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物流,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其核心就是物质资料的“流动”。随着社会大分工的逐渐细化,物质流通的规模日益庞大,供应链愈发复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扩展到了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此时,只有依靠物流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因此,物流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际社会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0%;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约为16%,而我国的物流比重指标大约在20%以上,差距十分大。2005年我国GDP约为18.2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10%就是1.82万元亿人民币,接近我国当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2.27亿元。可见,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按需生产、零库存、短在途”的目标,我国物流行业已经达成共识,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流”主导“物品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物流”的准确配置,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降到最低。可以说,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和关键。记者在对山东、广东等地物流企业的调研采访中发现,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期,“一高、一快”态势明显,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两低”现象十分突出。专家指出,我国物流信息化今后必须走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物流信息化呈现“一高一快两低”态势

物流的核心是“物的流动”,与运输不同,物流不但改变了物的时间状态,也改变了物的空间状态;而运输只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是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现代物流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运输,实现运输、仓储、配送的高效一体化。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以“信息”降低“物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降到最低,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距离物流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追赶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过。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物流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一高、一快、两低”的特点。

——信息化意识提高,整体规划能力较低。

近年来,我国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已得到我国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的广泛认同,各类企业呈现出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综合性或专业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态势。200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将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并进一步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

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较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我国在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较慢;同时,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

——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而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相应提高,建设步伐持续加快。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同时,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山东省大型物流企业龙口胜通物流有限公司就通过山东移动提供的“GPS定位配载”信息化解决方案,解决了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车辆空驶严重、货物运输安全无保障、车辆资质可靠性差、车辆调度难等突出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现有资源,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龙口胜通物流公司已经安装胜通货运信息网和GPS车辆监控软件的配载户达1500多个,每天为用户提供货源和车源信息15000多条,业务范围覆盖山东省10多个地市及东三省部分地区。

尽管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16.67%(如图1所示)。同时,已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大约是23.33%。

事实上,目前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据了解,一辆丰田轿车的零件有3万个之多,但是丰田汽车公司却是零库存企业,“以信息替代库存”可谓丰田公司制胜的法宝之一。可见,中国物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仅依靠提升“运力”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应用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

“大物流”急需物流信息化实现“两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日益严峻,要大幅度降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来带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构建全社会的“大物流”系统。这就迫切需要物流信息化在信息资源上实现共享化、在信息网络上实现一体化。

——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化。

以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十分看重硬件投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日显重要。事实上,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同时,信息整合也会推动物流行业相关资源和市场的整合。我国著名物流专家陆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资源的企业还不多。特别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滞后,物流信息分散,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调研数据显示,在当前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中,对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的需求比例大约为56.67%(如图2所示)。有关专家建议,物流信息化应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协调发展,从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从信息资源整合入手,抓好物流资源的整合。

——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开始大力拓展国际物流市场。而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要求跨国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网络,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和完善的服务。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物流企业要想适应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盈利,建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网络系统同样必不可少。正如广东保力得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龙云所说:“通过一体化的网络,物流企业可以产生特殊的规模经济效应,更有利于吸引用户、降低成本。”

相关链接

物流

指将物资由供应者向需要者作物理性移动的过程,一般由运输、保管、搬运、包装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传递等活动构成。

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我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企业

及分类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物流企业的三种类型,即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特征是:独立于供、需方的物流运作形式;合同导向式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