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列一张近期最有可能遭受嫉妒的公司的名单,猜猜谁会上榜?我打包票,来自西雅图的公司至少占据三个席位。
波音公司(该公司2001年之前总部一直在西雅图)从中国民航业拿到了高达150亿美元,共80架波音737客机的采购协议;微软公司则与包括联想集团在内的四家中国公司签下了超过13亿美元的正版软件合同,还荣幸邀请到胡锦涛主席参加其董事长做东的晚宴;星巴克(Starbucks)除了董事长出席了这场晚宴外,在中国上海刚刚赢得了一场涉及侵犯其商标权的官司。
如果在这份名单中只能选择一个嫉妒对象的话,那我毫无疑问选择波音公司——这倒是和合同金额没有关系。想想看,这家飞机制造商多年来总是较为轻松地就能获取巨大的合同,却实在没为中国市场烦恼太多,当然,听说最近它们也正在为新建一个组装工厂在中国四处寻觅。
但这要和微软公司这么多年在中国市场所付出和体检的艰苦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了。这家公司为了让中国人花钱买,而不是盗版它的软件费劲心思。所以,以至于胜利曙光终于光临的时候,他们都一再告诫自己别高兴的太早了。
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正越来越惹人注意。中国市场环境的成熟导致了政府实质性的转变,如美国商务部长Carlos Gutierrez所说,“当中国和巴西这样的国家变得富于创新精神并且认识到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必要性时,它们就会加强这种保护。”这点可以从目前保护很好的冠以北京奥运标识的产品销售上看出来。
但除此之外,微软公司的努力实在不能忽略。在该公司获得上述这些合同的时候,无人提及4年前微软公司与中国发改委签订的那个总额为62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备忘录》,这个迄今为止中国软件领域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将在今年六月结束,而第二期更大金额的合作正在谈判中。
坦白地说,我们较早得知了微软公司获得的那些合同,并一直关注那62亿元人民币投入到哪些领域?这些资金起到了哪些作用?改变了些什么?我们还关心这种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部门如此大规模的合作是否顺利,它们以何种形式决定投资,为此,我们花了数月时间梳理了微软公司这62亿资金的投入情况,并独家专访了该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以及发改委的相关官员。
按照陈永正的话来说:“在发改委的指导下我们能够走得很好。”
——编者
微软公司在中国的好日子似乎真的要开始了。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的首站即选择了该公司所在地西雅图。在走访莱德蒙德(Redmond)的微软总部后,受邀参观了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那个拥有7个卧室、6个厨房、24个浴室和1个图书馆的著名“大屋”。胡主席还欣然参加了比尔·盖茨家的欢迎晚宴,品尝特意为他准备的烟熏珍珠鸡沙拉、华盛顿黄洋葱烤牛排以及牛油杏仁蛋糕。胡主席对盖茨说:“你是中国的朋友,我也是微软的朋友。”
这次打破惯例的晚宴令比尔·盖茨和他的同事备受鼓舞。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到访,表明了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重视技术创新环境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这向全球表明了微软作为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获得的认同。
在晚宴中比尔·盖茨丝毫没有提及多年前微软在中国遭遇到的尴尬境况。这一状况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开始得到根本改善,但除此之外,微软公司4年前与中国发改委签订的投资总额为62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年来,这个迄今为止中国软件领域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给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带来影响,也使微软从实际层面上改善了和中国政府部门的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该公司此前引发的各种方面的“抨击”。
在发改委的指导下前进
事实上,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微软都试图打开神秘中国市场的大门。1995年之后微软在中国先后建立了包括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内的各种研发机构,但这些投入并没有给微软带来良好的口碑。令微软中国的管理者们感到难堪的是,微软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与其获得的资源极不相称。2002年开始,微软决心改变在中国的状况。
随后,微软就委托麦肯锡公司做了一份关于中国软件产业的调查报告,分析了造成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困难的具体原因,列举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必须的投入。拿着这份详细的报告,微软公司和发改委开始协商。
同年6月,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访华,与发改委(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签署关于加强软件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承诺 “与中央和各地政府以及产业界广泛合作,帮助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在战略合作、技术合作、人才培训、软件外包等领域投资62亿。
这个数字据说正是按照中国市场必须投入的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和外包等业务大致计算出来的。
62亿,这超过了国内几乎所有软件企业三年用于研发投入的总和,是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跨国公司第一次与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仅仅是微软公司的一项政府公关行动。
事实并非如此,按照发改委相关人士的描述,绝大部分的投资比如技术中心选在哪个城市,外包业务选择哪些企业等问题上,最终是由发改委决定的。比如当时没有出现在发改委推荐名单上的创智通过了微软的考察之后,微软相关负责人则曾要求其“首先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合作初期,并不像发改委想象的那么顺利。“微软的人都很牛”,国家发改委-微软合作办公室的许民告诉记者。他清楚地记得,常常还没谈具体问题自己就被微软的技术人员“侃晕”了,而微软的销售人员一见面就要他帮着“卖一点软件”。
合作备忘录签署一年,双方仍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2003年9月,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到任,情况才进一步好转。陈永正没有过多纠缠于中国市场的销售数字,在上任之前,他就被总部要求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微软多年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不少,但像这样有计划、有系统地与政府合作还是第一次。
与自己的前任相比,陈永正被业界认为拥有更好的协调能力和政府关系,但在陈永正看来,所谓政府关系,说到底就是“配合”二字。微软虽然不是发改委给什么就做什么,但至少要达到微软跟中国的合作关系比较好,符合中国政府的政策,让整个中国社会对我们的印象有所改观。“在发改委的指导下我们能够走得很好”,陈永正说。
“为更好地协调资源,微软负责与国家发改委合作的接口人几经更替。”许民回忆。在陈永正的推动下,几乎每个具体合作项目都由微软中国副总裁级别的人物负责。为了减少“投资方面受到的制约,加深总部对中国市场的理解”, 双方还约定除每半年的全体会议外,每个月召开关于投资的专题沟通会。
2004年10月,微软与国家发改委的合作陆续到位。2005年初,双方第一次共同制定了全年合作计划。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微软全球高层到访最为频繁的国家。每六天半就会有一位微软高层来到中国考察市场,微软中国也已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
微软也得到了中国政府抛来的越来越多的橄榄枝,微软刚刚获得价值13亿美元的进入中国市场14年来最大的一笔生意。
不久前,他曾和刚刚到任的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一起,在一张餐巾纸上描画过微软中国未来五年的蓝图。他们相信,微软中国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按照微软与发改委双方的意图,更多投资将在二期中进行。本报获得的确凿消息显示,发改委对合作情况非常满意,双方正在就第二期合作进行谈判,合作金额可能超过一期。
硬件采购金额突飞猛进
根据本报记者的详尽调查,到目前为止,微软基本完成了62亿合作承诺的内容。其中包括战略投资约6000万美元,软件外包6300万美元,硬件采购6亿美元,还有技术中心和人才培训。其中硬件采购已达到6亿美元的几倍。微软承诺的包括Xbox游戏机、鼠标、键盘、游戏手柄等在内的硬件产品的生产外包已经全部移到了中国。
对微软来说,要完成高达62亿资金的投入,见效最快的显然是硬件采购。按照承诺,微软在合同期的硬件采购额要达到50亿人民币,目前已经完成了80亿,这是微软目前完成承诺中最快最好的部分。
其中,硬件采购的主要部分正是Xbox游戏机,这些游戏机的生产者之一,中国台湾地区的纬创资通(Wistron Corp.)去年就因为不断扩大的产量而受到投资者追捧。其董事长林宪铭最近透露,“我们正在中山市扩大Xbox的生产基地。希望在今年年底每月的产量能达到100万台”以全力支持我们的客户微软。“随着Xbox游戏机明年进入中国市场,这项高达80亿元的采购项目还将有更大突破。
除了硬件采购外,伴随着微软的努力,微软正越来越受到中国各地政府的欢迎。微软正计划购买一座规模较为庞大的写字楼,这座写字楼可能用作其在中国核心部门的办公场所。北京和上海都在积极争取微软新的写字楼落户于自己的领地。有消息称,北京市政府领导特意批示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安排此事。
中关村西区建设股份公司已经接到市政府的要求,协助微软办理此事。但该公司称具体事宜由政府部门协调,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是微软的中国总部。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微软命名的大厦将矗立在北京中关村西区。
那些受益的工程师们
与硬件采购相比,人力培养和投资则是最为长远的计划。在与国家发改委签订合作的同时,微软就与教育部签订了2亿元的合作项目,以投资、赞助和捐赠的方式支持中国软件教育和人才培养。
沈阳平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开目前正准备参加微软架构师实战课程的培训。他告诉记者,“这次培训一定会是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奠基。”
中兴软创广州研发中心需求主管杨博则一口气向记者描述了参加培训后公司业务流程的诸多改进,他原来所在的企业70%的员工都参加了微软的培训。“为此,我们曾从华为等大公司手里抢到单子”——他有意提到了这点。现在,毕业才三年的杨博已经在新的岗位上担任架构师。
三年来,1万多名中国工程师在微软与各地软件园的现场培训和电子课堂上参加了课程培训,其中半数获得了“微软高级架构师”和“微软高级项目管理”认证,其中很多属于免费培训。
这项战略培训计划正在向中国最出色的高校挺进。从去年开始,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合作,联合国内8所重点院校,开发“国家发改委-微软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包”,微软开放70%的源代码及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向50所高校免费赠送,推广自己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最早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学校,该课程选修的学生较多,以前每届有100多人,去年为了保证实验课的质量,只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选修,该校计算机学院尚立宏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添置了部分硬件设备,扩大到90人,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我正在努力解决设备问题。”
更多的学生也在与微软出资举办的社团活动中了解微软的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茹维在大三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微软技术俱乐部”举办的Windows Mobile开发大赛,他的团队2005年6月曾参加微软总部的windows challenge大赛,获得了全球前十名。曾审阅了大量中国学生开发方案的微软移动与嵌入式产品部营销部总经理Scott Hor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我看了很多他们做的项目,他们的创意充满了激情和创新,比我当年棒多了!”
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又与微软共同推出“潜力发展计划”,通过与各地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园合作,举办各种中高级人才技术培训。据了解,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该计划将在未来的五年内持续开展下去。
软件外包难题
与以上两个方面的合作相比较,软件外包领域合作的步骤就显得不那么清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微软与近10家国内外包企业有过业务往来,其中包括目前软件外包领域的龙头企业博彦和文思等,但规模一直较小。2004年,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合作签约四家战略合作伙伴,甚至给这些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造成了恐慌。博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当时就很担心:“如果以后微软所有外包订单都会交给战略合作伙伴,其他的企业就没戏了。” 另一家软件服务企业也从微软美国总部一个经理处获知,上司要求他立即停止与该公司的合作转而交给微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许多并不在中国政府支持名单的企业软件服务企业纷纷找到微软门上要求给予明确解释。
软件外包企业的担心不是没有来由,从90年代初期,国内的软件外包业务一直闷头发展,并没有得到政府太多的关注和扶持,即便在国家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中,也没有将软件外包企业作为相关扶持的对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软件外包企业都存在规模小、实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微软对中国政府作出承诺,但软件外包并不像提供无偿援助那样简单,微软的产品不允许出现漏洞意味着微软不会以赞助的方式向不具备能力的企业发送订单。“订单是否交给中国企业由总经理甚至项目经理说了算,比尔·盖茨不会管。” 文思创新软件技术公司执行副总裁吴建说,他在美国呆了18年,对软件外包的游戏规则十分熟悉。他认为,外包业务并不是依靠政策扶持就能做好的。
微软为了促进中国软件企业外包工作,曾专门成立了COI部门(中国外包启动小组),协调微软各个部门在中国的外包业务。与发改委协议签订后,微软更积极推动微软各部门与中国公司的交流,微软中国亦有专门人员负责协调此事。
另一方面,微软开始采取一种公平但积极有效的方式来鼓励中国企业获得微软的软件外包订单。2005年起,微软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发送订单。各种企业公平参与竞争,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是受中国政府支持的还是缺乏政府支持的企业。这一措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几乎所有承接微软外包的中国企业都开始频繁与微软总部接触,博彦、文思和中软集团甚至都派专人常驻美国负责此事。
随着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软件外包业务的重视程度越练越高,双方通过合作发展软件外包的目的也更明确。
2004年的一天,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技术总监张瑞昌在一家茶馆接受了国家发改委帮助中国政府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的提议,把微软的五家印度合作伙伴介绍给国家发改委,帮助中国政府在国内建立一个大型软件外包企业,作为62亿大单中国家发改委与微软合作的延伸。
2005年6月30日,印度四大软件外包企业之一TATA集团下属信息化公司TCS从竞争中胜出,与国家发改委和微软签订了“中印合资超大型软件外包企业”合作项目。通过在中国建立“国际水准的大型软件外包企业”,国家发改委希望为国内的软件企业提供样板,同时解决国内软件外包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为中国外包企业全面进入欧美市场做准备。这个示范性项目也被视为微软对“帮助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承诺的延续。
在国家发改委的推动下,微软加大了对软件外包领域的投资力度,2005年6月,微软向大连华信进行战略投资,带动其他跨国公司的投资共1500万美元左右。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承认:“微软的投资不但提升了大连华信的影响力,对吸引更多融资和上市也有积极意义。”同年9月,微软向中软投资2000万美元,帮助其“成为最快走向国际的中国软件企业之一”。
战略合作与.NET市场
推动基于.NET平台在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应用,一直是微软中国公司推广Windows、Office等传统业务之外的重要任务。在62亿投资中也是重要的内容。2003年比尔·盖茨访华,承诺开放源代码,微软开始在中国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当负责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合作伙伴业务的洪德明来到浪潮位于济南的总部时,并没有被直接介绍给董事长孙丕恕,但做技术出身的孙丕恕听了汇报后马上意识到其中的价值。“中国的企业在软件产品化方面进程很慢,将产品有效地推向市场更有难度。借助微软的方法论,我们会有所突破。”
2004年11月,浪潮成为微软在中国的第四家战略合作伙伴。半年后,又获得了微软2亿元投资。2005年微软派出工程师,帮助浪潮开发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平台。一般至少要花2-3年才能完成的青岛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在运用微软技术平台支持后9个月内就开通成功。孙丕恕后来回忆:“双方的合作非常流畅,就像在恋爱中互有好感的人决定早点结婚。”
2003年底到2004年11月的一年间,共有四家国内软件企业签约成为微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其中包括号称中国软件“国家队”具有政府背景的中软;擅长金融税务领域和分销业务的神州数码;还有努力争取发展机会的创智和差一点失去合作的浪潮。成为微软的战略合作伙伴条件十分苛刻,必须经过严格考察和筛选,达成合作的企业获益良多。
被微软MBS(微软商用解决方案)部门评为“成长最快的合作伙伴”的创智MBS项目负责人邓顺华在打单时,一说是在微软平台下开发的ERP产品和用Office一样简单的时候,对方立刻表示了兴趣,很快就完成签单。在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之前,合作伙伴需要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从微软购买技术,现在这些每天按工时收费1000美元的顶尖工程师提供的技术支持,费用全由微软自己支付。浪潮在微软工程师技术支持和帮助下开发的GSP 5.0版本将作为自主创新成果,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发布。
由于和这些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微软的.NET平台在企业级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了尊重和回报。微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部韩大卫曾说:“当我看到合作伙伴的发展时,可以想见微软与这些企业长期的良好合作也将有助于微软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五年时间。陈永正每次去济南,只要有时间孙丕恕都会去机场接他。他已经成了浪潮理所当然的“亲戚”。
2005年7月,由创智牵线搭桥,微软再度敲开了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大门,微软与湖南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上湖南省省长郑茂清送了陈永正一块湖南特产的菊花石,还与微软签订了湖南省电子政务项目1500万的大单,由创智负责承建。该项目总投资预期将达3亿。
到2005年,微软配合国家发改委以不同合作模式在成都、广州、武汉、江苏、杭州和深圳已或获即将建立六个技术中心,并无偿赠予当地政府和企业,为当地独立软件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撑。除了技术支持,微软总计向全球战略合作伙伴提供了超过6000万美元的投资。作为回报,微软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策略和技术中心都有助于微软产品在中国企业级市场推广,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微软在中国市场遇到的盗版、政府采购和软件产品价值认知等一系列问题。
2005财年,微软中国已获得40%的增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 (本报记者 沈建缘 姜洪桥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