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信息化建设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能否深入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将决定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能否持续深入地推进,将决定我军信息化建设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

  把握规律,切实把信息化建设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遵循“信息起主导作用”的发展规律,从高起点上引领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信息起主导作用,是由信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决定的。信息可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战斗力的其他构成要素起着“粘合剂”和“倍增器”的作用,并在利用中不断增值。由于信息技术可将信息融入各种载体之中,从而使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能量流,战争便超越“物理域”,进入空前广阔的“信息域”。可以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决定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因此,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的这个源头,从高起点上引领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首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求新求精,充分体现信息技术高精度的特点,不断获取新的精确的信息资源,及时运用于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求广求全,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发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己方与彼方、军事力量与战场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多种相关信息,并将各类信息聚合,运用于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的各个方面,引领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

  遵循“由综合集成实现一体化”的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通过综合集成实现一体化,是体系对抗这种新的作战方式所要求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看,战场空间愈向多维的立体扩展,所投入的作战力量愈要实现高度一体化。当前,世界各国军事转型都朝着作战力量、指挥系统、后勤保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按照一体化的目标要求,有三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需要抓实抓好。一是以宏观谋划指导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是所有作战要素的集成,首要环节是搞好顶层设计。我军全面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这是搞好顶层设计的最有利时机。当前,在发展目标上需要总揽全局,加强整合;在发展规划上需要科学分解,保证有步骤地付诸实施。搞好顶层设计还应清晰表明实现发展目标有什么样的能力支撑,完成规划任务有哪些保障条件,从而统一分配力量。二是从基础环节推进综合集成。综合集成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为中介,并需要提供信息安全保障。大力加强这些基础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包括谋划和实施标准化工程、数据库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三是靠体制创新保障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武器装备体系的一体化,还是信息网络系统的一体化,都要求组织体制具有协调一致、灵敏高效的功能。条块分割的组织体制,很难充分发挥综合集成的作用,可采取“立字当头、破在其后”的方式推进体制创新,通过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和大联勤体制等,逐步改造条块分割的组织体系,以符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新体制取代旧体制。

  遵循“智能化促使主客体相融合”的发展规律,从原动力上确保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人的智能直接注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武器装备之中,通过人工智能把主客体联结起来,相互间密切融合,是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深刻特征。当人们发现具有“记忆”功能的“硅”制造出智能机之后,主客体的作用关系发生新变化,即物化的智能更加广泛、深刻地体现了人的作用,并对人产生更直接的改造作用。要牢固确立人才是事业之本、科学技术是推动军队建设巨大动力的观念,从原动力上解决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上,要大力构建两种平台:一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平台,广泛聚集各类人才的智慧,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注入到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中。二是信息化人才培养平台,着力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管理和作战指挥、保障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融合,把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全局之中

  力求整体融合,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相融合,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军队信息化建设也应当置于全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从军民通用技术、共用系统、兼容设施和军民两用人才等各方面,把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社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在2000年,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中,信息产业的贡献率已达19%,居于各产业的首位。依托社会信息资源加强我军信息化建设,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例如,把军队自己搞研发变为军队提需求,由军地联合攻关;利用大量优秀的信息人才聚集在地方产、学、研领域,把军队“不求于人”的建设模式,变为广泛借助社会人才进行信息化建设;从军队的特殊需求出发,把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变为重点研发军队专用技术,以便更多地提供特殊保障。

  坚持全程融合,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对统筹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宏观规范作用。纲要明确提出,“从宏观管理、发展战略和计划、研究开发活动、科技产业化等多个方面,促进军民科技的紧密结合”。为保证军队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相融合,建设目标要总体设计,发展路子要总体谋划,重大任务要总体部署,实施过程要总体协调。在发展目标上,把军队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从目标的设计上统一起来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到战略地位,使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在发展路子上,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以获取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益。军队信息化建设任务应当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使共同性建设任务向社会开放,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供需关系。应依托市场机制,借助信息力量雄厚、技术先进、研发后劲大、信誉好的企业,使国家优秀科技力量服务国防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实施,应在技术开发、资源整合、力量构成等方面加强总体协调,从而保证顺利、高效运行。

  实现体系融合,保证军队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强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这些规划和构想,对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融合,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的首要问题,是进一步转变军队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技术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国防和军工部门,民用技术相对落后,从而造成军民分离、军队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国防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已创造了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效益。然而,民用技术用于军事还很有限,原因之一是国防科技研发尚未形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为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应调整相关政策,鼓励民用高科技企业直接进入军品市场,形成新的武器装备采购模式;建立促进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统筹,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

  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中,构建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一个崭新课题。战斗力生成模式,主要体现在战斗力构成要素的结构方式、战斗力形成的过程和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机械化时代的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以提高物质能量为主,重在提高军队的打击力、机动力和防护力。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毁伤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反映了机械化战争的要求。坚持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必须完成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从战斗力的作用强度、作用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基本要素上看,在复合式发展中,信息技术可增强感知和指挥控制能力,使能量的释放更加灵活地选择方向,作用点更加精确,从而大大提高作用效能,可形成一种“集约式”战斗力生成模式。这种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灵敏高效的运行机制,如宏观统筹的战略规划机制,准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实现主要目标的全面协调机制,以及及时反馈纠错的控制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创新,保证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中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在复合式发展中完成向信息化的转型。就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言,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并非产生两个结果,而是在复合式发展中实现向信息化的转型。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整体转型,把军事理论创新摆在首位,积极探索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坚持从国情和军情出发,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突出军事科技创新应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把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加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靠科学技术推动军队建设转型;抓好军事人才转型,应作为最根本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先行的方针,使“五支队伍”都能成为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重视组织体制改革,应揭露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突破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促进军事训练转型,确立新的训练目标、内容体系、组合模式、实施机制和保障方式,并根据各军兵种部队的不同情况,区分发展阶段,实施分步推进,确保训练实效。

  着眼于提高建设效益,统筹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将所投入的军事资源转化为军队战斗力。军事资源的投向选择、投量控制和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走复合式发展路子,有利于军队建设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以便谋求综合效益。为提高军队信息化建设效益,应重点抓好三个环节。首先,要正确选择资源投向。离开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军事资源的投入就不会有效益。因此,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合理确定优先顺序,坚持急用先建,确实把有限的资源投向最需要的方向,使“有所为”能够见大成效。其次,要精确控制资源投量。控制资源投量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为达成一定的建设目标争取最少的资源投入;二是在一定的资源投入前提下,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据此,应当在建设的规划立项上,加强科学论证和定量分析,做到“量需投入”,既防止因投入不足而造成“烂尾工程”,又防止因投入过量而造成浪费,更要防止投入失控。再次,要以科学管理谋效益。在管理机制上,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建设效益的约束机制,如进一步完善以效益分析为主的项目审查机制;以精确性管理为主要取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权力束缚为主的监督制约机制;以责权一致为原则的责任追究机制。在管理方法上,应全面加强精确化管理,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等精确化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推进,从技术管理向行政管理拓展,从财力物力管理向人力管理延伸,使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实现统一整合与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军队建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