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信息产业与“三农”密切相关,而且无论是制造业还是运营业发展到今天,与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信息产业的重大历史任务。
信息技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重要的内容,同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也为信息产业开辟了具有较大潜力的市场空间。全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积极支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各地信息产业部门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这值得鼓励。但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使信息化建设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一是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工作协调,密切沟通与配合,主动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把自己的工作同各级涉农部门的重点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联合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许多省市的信息化办公室设在信息产业厅,应充分发挥省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优势,加强组织协调,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资源的共享,营造好发展环境,开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政府推进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关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不同,起点低、条件相对落后,需要政府拉一把、帮一手,发挥引导甚至主导的作用。但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运营企业、制造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经营意识强,应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运维机制和商业模式,实现企业有收入、农民得实惠的“双赢”。当然,坑农、害农的事情必须绝对反对,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是典型示范和普遍推进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应该是信息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到处硬性推广。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推广试点经验要充分考虑各地的主客观条件,不能刮风,确保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政府工作指导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关系。信息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具体推进工作中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在全国乃至在一定区域内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总结和推广不同类型的成功经验。具体工作中,做到“五要五不”,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务求实际效果。
日前,信息产业部对推进这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提出了目标。我们相信,经过全行业持续不懈的努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成果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数亿农民越来越多地享受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