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仁:信息化守望者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4

 

      初春的午后,淡淡的阳光从窗户洒进来。坐在对面的周宏仁静静的思考着,悄悄拉开了回忆的帷幕,“我是在三年前回国的,那天的天气和今天一样,阳光和煦。我的心情也很激动,踏上祖国的土地,一切都让我感觉温暖而亲切”。回国后,周宏仁被聘任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也是唯一一位常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信办推荐的、由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周宏仁为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出谋划策。同时,周宏仁一直受聘为联合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的高级顾问,为推动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献计献策;应联合国之约编著《电子政务》一书,作为政府高级官员的培训教材。在信息化领域,没有人会否认周宏仁的权威性。能够做到这些,与他人生的三段经历密不可分。

  严谨作风的养成

  1962年,周宏仁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之后,分配到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国防科技的研究与纯学术的研究不同,不仅理论上要求严谨,而且要求实践上的严密和精确。但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面对社会上的混乱无序,在绝大多数人将“斗批改”变成“逗劈改”,整天忙于“逗小孩、劈木柴、改善生活”时,周宏仁却没有丝毫的懈怠。在逆境中,他抓住一切时间,看一切可以得到、可以阅读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因为他知道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为了支援三线,1970年,周宏仁调到了机载雷达研究所。他的钻研精神和业务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到了研究所谷世兴所长的赏识。谷世兴抛开社会成见,力排众议,让周宏仁担任了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的2厘米机载多功能雷达(317甲雷达)的总体组组长和型号线负责人,给了周宏仁第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周宏仁也不负众望,在文化大革命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排除各种干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地完成了317甲雷达的研制和试飞。而317甲雷达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空军的主力机载雷达。1980年,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授予他“国防工业系统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而长达18年的国防科研工作,周宏仁的最大收获就是养成了思维缜密、严谨的工作作风。

  宽阔宏观视野的培育

  1981年,周宏仁被国家公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系留学。怀着学成后为祖国效力的愿望,周宏仁求知若渴,仅仅用了三年半时间就越过硕士学位,直接拿到了博士学位,也在该校电机系创造了最短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纪录。留学期间,他在机动目标的描述方面,建立了机动目标当前统计模型,被业内称为“周氏模型”。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的“机动目标跟踪”一书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这个问题的专著。

  学成归国后,周宏仁进入国家计委工作,任国家计委委员和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一次走进国家计委的大门,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宋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中国特色的信息系统怎么搞,要靠你们这一代人了。”从此,周宏仁踏上了守望信息化的道路。“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周宏仁侧着头,仔细地回忆着,“作为国家计委的领导成员之一,当时国家计委许多的重要会议我都参加了。出了研究所的框框,才知道国家的问题多么复杂,大至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小至居民的布票、粮票,种种问题都要在国家计委的会议上研究。也才知道国家之大,问题之多,很多问题一旦放到国家层面去看,就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远不似以前在研究所看问题那么简单。在这里,我受到了很好的宏观思维的训练,培养了一种从全局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而对国家机关运行方式的深入了解,更为周宏仁日后在电子政务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他获益匪浅。

  1986年,周宏仁领导建设了国家计委办公自动化系统。当把计算机终端配置到每一个计委主任、副主任和司局长办公室的时,一位副主任坚决表示,他不需要这个“玩意儿”,无奈之下,项目组只能将计算机撤回。“其实,它反映了信息化推进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工程项目一定要面向用户的紧迫需求,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吻合。技术驱动的信息化是一定要失败的。”周宏仁如是说。

  周宏仁对信息化许多问题的看法入木三分,就是从汲取这件事情的教训开始的。周宏仁说,“现在也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单纯地追求高端技术,结果碰了壁,花了很多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信息化的推进必须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不是相当然、拍脑袋就可以做好的,只有顺应它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获得成功。”

  在国家计委工作期间,周宏仁领导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全国经济信息需求调查,制定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确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领导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宏观经济数据库、第一个法规数据库、第一个农业数据库,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标准化规范,还倡议和具体负责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系统。

  全球化国际观的形成

  1990年4月,周宏仁到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工作,从事全球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并专注于信息化的战略管理。在联合国工作的13年间,周宏仁为几十个国家提供过信息化技术、产业和工程咨询,负责过50多个联合国援助的信息化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执行,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建设了各种各样的政府信息系统。联合国主管经济与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冀朝铸曾指出,他是这个部门中受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高度评价和表扬最多的一位专家”。

  回想起初到联合国的那段日子,周宏仁仍是百般滋味在心头。“我第一次出差是去坦桑尼亚,就坦桑尼亚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做一个需求评估。”在坦桑尼亚做了三周的调查研究,访问了十几个政府的部、委之后,完成了需求评估报告。当周宏仁向UNDP驻坦桑尼亚代表处经济处的负责人简报评估结果时,这位阿尔及利亚籍的经济学家突然大发雷霆,指责这份报告根本文不对题,与出差任务书的要求完全不符。周宏仁拿出出差任务书来逐条向他说明,却无济于事。幸好接下去的安排是向UNDP驻坦桑尼亚的代表汇报。这位代表听了汇报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很有见地,工作完成得很好,坐在一旁的这位经济处负责人这才“哑”了。周宏仁回到纽约以后,收到了坦桑尼亚财政部发来的感谢信:“代表坦桑尼亚政府祝贺并感谢周宏仁博士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如此出色的工作;邀请并期盼周宏仁博士再次来坦桑尼亚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虽然现在周宏仁可以很平静地讲述这件事情,但是,当时这种明显的对于中国专家的歧视却使他始终铭刻于心。他认识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进入联合国总部工作的专家,除了承受意识形态的歧视之外,他的学识和能力也需要得到联合国和UNDP系统的承认。这件事也成为随后在联合国十几年的工作中,周宏仁孜孜不倦、勤奋不懈的巨大动力。

  周宏仁在2001年12月加勒比海国家部长级磋商会议上所作的“电子政务全球透视”报告和2002年10月在非洲国家e-Africa大会上所作的“公共行政改革中的电子政务”报告,构建了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战略。他的许多观点,特别是关于“电子政务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的论述被各国学者和官员广泛引用,成为电子政务的经典,他也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电子政务专家。

  迄今为止,周宏仁访问过近80个国家,对许多国家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调研,他觉得“好像整个地球就在自己脑子里”。联合国的漫长岁月和广泛阅历,使他真正具备了进行宏观和战略研究所需要的国际观。自觉地用全球化的国际观看待和思考问题,在谈话中,提到任何一个国家,周宏仁都可以很轻松的把这个国家的情况列举出来和中国进行对比,看来,他确实是把地球装到了自己的脑子里。

  专注研究国家信息化战略需求

  周宏仁曾经就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央提出过很多建设性的意见。2002年,周宏仁先后在中南海为国务院领导同志以及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作过“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的报告,获得很高的评价和强烈的反响。

  如今,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周宏仁认为还是在学习之中。“我们需要搞清楚国家对于信息化的战略需求是什么,只有准确把握需求,才能把握好国家信息化的方向。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不是信息化是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更不是国外或其他地方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周宏仁举例说,“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很多地方和部门抓的是‘老三样’,即建网、办公自动化和视频会议系统。实际上,这三样虽然都是信息化要做的事情,但是,并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涵。”

  这几年周宏仁研究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需求,始终觉得三农和农民工是大问题,而三农问题与农民工问题密不可分。“目前,城市市民、农民工和农民已经构成了我国公民的三大板块。然而,农民工却是城乡夹缝中的国民。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目前在市民和农民之间还存在着很深的社会鸿沟,介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农民工不仅无法享受市民的待遇,而且面临着丧失农民待遇的风险。”

  周宏仁认为,农民工是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焦点。无论是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建设和管理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等,无一不与农民工问题相关。周宏仁提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关注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化也必须为农民工服务。

  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难可以归结为八大问题,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生活文化、土地流转以及政治参与。在这八大难题中,都包含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畅,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信息化不能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到农民工问题,周宏仁有一种紧迫感,“信息化可以是一个抓手,促进政府相关业务流程的整合、规范化和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做到。”

  建设“一体化的农民工信息服务系统”,把一直被社会边缘化的农民工群体逐步纳入到国家公共服务的轨道和现代化的环境中来,使他们真正的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是周宏仁最近一直在研究和呼吁的问题。“这样的一个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将使农民工切身体验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产生意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是一个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宽、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的信息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不仅可为农民工提供一门式的政府服务,还将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制定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提供政策依据”,周宏仁很坚定地表示,“我希望国家信息化能为我国的农民工们真真正正地做点实事。”

  读书、思考、研究,依然是周宏仁每天必做的功课。生在重庆,长在上海,骨子里的辣让周宏仁面对难题时从不肯轻易放弃,而上海的吴侬风情又给了他待人接物时温文尔雅的气度。走过人生非凡的三段历程之后的周宏仁,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沧桑之后的沉淀。 (刊发于中国信息化杂志2006年4月20日《人物》栏目)

  人物档案 周宏仁

  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 1984年6月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机系获得控制科学博士学位。

  曾经在国防科研和工业部门从事导弹与雷达系统研究, 先后任课题组组长,专业组组长, 型号线负责人,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 1984年10月调至国家计委工作,先后任国家计委委员, 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负责我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1990年5月调至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工作, 任跨区域高级顾问,从事全球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并负责在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工作。2003年3月,回国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