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阳泉新闻 更新时间:2012-04-14
《阳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阳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市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回顾和形势判断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阳泉的宏伟目标,大力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加快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阶段战略目标。赶超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跨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3亿元,比“九五”末的98.09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03%;财政收入完成37.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7.7%,增幅比“九五”时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比“九五”末的8.06亿元增长了3.6倍,比实行财税体制改革的2002年翻了一番还多。农业稳中有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9.4亿元,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完成30.1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11倍、2.54倍。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3亿元,创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5.3亿元,比“九五”末增加190.98亿;各项贷款余额148.1亿,比“九五”末增加66.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的位次前移,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1439项目规划”有效推进。五年中,实施重点调产项目337个,267个建成投产,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实现利税23.1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一体三化”战略成效明显,“35155”工程硕果累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林、牧、渔业得到迅速发展。煤炭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原煤产量由“九五”末的2569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5560万吨,资源回收率由“九五”末的35%提高到60%,煤炭洗选率由“九五”末的55%提高到了64%;耐火行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工艺革命,由隧道窑全部代替了倒烟窑,生产能力由33.3万吨增长到现在的200万吨;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发电量由“九五”末的98.4亿千瓦时提高到现在的140.6亿千瓦时。电解铝生产能力由4万吨提高到19万吨,煤—电—铝产业链基本形成。陶瓷、新型建材、冶金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初具规模,特别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80万吨氧化铝、20万吨聚氯乙烯、40万吨煤基洁净燃料、100万吨干法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38.5%,仅市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52项,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两倍多,成为我市历史上投资最多、成效最大的时期。桃河城区段进行了综合治理,四期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一批事关城市承载功能和品位形象的重大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城市集中供热率由“九五”末的32%增加到79.2%,市区和平定县城、郊区荫营气化率达到10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7%增加到28%,全市公共绿地面积由“九五”末的59.2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53.5公顷,人均达到5.38m2。全市公路开工建设里程达到3640公里,义白路、东纵干线、东太国防公路西烟至夫城口段等一批重点干线建成通车,307复线开工建设,开发区东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市扩容提质迈出坚实步伐。以人畜饮水、村通公路、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高标准文明生态村100个,五年解决和改善了38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96%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路,客车通达率达到93%,行政村通电话比率达到99%以上。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1.2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36部/百人,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0万户。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成了政府办公内网和国际互联网两个网站,城域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包括市级四套班子在内的80%以上的市直部、委、局、办和全部县区政府完成联网。确定的293所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改扩建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投入6.7亿元巨资,对环境污染实行综合治理,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0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气仅有7天,2005年达到了225天,水质污染程度好转12%,“蓝天、碧水、青山、大道”的目标逐步实现。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圆满完成了两次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任务,精简了机构,压缩了人员,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核算、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立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了集中管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阳煤、南煤、阳铝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改革中快速发展,阳钢、硫酸厂等一批亏困企业依法破产,企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迈出新步伐,一些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镇企业基本实现了民营化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1%,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民营企业17个,千万元以上150个。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五年实际利用外来投资额29.6亿元,其中:境外资金3198万美元。2005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7872万美元,比“九五”末增加4347万美元,年均增长16.9%。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征缴率、发放率分别达到98%、100%,全市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农村初步建立起了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 4295元增加到8992元,增长1.1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九五”末的5823元增加到现在的18323元,增长了2.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596元增加到现在的3748元,增长44.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九五”末的62.3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94.9亿元,增长2.1倍,成为我市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2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家,民营科技企业48家,首次重奖6位科技功臣和企业家。“普九”目标全面完成,基础教育成绩优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继续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10.5‰和4.55‰左右,五年约少生0.87万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更加普及,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商、质监、药监、气象、地震、档案、史志、文物、妇幼、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防工作不断加强,“双拥共建”活动扎实深入。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全面加强。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环渤海经济圈和太-阳-石经济带蓬勃发展,为全市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新的契机;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大好机遇;随着全球石油市场变化和国家建设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体系的构建,为改造提升煤炭产业特别是发展煤化工等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这几年全市上下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全力实施赶超发展,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清晰和科学的发展思路,创造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面对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市竞相加快发展的形势,发展不足和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仍是我市加快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压力所在。支柱产业单一、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严重,经济外向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初级化、畸重化、高能耗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破解,农民增收缓慢,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明显,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束缚,思想不够解放,特别是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认真研究解决,以实现阳泉发展的新跨越。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关于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机遇,继续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和大开放、大企业、大项目、大民营战略,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山城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明显见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把阳泉建成重要的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加速建设“富裕阳泉、文明阳泉、生态阳泉、诚信阳泉”进程,全面开创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把又快又好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赶超发展步伐,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努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妥善处理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容提质”上倾注更多更大的精力,尽快改变在全国众多重点城市中生态状况明显落后的不利局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实施大开放、培育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发展大民营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三)主要目标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体现正确政绩观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五个方面,共44项指标,用于指导、评价全市及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用于检查、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
  “十一五”时期,阳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
  1.经济增长类指标(11项)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3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75亿元,力争五年翻一番,可自主支配的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利用外来投资 (境外、市外境内) 年均增长20%,其中利用境外资金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上涨幅度控制3%以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
  2.社会发展类指标(16项)
  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公路网密度达到42.3公里/百平方公里。每百人电话(固定+移动)拥有数达到95.3部。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83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人、病床数达到4.8张。每万人公共馆藏图书量达到4500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85平方米。地方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人以下。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8.3%,期末下降35%。各级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3.科技进步类指标(4项)
  到201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8.5项。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
  4.资源环境类指标(9项)
    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3万亩左右。造林合格面积达到50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污水处理率超过7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0%,年均下降1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6%。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期末共降2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期末共降35%。
  5.人民生活类指标(4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城镇年均增长13%以上,农村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6.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3岁。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政府对“三农”的引导、服务和扶持方式,扎实推进以文明生态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600个文明生态村,其中三星级文明生态村要占到创建总数的30%。
  1.坚持分类指导,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要围绕强县、富民两大目标,从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扩权等方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做到致富产业稳定,村民充分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衣食住行明显改善。要把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建设县乡财源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按照布局集中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现代化、产权多元化、污染集中治理的思路,立足现有基础,突出抓好盂县西小坪耐火工业园区、盂县南娄工业园区、郊区白泉工业园区、平定龙川工业园区4个县级工业园区和平定张庄镇煤化工工业小区、盂县孙家庄镇冶金工业小区、郊区河底镇建材工业小区等11个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总结推广“挖山填沟、修路造地、开发新区、建设阳泉”的经验做法,利用荒山荒坡上项目、搞开发、建园区,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增强经济活力。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重点发展畜牧、核桃、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搞好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确保我市粮田面积稳定在85万亩,重点加强平定东回、盂县西烟、郊区河底等13个重点产粮乡镇为主的粮食生产区建设。加强核桃基地建设,重点在平定东回、盂县梁家寨、郊区荫营等15个乡镇培植核桃大乡、核桃大村,建成千亩以上核桃大村15个。大力发展养殖基地,以平定冠山、盂县秀水、郊区平坦等10个乡镇为重点,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以平定岔口、盂县东梁等7个乡镇为重点,建设肉牛养殖基地;以平定娘子关、盂县路家村等7个乡镇为重点,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到2010年建成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养殖园区20个,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20个,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园区10个。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支持田园乳业、大寨饮品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真正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到2010年田园乳业年加工鲜奶达到8万吨,大寨核桃露形成12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3.以创建文明生态村镇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老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并首批选择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240个村作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逐步扎实推进。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4.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搞好改路、改水、改厨、改房、改厕和生态村绿化的“五改一化”工程。“十一五”末全市有90%的村和其中50%的户实现户户通硬化路,三星级文明村实现100%的户通硬化路;基本解决全市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其中旱井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农村户用沼气适宜地区普及率达到30%以上,城镇四周农村通过推广天然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10%以上;与农村沼气建设相配套,30%的农户普及水冲厕所;积极推广既节约耕地,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单元式、别墅式等住宅,新兴住宅建设中,单元式、别墅式要占到三星级文明生态村总户数的20%以上。围绕道路两旁、村庄四周、院落内外,搞好造林绿化工作,全市600个文明生态村绿化覆盖率要占到村庄面积的30%以上(不包括荒山绿化),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存生活环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县(区)级畜牧兽医站(所)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规范各种疫情的检测与预防工作,建设平定等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所),非涉农区要建立畜牧兽医防预队伍。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加强面向农村的科技、市场、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加快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逐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认真落实国家、省各项减免和补贴政策以及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的各项措施,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稳定并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推进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造,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二)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
  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发展六大产业、建设五大基地的思路、战略重点和推进办法,夯实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阳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阳泉真正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打造成“中国鲁尔”。
  1.强力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夯实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
  继续发展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建设煤炭工业基地和电力工业基地;发展以耐火材料、冶金材料、建材、陶瓷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建设耐火材料基地;发展以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一体化为方向的铝工业,建设铝产业链基地;发展以特色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方向化学工业,培育煤化工基地;发展以交通运输及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房地产等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以六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主要依赖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继续做强做优能源工业。抓住国家和省支持晋东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机遇,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延伸产业链,实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要积极搞好煤炭资源的“保护、治理、整合、改造和开发”工作,做大做强做精煤炭工业,建设煤炭工业基地。支持和鼓励煤炭企业间、煤炭企业与煤炭加工转化企业间的重组,支持和鼓励阳煤集团、南煤集团等骨干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实施煤炭企业间、煤炭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购并,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逐步建成11个装备水平高、生产效率高、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严格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快采煤工艺改革,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力度,推行煤炭利用清洁技术,重点建设阳煤集团煤层气地面开发及利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行业经济效益。积极建设以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等劣质煤和高炉煤气、焦炉煤气为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新型建材产业,推动资源联动开发,抓好焦煤的加工转化。电力工业要以发展大型空冷、脱硫、高效坑口电站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坑口电站、煤矸石电厂、煤层气综合利用电厂、热电厂,建设电力工业基地。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轻的大机组,鼓励采用煤层气、焦炉煤气发电。推动“西电东送”和省、市内电源项目建设,努力改善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坚持发展电力与保护环境并重,脱硫、节水、粉煤灰综合利用并举,新建电厂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上大项目。积极实施南煤集团西上庄2×60万千瓦坑口电厂和一期300万吨煤矿项目、娘子关2×60万千瓦第二发电厂项目、阳光公司2×60万千瓦扩建工程等大型电源项目和南煤集团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阳煤集团3万千瓦煤层气发电项目的建设工作。到2010年,煤炭产量保持在6000万吨左右,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50万千瓦。
  加快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继续加快以耐火材料、冶金材料、建材、陶瓷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扩大市场份额。耐火材料工业以优质高效材料为方向,重点建设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突出抓好西小坪、白泉耐火工业园和巨城耐火工业区,着力提升园区素质,充分发挥园区应有的外部经济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产业群聚效应。支持大型耐火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或行业技术中心,通过一定形式为本行业提供包括产品质量检测在内的技术、信息服务。支持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发挥好协调关系,强化自治自律,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内部合作的作用。要以园区建设为着力点,推进耐火材料、陶瓷产业的新型化与集群化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推进冶金材料、建筑材料、纳米材料等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高温合金粉末以及高纯超细陶瓷粉体材料,大幅度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冶金材料工业以阳煤集团京宇磁材有限公司、林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盂县京秀磁材有限公司、盂县万汇钢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开发系列产品和延伸加工产品,形成规模经济。陶瓷工业以华伦、莹玉、裕石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实现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建材工业要促进亚美水泥、青山水泥、狮头特种水泥等企业的建设和扩张。大力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加气砖、空心砌块等系列建材产品。
  优化铝工业结构。以氧化铝、电解铝、再生铝、铝合金、铝型材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加快技术创新,推进延伸加工,重点建设铝产业链基地。围绕提高资源效益,依托资源优势和煤炭、电力、铝产业基础,以发展氧化铝、铝系列化深加工产品为主导,走加工增值之路,实现煤—电—铝产业“规模化、一体化、高效化”。大力推进铝电联营,积极支持电解铝企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降低电解铝企业的用电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产业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分阶段推进铝工业发展,在抓好阳煤集团兆丰铝冶环保改造项目的同时,加快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项目的建设进度,积极推进阳铝5万吨再生铝、 5万吨铝型材和阳煤集团2.5万吨铝箔、100万只铝轮毂、5万吨汽车铝铸件、铝型材等深加工项目,形成电解铝生产能力20万吨、氧化铝120万吨、铝合金和铝型材规模相当的一体化产业链。到2010年,建成山西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电铝工业基地,使之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以煤化工为方向的化学工业。化学工业要充分利用无烟煤富集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醇、炔、苯、油”四条线,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化工产业群,加快由无烟煤生产基地向煤化工生产基地的转变。培育发展10种以上具有地方优势的拳头产品,形成两大产品链,即煤化工产品链、乙炔化工产品链。以大中型煤化工项目为起点,采用以甲醇为主的煤、气、化联产技术,培育发展以无烟煤为原料的特色煤化工业,依托阳煤集团、煤运公司建设煤制甲醇、合成氨联产甲醇、煤基醇醚燃料、活性炭等煤化工产品链。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提高硫酸、烧碱等基本化工原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配套延伸硫化工、钙化工、磷化工等系列产品。依托阳煤集团、远鑫实业等优势企业发展电石、聚氯乙烯等乙炔化工产品链。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絮凝剂、高纯石墨纯化粉等精细化工产品。抓好阳煤集团20万吨聚氯乙烯、15万吨甲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服务业发展。围绕推进资源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的目标,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培植物流、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创建100户管理科学、服务规范、设施齐全、信誉良好的星级服务单位为重点,积极推动服务业市场化运作。现代物流业要围绕打造晋东商贸中心,建设有阳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发展沿桃河两岸集休闲娱乐、商务办公、商业贸易为一体的服务主导型商业带;建设城市中心区“核心商圈”和以中心城外围区级商业中心、荫营组团平定组团的区级商业中心组成的城市“外围商圈”;建设和完善兴隆街商业区、桃北东路商业区、北大街商业区三个繁荣兴旺的市级商业中心。积极构建商业步行街、特色餐饮街、高档专卖服装街、商务文化街四类富有特色的商业街;建设好城市北部、东部、南部三大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业要积极扶持运输骨干企业发展,培育和规范运输市场,引导中小运输企业规范、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石太高速铁路、阳盂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把盂县培植成为旅游大县。打造藏山、娘子关、百团大战三大品牌,深度开发以百团大战纪念碑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着力抓好本地游,完善以市区为中心点,辐射平定、盂县、郊区的东、南、西、北四条精品线路,并与大寨、五台山、西柏坡、晋中等地相联接。改善旅游环境,加大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设施投入,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强化旅游推介活动,构建信息平台,推动旅游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把旅游产品推向全省乃至全国。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经济信息咨询、规划和策划咨询、科技和工程咨询、市场调查以及法律、会计和审计等各种中介咨询服务业。发展壮大技术、劳动力、资本等各类要素市场,积极培育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在加快新型能源、新型材料、铝工业、化学工业、特色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六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和能源优势,突出发展与之配套的装备制造工业,培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煤矿机械关键设备、新型阀门产品、水泵系列、铸件系列、纺织器件系列、煤矿安全检测系列、高压电瓷系列和新型基础机械系列产品。大力调整轻纺、食品、医药工业内部产品结构,推动产品上档升级,提高其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2.积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
      实施“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围绕发展六大产业、建设五大基地,以培育辐射性强的大项目为重点,实行政策倾斜,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项目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眼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加快重组整合力度,尽快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鼓励资源消耗低、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发展壮大。全面重点抓好四大梯队:到2010年,在第一梯队中,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阳煤集团;第二梯队中,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南煤集团、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阳泉市煤炭运销公司;第三梯队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盂县南娄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远鑫实业有限公司、山西晋玉物资有限公司、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山西晋达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盂县万汇钢铁有限公司;第四梯队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化战略。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实行产业置换替代转型,重点培育煤炭深加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型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产业开发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优势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划的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落户,实现集约发展。要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化的战略,即“6921”发展思路:“6”是重点发展新型能源产业、新型材料产业、铝工业、煤化工、特色农业、特色服务业六大产业。“9”是有重点地建设九个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园区(城区商贸三产园区、矿区沿桃河两岸西部商贸三产园区、冠山秀水荫营商贸三产园区、平定龙川化工园区、盂县南娄耐火陶瓷工业园区、孙家庄冶金工业园、郊区杨家庄高载能工业园、西上庄新型能源工业园区、新型电力工业园区),使其成为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的聚集区。 “2”是在义白路沿线和307国道复线两侧建立两个产业走廊,作为六大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区。“1”是加大中心区的建设力度。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要改变传统思维定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产业发展规划与空间开发规划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逐步形成“资源集约、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的格局。
  3.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企业产品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关键设备数字化、智理控制一体化、资源配置科学化、经营管理协同化、销售服务网络化。大力推进以煤、铝、耐火等大宗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区域和行业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
  以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在提高耐火材料、硅铝合金、煤基洁净燃料等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产业升级。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着力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重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扶持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品和先进制造等具有竞争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高新技术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电信业技术升级。加强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技术研发和技术交流平台,提高园区的企业孵化能力。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着力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阳泉城市污染严重的现象,从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入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化、可持续化。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从企业、园区、社区和城市四个层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实际出发,制定循环经济促进规划。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严格落实产业规划,认真执行产业政策,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引导推动煤炭、电力、耐火、建材、煤化工等行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布局生产流程,全面改进设备和工艺技术,坚决淘汰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原则上都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布局。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在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矿井瓦斯气利用,生活污水和矿井废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冶金、化工等行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电厂热电联产和脱硫改造,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等七个重点领域,实施阳泉铝业公司5万吨再生铝、平定胜圆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利用三废尾渣生产镍合金钢坯、郊区西南舁农村沼气示范工程等30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支持煤炭、电力、耐火、煤化工等行业,抓住“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三个重点环节,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利用企业和产业间资源、能量、水和废物的交换耦合关系,形成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围绕节约设施完备、环保设施健全、生活消费绿色、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保障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编制全市资源保护和利用行动规划。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启动一批节能工程,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全面提高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回收率,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搞好煤矸石、瓦斯发电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抓好南煤集团2.6亿块煤矸石砖、阳煤集团6000万块煤矸石免烧砖和阳煤集团27MW煤层气发电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建立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全过程的节约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更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规,切实防止水资源破坏和污染。实行地下水限采、禁采。探索水权有偿转让制度,进一步理顺水价体系。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城市。全面实行用水分类定额管理、累进加价制度。抓好城市管网改造,大力推行污水回用,普及节水设施和器具。到2010年,城市中水利用率达到50%。抓好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平定、盂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和南煤集团矿井水处理回用工程的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再生材料。加大推广散装水泥工作力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促进土地节约使用和集约使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推进工矿和居民点废弃土地复垦。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减少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减少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占用土地。
  3.加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域规划,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资源开采与恢复生态相结合,加快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改变目前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和导致生态恶化的状况,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保证环保投资的增长幅度快于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以治气、治尘、治水为重点,进一步抓好煤炭、电力、耐火、建材等行业和企业污染治理工作,搞好阳光发电公司、河坡发电公司等电厂脱硫和改造,启动实施桃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切实把母亲河治理好、保护好、管理好。城市空气质量退出全国污染最重城市前五名。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绿色山西”示范区建设和桃河上游等重点流域治理,全面启动封山育林;大力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绿化、园林村镇建设、城市绿化五大工程,高标准建成太旧高速公路、石太铁路等绿色通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以六大流域为重点的节水增效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0户民营水保生态大户,搞好50条小流域、300平方公里的综合治理。在全市逐步形成“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生态环境。
  4.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区域分类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开发程度,在全市科学规划主体功能区域,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内容和政策取向,实现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和谐。
  一是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应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这类区域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既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又要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适度转移。对这类区域适当扩大土地供应,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并在政策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予以倾斜。二是限制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应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这类地区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既要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更要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对这类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但在政策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方面予以倾斜。三是禁止开发区域。对各种需要重点保护的自然资源区域应定位为禁止开发区域。这类区域要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四)实施“扩容提质”战略,倾力打造特色山城
  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构建规模适宜、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特色山城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晋东明珠城市。
  1.重点发展中心城市
  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要求,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重,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继续实施“扩容提质”战略,高标准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阳泉特色山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好307国道复线、阳盂高速公路、桃河蓄水、滨河世纪城等重大工程;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推进“城中村”改造、塌陷区治理;建成区改造重点放到见缝插绿上。加大城市周边绿化和园林绿化力度,要把狮脑山、南山、北山、王母垴山等建成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大型绿色山体公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围绕义白路、307国道复线的开发、建设,推进主城区“北扩南连”,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平定县城、郊区荫营镇为支点的“一城、两组团”城市框架。用市场化手段建设、管理城市,提高城市服务功能。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完善功能,搞好小城镇建设。以各县区政府所在地的建设为主,立足于已有大集镇的改扩建,通过科教兴镇、贸易兴镇、特色产业兴镇,努力构建规模适宜、布局合理、分工联系密切、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冠山镇、娘子关镇、秀水镇、南娄镇、荫营镇、河底镇,要积极探索向现代化迈进的新路子,建成规划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镇。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小城镇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带动和辐射效应。
  3.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敞开城门搞建设,推动城市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城市道路要满足2010年城市交通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实现城市中央大道泉中路的改造,建设好原规划北外环路(冯家庄线)和307复线外环道路,强化城市南北交通。重点建设桃北东路、化工厂路、义井大街、新泉北路、北山路、新南外环路、宁波北路、古城北路等一批骨干工程。新建郊区荫营镇供水工程,实现与市供水管线的对接;完成平定县县城、盂县县城供水工程。做好滹沱河调水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适时动工建设。完成娘子关供水二期工程,改造阳煤集团供水系统,实现与市区供水的一体化,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能力达到40万吨/日。盂县天然气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区天然气项目部分建成,全市天然气日供气量达到84.05万立方米,同时新增瓦斯气日供气量40万立方米。建设北山公园、西垴坡公园等公共休闲项目。城市新增公共绿地2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加快平定、盂县污水管网建设,开工建设娘子关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积极推进数字阳泉建设。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抓好微波数字化改造、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及农村通信设施建设,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党政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形成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过境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建设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市内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加快通达通畅工程、村与村连线工程、新农村户户通工程、县乡公路改造工程、旅游公路配套工程建设,达到“县县高速路、乡乡沥青路、村村水泥路、户户硬化路、路路有维护”的公路建设和管理目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村到乡,乡到县、县到市”半小时通达工程。
  4.构建合理的城乡布局和结构
  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内的协商协作机制,强化阳泉在晋东的聚集和辐射功能,促进晋东经济圈发展。按照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引导产业集聚,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规模结构。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城中村”农民向城镇社区居民的整体转制步伐。加快城镇住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
  (五)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提高我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破解科教瓶颈和人才瓶颈,在科教兴市上有新的突破,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1.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基本形成创新主体明确、运行机制灵活、基础条件完备、发展环境良好、具有阳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阳泉技术创新体系。整合利用好我市科技资源,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形成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源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重要载体、以多渠道投入为主要支撑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扶持企业建立企业或行业技术中心。到2010年,认定的省级企业或行业技术中心增加到6个,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5户;同时培育市级企业或行业技术中心2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50户。加强园区聚集科技资源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把重点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的创新载体。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完善优化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与企业合资、合作、联营,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大力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努力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
  强化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在煤化工、煤层气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解决资源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等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和重奖创建驰名商标、标志性产品、免检产品的企业、企业法人和科研技术人员,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继续扩大财政性科研经费支出规模,改革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方式,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资体系。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达到并力争超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选择优势产业重大项目中的关键、共享技术,集中资金持续性投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基金运作模式,大力引进市外风险投资主体。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和技术创新示范制度,提高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科技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和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3.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基本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大力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步实现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市县(区)两级都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高中。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阳泉大学。加快建设阳泉师范专科学院,加强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4.创新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体制
  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新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和重点,依法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逐步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高等教育积极引导社会投入,政府对困难学生给予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建立新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体系。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十一五”时期,要按照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构建和谐阳泉上取得明显成效。
  1.理顺利益和分配关系
  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注重解决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司法执法等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企业、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以基层的民主来保障基层的和谐。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健全收入调节机制,规范分配秩序,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引导、政府推动、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教育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提倡自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促进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安置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逐步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做实个人账户。努力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保险,妥善解决关停破产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接续、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后的遗留问题。积极推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社区建设、优抚双拥工作、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建设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农村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五保户供养、残疾人帮扶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
  4.建立健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坚持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社会卫生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主导作用。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调整医疗卫生布局,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强化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和在晋东地区的辐射作用;组建肿瘤、慢病等特色专科医院;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加强全市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完善绿色通道。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以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所)为基础,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逐步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健全市、县(区)、乡、村四级预防、保健和监管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预防和控制鼠疫、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暴发与流行。加强妇幼保健工作,降低新生儿缺陷率及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继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改善人口结构,缓解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在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强化政府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监督,建立预防和处置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和预警机制,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大力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加强对妇女儿童的社会公共服务,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注孤、老、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福利院、养老院、特殊教育机构及康复中心等设施。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开发阳泉地域特色文化,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努力繁荣艺术创作、新闻出版事业。大力发展会展、印刷、娱乐、网络、图书等文化产业。全面启动阳泉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完成新版《阳泉市志》的编纂出版任务。加强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加强县文化馆、乡文化站、村文化专业户和文化大院建设。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6.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以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体育健身设施,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大众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规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加强体育运动学校建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突出城市体育特色。加强与境内外的体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导和培育体育市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7.建立健全现代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公共安全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逐步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联动平台。将突发事件的信息预测、管理、评估和处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个领域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预警机制。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推进“平安阳泉”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机制,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非法传销、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以煤炭行业为重点,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督、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杜绝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与事故控制的应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做好防震防汛减灾工作,保证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要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使我市率先在全省五个重点城市中达到基本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目标。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建设,强化民兵预备役建设,搞好双拥工作。
  (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进法制化建设。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开展司法援助,尊重和保障人权。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基层司法机关建设,大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类村级组织建设,加强企业、社区等各类组织建设,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种权利。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改进理论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全面实施“铸魂、秀美、塑形、连心”工程,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青山、大道”计划,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塑造具有阳泉特色的现代文明城市新形象。以高校学生和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和文明社区等各类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四、保障措施和支撑体系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作支撑。要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为重点,建立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机制,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1.开发人才资源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全面提升我市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在战略投资、企业经营、科技攻关等关键层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眼光的高精尖领军型人才,着重开发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国内优秀人才。
  2.健全人才机制
  推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人才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充分激活人才成长潜力和创造潜能。
  3.优化人才环境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中介组织服务功能。加强人才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资源开发,能够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法规,及时清理清除压抑、束缚、制约人才的政策规定。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集聚中心。
(二)推进财政和地方金融改革,构建金融支撑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改革和金融创新力度。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和吸引各种金融资源,构建金融支撑体系。
  1.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建设资金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集中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发展,做到“三优先、一适当”。即:优先保证农林水利、科教文卫、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扶贫开发;优先保证生态保护、污染防治、防灾减灾、煤炭和重要矿产地质勘探、采煤沉陷区治理等;优先保证交通、城市改造、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适当支持关系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性建设项目。
  规范政府投资方式。政府投资主要是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住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五种方式。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政府资金使用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对新建项目要百分之百实行招标,对公益性项目要百分之百实行代建制,对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百分之百进行审计和稽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资职责。市负责属于全市和跨县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和资源枯竭型矿区等区域。属于县区行政区域内的事业,由县区负责。放宽社会投资领域,对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企业投资项目区分情况分别实行项目核准制或备案制。合理确定政府投资领域、规模和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机构,促进公平竞争。健全投资项目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的联动机制。深化价格和收费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继续完善差别电价、水价政策,有序出台政府对资源类产品的调价项目。加强对医疗、教育以及社会公用产品价费的监管,制炭价格预警制度和干预预案。
  2.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强化预算约束为目标,进一步扩大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财政要更好地担负起保证政府机构运转、提供公共事业经费等方面的责任,发挥好引导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能。改革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
  3.加快地方金融发展
  加快推进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发展贷款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大力促进境外资金参股我市地方金融机构。
  4.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要多渠道融通资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抓住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围绕老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等,积极向上推荐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拓宽项目建设的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借用国外贷款方式融资,以股权融资、存量资产拍卖方式筹集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和优势企业海外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鼓励发展和引进各种投资机构,疏通社会资金资本化渠道。利用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拓宽国外资金的利用渠道,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采用多种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三)创新改革推进方式,构建全新体制支撑体系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在更大程度上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推进体制环境。
  1.强化改革意识,把握好改革的方式和时机
  鼓励大胆探索,对风险大、涉及面广的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推进改革决策程序化、透明化、科学化。坚持协调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跟进改革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相结合,增强改革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把握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建立改革成本补偿机制,减轻社会震动。
  2.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注重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建立国有企业资本退出基金制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使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企业加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大企业办社会职能的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力度。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制衡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聘用办法。
  3.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继续实施“大民营”战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各类企业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拓宽非公有制企业投融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服务。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
  4.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全面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市场,实现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协调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公益性用地实行公开供给制度,经营性用地全面推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体系,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
  (四)继续实施“大开放”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1.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立足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切实改善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坚持把利用外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策略,继续实行引资目标责任制,把引进外资与领导政绩挂钩,建立全市性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重视引进后的服务,形成对企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积极借鉴外地招商引资成功经验和作法,充实和完善招商引资专职机构。精心选择一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招商引资专业化、市场化步伐,采取定向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招商模式,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直接投资。深入研究和分析国际资本流向,重点做好世界500强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注重和发挥好贸促、对台办、侨联等对招商工作的积极作用。鼓励发展各种所有制的投资机构,引进市外战略投资者。把招商引资工作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外来投资进入六大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吸引国际服务业向我市转移,提升利用外资层次和质量。
  2.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经外贸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鼓励形式多样的境外、市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技术引进、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境外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境外开发和加工基地。加快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中介服务体系。扩大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形式多样的劳务输出,积极发展技术服务等高层次劳务输出。加快我市在服务业、科教文卫体等社会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人员往来和人才培训。
  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它深加工产品出口。鼓励稀缺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新材料、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通过产权顺畅流动和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在培育大型骨干出口企业的同时,扶持一大批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认证。建立以政府为后盾、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依托的贸易摩擦应对体制。
  3.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大、互补优势明显的区际、城际间的交流,建立政府、民间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对话和协同发展机制。依托我市支柱产业,拉长并完善与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城市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加快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充分发挥我市工业集聚区的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力争引进一大批企业来我市建立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积极参与太—阳—石经济带发展,发挥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加快煤炭、耐火、蔬菜、农副产品等商品贸易;发挥石家庄地区、太原周边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实现旅游资源互补,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努力开创区域合作的新局面,主动承接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转移。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在继续巩固和加强原有国际友城关系的基础上,利用一切机会和渠道,建立和发展新的国际友城关系,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积极寻找双方在主导产业和经济要素方面的共同点,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推动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加强与我市新移民、海外留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和鼓励华商、华侨及海外各类人员在引进智力、资金和技术方面与我市的合作与交流。
  加快市内经济一体化。加快资源整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度集中。依托石太高速铁路、阳盂高速公路,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全市经济一体化。鼓励发展跨县区的经济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鼓励县区之间建立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
  (五)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构建软环境支撑体系
  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才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1.致力求真务实,转变政府职能,狠抓工作落实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完善社会公示、听证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政府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优发展环境上来,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决策程序和决策咨询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加强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督促检查,改进对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推进,严格制定并实施项目工作责任制,建立自下而上,快速反馈信息的迅报制度,积极主动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树立执政为民、务实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依法依纪查处各种腐败案件,努力营造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健康、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保护干事、支持发展的人文环境。
  2.强化社会诚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以建设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先导,以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为基础,以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为手段,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和失信惩戒机制、信用教育机制建设,建立信用征信法规、服务和监管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3.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以“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为指导原则和根本标准,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打破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破除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树立敢闯敢冒、攻坚克难、创新创造、攀高争先的无畏精神;改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心态,树立“让投资者发财、本地才能发展”互利双赢的开放思维;打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真正把解放思想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在研究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加快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思路、对策措施及操作层面上。
五、规划实施
  本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积极加以引导;在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是政府向全市人民做出的承诺,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落到实处。
  完善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为实现本纲要的目标,同时组织编制并实施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及各县区规划,形成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切实加强各专项规划、县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使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各分规划的实施得到落实。
  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严肃性。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搞好衔接。
  完善规划监控和调整机制。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有关部门也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反馈意见。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修订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