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信息化建设,日前广州电信推出了“信息家园”这一全新的综合信息服务,以科技倡导健康时尚的信息化新生活模式,助力建设信息化和谐社会。那么,社区信息化建设应如何推进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记者: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社区信息化工作被提上日程。未来几年内,电子社区将成为我国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信息化,您是如何看待的?

  姜奇平:社区信息化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且在很多地方做过尝试。但是也受到“最后一公里”、信息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社区信息化并不引人注目。

  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网络服务成为新的热点。尽管我国网民已超过1亿人,非网民依然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社区是一个实现互联网汇集大众的理想场所。人们能普遍享受到信息化服务,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

  社区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网络、热线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效率与方便。

  记者:深圳市图书馆之间的远程借书服务开通,使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能为百姓所用,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社区信息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建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姜奇平:第一,基础设施接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接入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电信系统的,也有广电系统的。而有些社区的接入方式在居民入住前就已经确定了。这里面就有一个用户选择权的问题。

  第二,终端设备。终端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电视、电话等信息终端已比较普及,电脑的普及率却不高。人们需要的是价格便宜、操作简单的电脑。IPTV“电视机+机顶盒”的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设备。但是盛大的盒子价格偏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第三,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利用社区开展各项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

  第四,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与开发,难以实现有效地交换和共享。

  第五,人才培训。电脑知识的缺乏,使很多人不会用电脑,尤其是老人。而且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第六,法规建设。制度法规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法规的制定远远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

  记者: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信运营商肩负推进社区信息化的重任。那么,电信运营商如何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没有可遵循的模式?

  姜奇平:在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发挥主导作用。实践表明,电信运营商和社区结合是推进电子社区建设的可行模式。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网络接入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和个人,这也是电信服务的改进。其实,社区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是多方面的。

  从长远来看,运营商应提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增值服务。电信运营商单靠话音业务和宽带接入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信息化的需要,必须创新信息化业务和应用。因此,运营商在帮助政府搞好街道、社区的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应发挥基础通信网络的作用,联合产业链,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

  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上,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江西景德镇市的“二网一平台”模式,以建立社区信息网和民政局域网 建设了瓷都社区建设网站 并以此为信息交换及管理平台。而浙江杭州电信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则是以呼叫中心为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结合街道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家居信息终端的社区信息化模式。

  记者:“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使社区信息化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信息化推进司今年将完成《社区信息化指导意见》(初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姜奇平:政府的工作与社区信息化是相互联系的。社区强调自我组织的功能,政府着力解决的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局性的指导,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社区会成为电子政务的延伸,反过来推动政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