区。
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锦城打造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特色商业街区,优化网点结构和布局,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商贸服务业网络体系,建成重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於潜继续发挥其阡陌通衢的区位优势,立足浙皖地区商贸重镇的功能定位,全面构筑现代商贸市场网络。昌化要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以商贸经济为依托、旅游服务为先导、商旅互动、特色明显的服务业体系。通过整体加盟等方式与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合作,初步形成以城区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以连锁经营方式整合乡镇村商贸经营网点;在主要景点、旅游集散地配套一定规模的宾馆、商业设施、餐饮娱乐服务场所,为休闲区、度假村创造良好的消费休闲环境,满足游客度假和商务活动需要。
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高速公路道口和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推广先进物流技术,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建立完善的运输市场体系,科学合理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以合理、有序、特色为原则,完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构建合理的房产梯度消费结构。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房产和景观房产,培育精品房产,打响“森林中的城市”品牌,让森林走向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打造大都市“生态卧城”;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科学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供应比例,努力实现“住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规范和鼓励发展住房装修、物业管理、房产中介等配套服务,扶持、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和面向市场的物业管理企业,提高物业管理企业整体素质和物业管理水平;科学编制房地产发展规划及供地计划,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整合金融资源,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金融风险处置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企业融资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建设机构更齐全、市场更发达、创新更活跃、服务更便捷、监管更有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打造“信用临安”。进一步推动保险业发展,完善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服务业竞争力。加大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的力度,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全面提升信息化效率和效益,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市场准入,强化监督管理,重点发展科技、咨询、认证、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业。
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发展家政、餐饮、幼托、养老、保健、维修等服务,努力构建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新产业、倡导新风尚、创造新生活、建设新社区、建立新机制和培育新农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 打造新农村建设先行区
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扩大行政村规模,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和方法;继续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稳妥推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村庄整治力度。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根据村庄布局规划,裁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建设100个中心村,以体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要求,使全市城镇体系布局更趋合理。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改善农村用水条件,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实施城乡一体的交通、信息、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活跃和繁荣农村经济。采取综合措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不断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岗位培训,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加强对农业种养专业户、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
(二)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完善政府规划体系,加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专项规划的统筹和衔接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管理城市、创新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建立健全公益事业补偿机制,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行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和社区管理等行业的企业化管理;努力形成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加快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突出城市中心区科技教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疗保健中心的建设,强化工业和居住功能区的建设,提高产业、人口的集聚程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停车场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建设玲珑山城市公园,创造最适合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加快客货运站场的建设和改造,挖掘青山航道潜力,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
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功能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生活创业的现代化城镇要求,着力建设3-5个中心镇。增强中心镇的综合功能,使中心镇成为联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成为集聚农村人口、提升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五、加快生态市建设,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打造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一)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消费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按照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制订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确定和公布各类节约资源的设备、产品目录。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的设备、产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激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价格等优惠政策,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能耗行业标准执行情况和能耗大户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
强化节约生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资源低消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资源高消耗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建立健全节约资源技术服务体系。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的技术改造。
倡导绿色消费。倡导健康、适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化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照明,降低服务业的物耗、能耗和水耗。建立和完善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网络,实施垃圾分类处理。鼓励消费绿色食品,严格整治餐桌污染。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二)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预留合理的发展空间。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的相对稳定。加大对低丘缓坡、中低产田的开发和整理力度。强化政府对土地的调控,加强规范运作,采取提高投资强度、开工建成率等方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村落搬迁、旧村改造,努力增加土地可复耕面积。健全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土地存量,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水意识。加大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规划,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施水权配置和计划用水。加大排污许可执行力度,实现水资源使用的市场化。广泛采用节水技术,制订合理的差别水价,分水质供水;重视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好工业企业的节水工作,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节水器具。进一步推进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0%。
加强能源开发和节约。切实抓好热电联产、全热利用工程,建设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优化电网布局,建设一批220千伏、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做好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强成品油、煤炭、天然气和小水电等能源的管理,加快双溪口水库等一批小水电项目建设步伐。整合现有热电企业,防止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大力引进节能新技术,推广峰谷电的使用。大力拓宽电力建设的融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制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低代价、高效益”的产业循环系统。依靠科技进步,抓好立体种养殖业推广,生态农业园区和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建设。加快循环型工业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开发区生态化改造步伐,重点建设一批清洁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回收领域的资源再循环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扶植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实施“三废”排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扶持垃圾焚烧发电、再生纸造纸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推广桔杆还田等技术,推广农膜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加强对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
(四)加强生态建设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立足生态保护,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更大区域范围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区,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并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源头保护。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洁、宁静”五大工程。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加大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力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切实做好苕溪、天目溪等小流域治理,强化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深入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治理。加大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基本实现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减少酸雨、生物入侵对我市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建设和保护好160万亩生态公益林。加大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按照“一主两副多镇”的城市布局,制定有关环境容量和人口规模的政策,逐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协调的发展格局。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弘扬吴越文化
把社会事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弘扬“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搏勇创业”的临安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卫生强市和体育强市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市,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临安加快发展、富民强市提供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繁荣吴越文化。加大吴越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文物的保护、抢救、开发力度。突出开发研究钱王故里和钱镠有关的遗存主文化,挖掘开发功臣山、钱王陵、水邱氏墓、康陵、婆留井等古迹文化,规划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努力建设一批吴越文化精品工程,重点建设好钱王陵园扩建三期工程、钱王文化广场、吴越文化公园、吴越文化一条街等工程,形成特色文化景观。加快吴越文化研究力度,支持开展与钱王文化有关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注重文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繁荣文艺创作,不断提高吴越文化的影响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艺术成果、重点文化艺术作品的扶持力度。推进文艺、社科、新闻、广电类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创作,发展企业、社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档案管理,提升我市文化事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企业的市场准入和推进机制,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发展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体产品制造业、传媒业和文化产品经营业,扶持一批中小型文化企业。大力完善广播电视网络,提高文化传播媒体发展水平。加强市场管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秀健康的文化。
(二)建设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市
着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在2007年进入浙江省科技强县(市)行列。着力构筑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市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成果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合作创新水平;特别要借助浙江林学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研究解决一批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科技孵化中心、高科技创业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优化全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巩固省级教育强市创建成果,重点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市职业教育中心,大力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继续发展自考、电大、函大、远程等各类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大力实施“市校合作”,全力支持浙江林学院的发展。着力提升教师素质,大力培养名师和名校长。整合各类教育机构,提升教育督导和管理能力。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深入开展教育强乡镇创建活动,推动城乡教育向均衡和优质转变,促进教育公平。
构筑人才高地。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完善人力资源体系,重视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加大企业家和技工的培养力度。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推进人才柔性流动。不拘一格选人才,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用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提高整个居民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由市级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组成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切实把农村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完善乡镇(街道)村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现代化综合医院建设,推动医院的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建成一批“强院”,做精特色专科医院,培养一支“名医”队伍。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购销秩序。加强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及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示范性民营医院。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活动。
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快社区、农村健身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市体育馆,举办专项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逐步形成组织网络社会化、场地设施多样化、健身指导科学化、体育活动生活化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融入大都市,不断提高我市经济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水平。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完善政府调节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置调节目标。在现有法规框架内,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公共资源配置等多种手段管理国民经济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推进政府法治,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行公共资源招投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不断提高政府调节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按照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加快完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运行效率。改革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公务员管理和培训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政应急机制建设。完善机关目标责任制,推行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加快职务消费货币化。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
(二)深化各项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行为。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和精简的原则,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实施网上行政审批,建立并联集中、高效便捷、公开透明、协调顺畅的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系统。探索行政许可服务“零收费”制度,完善行政许可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健全运用产业、环保、财税政策及城市规划等手段引导投资主体行为的调控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项目管理,完善政府项目决策机制,推行政府项目招投标制、后评估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进政府项目代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二次创业。推动农村山林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提高生产规模效益。深化金融改革,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公共事业体制转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管理,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推进名校集团化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乡镇卫生院管理新体制,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坚持外资有效利用与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外资质量。大力推行产业招商、嫁接合作,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大项目带动,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强乡镇、民企和“三外”企业为重点,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并在交通运输、电子通讯、商贸旅游、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外资利用上实现新突破。
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调整外贸结构,继续推进外贸多元化,鼓励自主品牌、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健全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公平贸易工作网络和预警机制,努力突破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水平,积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加快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和经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力争在境外实现资源开发、收购兼并、上市融资新突破。
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积极推进空间、市场、产业和要素的接轨。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辐射皖赣的重要通道及沿线经济带。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全面实施“五五”联动,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加速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着力形成规划共绘、设施共建、政策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保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格局。加快在观念、规划、产业、生态、设施、要素、市场、体制、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和杭州的全面接轨,逐步实现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个别领域接轨到全面融入,推动我市由杭州郊县经济向郊区经济转变。
八、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浙江平安和谐首善区。
(一)努力促进就业
多渠道扩大就业。拓宽二产和三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就业。大力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保障不同形式就业者依法享受各项劳动权益,为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
强化就业服务。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机构。创新就业服务方式,推行“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畅通信息传递、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等服务渠道。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各类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力争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各类职业培训的比例超过80%。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援助力度,建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依法解决劳资纠纷,建立公平和谐的劳资关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社保是安市之基”理念,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筹、层次类型多样、多元化筹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建立“五保合一”的社保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做好各项保险基金的征缴工作,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向农村延伸,探索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积极促进企业福利性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保险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有益补充,满足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城乡统筹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职工维权体系和困难帮扶体系,逐步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建立和健全重残托管制度,加快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医疗救助体系,降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困难补助准入门槛,加大救助力度。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教育救助制度。加强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优抚安置制度,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济活动。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构筑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把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积极培育一批行业协会、公益性社团、社区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努力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积极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与群众的纽带作用,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政府和社会组织协同管理社会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切实防止因政策不当而引发不稳定因素,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提高预防、化解矛盾能力。认真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机制,积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机制,改进处理突发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方式,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正确处理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预防群体性事件工作作为创建“平安临安”的重要内容,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进行考核。
强化公共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建筑、交通、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领域为重点,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着力加强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自然灾害的防御水平和处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预警预测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强化信息支撑,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快速动员能力。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政府要主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的监督,广泛听取市政协及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稳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提高吸纳民意、体现民意和回应民意的能力。推进社区民主建设,建立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公示、听证等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地方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和完善权利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依法行政,依规办事。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平等合法权益。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和公德意识。
九、“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建设
“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引导、适度超前,集约利用、合理负债为原则,紧紧围绕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加快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的战略目标,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以优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和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强化环境支撑、缓解要素制约,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十一五”重大项目总体安排
“十一五”我市重大项目建设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事关临安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大局的项目,体现全面融入大都市、接轨长三角的项目,可以市场化运作、对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对保障民生关系重大的项目。考虑到五年项目规划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项目规划的预期性、导向性的特点,对“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初步确定为强市、名城、胜地三大板块,实施六大工程,共150项,其中实施项目144项,预备项目6项。初步测算项目总投资超过 400亿元(含预备项目)。
(二)实施六大工程
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共实施重大项目11项,项目总投资28.02亿元。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村庄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提升农业产业化八大工程,继续实施千库保安和乡村康庄工程。重点建设双溪口水库、英公水库大坝加固及下游河道整治、中苕溪治理。
实施城市交通能源建设工程。共实施重大项目37项,项目总投资67.07亿元。以加强市政道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一主两副”的市政建设。重点建设构筑城市外环线(如环城北路西延等)道路,实施农居安置工程建设,完成石镜街和新民街的西延工程,实施02省道功臣山至环城西路的降坡工程,推进姚北山、锁厂区块等地的旧城改造。
加强以“一横四纵两网”为主的交通道路建设。重点建设杭徽高速汪昌段、16省道桐千线临安段、13省道锦城至里畈段、18省道龙岗至华光潭段、昌文线临安段、14省道牧松线临安段及长西线临安段,初步考虑改建石临公路。
加强以电网、电源建设为主的能源设施建设。重点建设220千伏钱王变、横塘变、方元变以及一批110千伏和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青山航道第二综合散货码头。
实施工业扩量提质和平台建设工程。共实施重大项目26项,项目总投资110.88亿元。重点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化改造和传统产业提升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带动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着力增强我市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和接受大中城市经济辐射的能力。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共实施重大项目32项,项目总投资50.80亿元。以加强休闲度假为主的商贸旅游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第三代移动通讯等信息设施建设。实施天目山、玲珑山、青山湖西岸整体开发。重点建设中都青山湖五星级酒店、锦江商务中心、湍口温泉度假酒店。建设创远物流中心和电子政务、龙岗山核桃城。续建浙皖农贸城。
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共实施重大项目25项,项目总投资21.91亿元。以加强教育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建浙江林学院,建设临安市职业教育中心、临安市体育馆,迁建锦城一中和临安中学,扩建板桥、太湖源、於潜二中等文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建设市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市职工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康复中心、精神病防治医院。新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五虎山公园和革命烈士陵园。加快建设吴越文化公园、吴越文化一条街,实施钱王陵园三期扩建工程。
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共实施重大项目13项,项目总投资17.02亿元。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和城乡环境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为重点。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续建工程,续建临安污水处理厂,建设於潜、昌化和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完成城市截污纳管工程,规范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填埋场,实施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工程,推进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开展青山水库下游河道整治(二期),小流域五年治理等。
十、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建立有效机制,强化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规划配置资源的导向性作用。明确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及时配套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的社会监督,引导全社会关心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健全规划中期和后评估制度,提高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期间,若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它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人民政府可以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省委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杭州市委提出的建设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要求,本纲要描绘了“十一五”时期我市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市委的战略意图,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中共临安市委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表1:
临安市“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
属性 |
2005
年预测 |
2010
年目标 |
年均
增长% |
经
济
发
展 |
1 |
全市生产总值(GDP) |
亿元 |
预期性 |
132.5 |
223 |
11 |
2 |
人均GDP(户籍) |
元 |
预期性 |
25500 |
42800 |
10.9 |
3 |
三次产业比例 |
% |
预期性 |
10.2:56.8:33 |
7:55:38 |
- |
4 |
工业销售产值 |
亿元 |
预期性 |
351 |
870 |
20 |
5 |
规模工业销售产值比重 |
% |
预期性 |
48.7 |
60 |
- |
6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比重 |
% |
预期性 |
5 |
8 |
- |
7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预期性 |
64.6 |
114 |
12 |
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预期性 |
32.6 |
60 |
13 |
9 |
自营出口 |
万美元 |
预期性 |
29200 |
47000 |
10 |
10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预期性 |
11.81 |
21.8 |
13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预期性 |
6.67 |
11.75 |
12 |
社
会
发
展 |
11 |
城市化率 |
% |
预期性 |
42 |
≥50 |
- |
12 |
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 |
% |
约束性 |
- |
≤4.5 |
- |
13 |
高中阶段入学率 |
% |
预期性 |
92 |
≥95 |
- |
14 |
R&D经费占GDP比重 |
% |
预期性 |
0.5 |
≥0.85 |
- |
15 |
万人医生数 |
人 |
预期性 |
17 |
>20 |
- |
可
持
续
发
展 |
16 |
森林覆盖率 |
% |
约束性 |
76.55 |
>76 |
- |
17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约束性 |
7.5 |
≥8.5 |
- |
18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
% |
约束性 |
- |
≥98 |
- |
19 |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 |
% |
约束性 |
- |
≥85 |
- |
20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 |
约束性 |
- |
100 |
- |
21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约束性 |
- |
100 |
- |
22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 |
约束性 |
- |
下降16% |
- |
人
民
生
活 |
2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预期性 |
14857 |
22860 |
9 |
24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预期性 |
7262 |
11072 |
9 |
25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预期性 |
1.5 |
≤3 |
- |
26 |
恩格尔系数 |
% |
预期性 |
37 |
<30 |
- |
27 |
基尼系数 |
|
预期性 |
0.3~0.4 |
0.3~0.4 |
- |
28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 |
万人 |
约束性 |
5.3 |
8 |
|
29 |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约束性 |
88 |
1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