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发展目标
1、现实基础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
2、发展环境
3、指导原则
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
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和谐湖南”建设
4、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经济效率
公共服务
资源环境
体制改革
人民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快农业产业化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8、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9、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三、工业化
10、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
钢铁有色
卷烟制造
11、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
新材料
生物医药
1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食品加工
建筑材料
石油化工
林纸加工
1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服务业
14、壮大特色服务业
旅游业
文化产业
15、拓展生产服务业
现代金融业
现代物流业
现代商务业
16、丰富生活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
房地产业
社区服务业
养老服务业
五、基础设施
17、建立内外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
铁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18、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煤炭
电源
电网
19、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
洞庭湖区
四水流域
山丘区
20、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设施网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六、区域发展
2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点一线地区
湘西地区
新的经济增长带
县域经济
22、大力推进城镇化
长株潭城市群
区域中心城市
县城和中心镇
七、科教兴湘
23、推进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
自主创新
成果转化
科技改革
24、优先发展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25、建设人才强省
八、资源环境
2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
2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
九、和谐社会
28、重视人口事业发展
29、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劳动就业
收入分配
居民消费
30、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卫生
社会保障
扶贫开发
公共事业
公共安全
3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3、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十、对外开放
34、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35、努力提高外经外贸水平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
36、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十一、体制改革
3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决策机制
投资体制改革
38、加快所有制结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非公有制经济
39、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40、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要素市场
价格改革
十二、规划实施
41、分类指导
42、宏观调控
43、组织管理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湖南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中部崛起机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目标
1、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预计2005年GDP达到6500亿元(“十五”数据均为预计数),年均增长10.2%,人均GDP达到1046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738亿元,年均增长18.1%,在200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已成功跨越总体小康阶段,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339.639.1调整为19.540.839.7。工业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2207亿元,年均增长12.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年均增长25%。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7%。长株潭地区GDP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8%,湘西地区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0亿元,年均增长17.6%。交通、能源、水利、城建、信息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新增高速公路954公里,铁路270公里,发电装机471万千瓦,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50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0168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19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13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5950吨,光缆12.4万公里。整修加固长江干堤142公里,完成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5座。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
———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市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和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8.7%和50.5%。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5年进出口总额60.1亿美元,年均增长21.8%;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引进内资1778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明显提高,科技开发应用和高技术产业化机制初步建立,五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780项,取得首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8%。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8元,年均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00元,年均增长9%。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55万人解决温饱或越过贫困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0亿元,年均增长11.7%,物价总水平年均上涨1.7%。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十五”期间,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非典疫情等挑战,努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些都为“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将保持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和进行国际合作。从国内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为又快又好地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泛珠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为我省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日益健全,将为加快发展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我省人均GDP已跨过1000美元重要关口,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开始从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从注重量的增加趋向注重质的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长株潭城市群不断壮大,湘西地区深度开发,将为协调区域发展开创新的局面;“三化”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我省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经济融合、贸易往来、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国内区域格局加速调整,各地区竞相加快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我省拓展市场空间的难度加大。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加速上升,我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及就业压力加大。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我省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阶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我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更高。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立足省情,着眼全局,抢抓机遇,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综合省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努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认真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始终把握5个原则:
———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以众多的县域经济增长点,辐射广大农村,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强工业,做优农业,提升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投资方向,增加有效供给,努力扩大消费,实现结构合理、和谐高效地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产业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集约使用,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抓住行政体制改革这个关键环节,着力建立推进各项改革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
———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湖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体察民情、维护民安、丰富民乐、排解民忧,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发展目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专栏一: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是省级政府对地方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总量突破1万亿元,力争缩小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财政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6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00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44.54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70%左右。
———经济效率。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公共服务。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3年保留率超过95%,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5%和2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80%。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左右。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水资源、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步缓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逐步完善。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6%。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300万人和400万人。更多的居民享有社会保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出行条件、健康保障等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5、加快农业产业化
方向: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紧紧围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5大产业链条,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等5大关键环节,力促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增效益。
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扶持隆平高科、正虹科技、亚华种业、唐人神等成长型企业,建设100个过亿元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引导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生产基地,继续巩固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建设益阳、常德、永州、岳阳、邵阳等国家级大型粮食基地,形成一批万亩连片标准粮田,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实施42个基地县、1200万亩超级稻、2个育种基地、1个分子实验室等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围绕龙头企业,建设12个高支纱棉花基地县、23个双低油菜基地县、18个柑桔基地县、16个优质茶叶基地县、4个优质苎麻基地县、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16个淡水水产品基地县,形成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围绕生态农业,建设200个万亩以上的绿色食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跨地域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加工、流通、金融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形成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研制推广新型农机具和良种良法。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等5大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一批以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年交易额50亿以上、辐射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专栏二:农业五大产业链建设方向
1、粮油棉麻产业链。粮食,主攻高、中档优质食用籼稻,推广双季杂交稻、超级稻优良品种。油料,主攻“双低”杂交油料,进一步提高含油率,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棉花,主攻纺高支纱专用品种和2200支以上的苎麻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实行“一地一品”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2、肉奶水产产业链。提高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加大肉牛(羊)品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加速家禽品种改良,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良种奶牛及繁育技术引进、推广,扩大良种群体规模,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奶制品质量。加快发展珍珠、虾蟹和出口加工名优鱼。
3、果蔬茶产业链。水果,以开发鲜食甜橙、蜜柑、柚类和橘瓣罐头、橙汁为主,同时抓好脐橙、冰糖柑、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开发。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天然野菜和食用菌。茶叶,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
4、竹木林纸产业链。积极发展以松树、毛竹、杨树、桤木、杉树、桉树等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商品林及花卉苗木,培育壮大人造板、木竹制浆造纸、木竹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林药加工等6大林工产业。
5、烟草产业链。优化烟草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扩大优势企业生产规模,做大做强长沙、常德烟厂。
目标:“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稳定在28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培育形成1000家示范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紧密型农村专业合作社。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方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电网、饮用水源、排灌设施建设改造,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秸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加快发展农村通信,提高农村宽带信息网络覆盖面和使用率。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实施农村改厨改厕改水工程,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整治村容村貌。启动“千村”全面小康示范工程。
目标:到2010年,新增通乡公路改造8000公里,所有县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新增通村公路改造76000公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公路,70%通沥青(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力争达到100%。新增沼气用户150万户以上,解决5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7、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方向: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补助。继续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县中医医院(民族医院)建设,突出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着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百县千乡宣传文化”、“百万农户上网”等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标:到2010年,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杂费全部免除,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体系基本建立。80%的乡镇建成融科技、文化、教育、广电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8、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方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逐步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重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百万培训工程”,重点建设10大劳务输出品牌、150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实行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目标: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
专栏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粮食产业建设项目。在42个粮食主产县(场)建设标准粮田200万亩以上,年种植优质稻800万亩,配套建设病虫害预警与防治、种子繁育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
现代农业新技术综合推进项目。建立农业新品种种苗选育机制,在水稻、油菜、茶叶、果品等领域推广新品种,推进环保型有机复合肥料生产应用;建设茶叶、果品等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服务体系。
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8000公里县到乡镇公路,实施76000公里通村公路通畅工程。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21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设计灌溉面积869万亩;139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设计灌溉面积630万亩。
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对47处泵站厂房、机电设备、进出水建筑物等进行改造,设备装机53万千瓦。
人饮工程。新建村镇供水工程7000处、改扩建村镇供水工程5000处,解决村镇饮用水困难和安全饮水人口500万人。
农村义务教育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800万m2,建设500万m2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扩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范围。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维修、改造、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总建筑面积220万m2。
生态富民家园建设。全省户用沼气池发展到250万个,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牛沼草等多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模式180万户。
农业信息与市场体系建设。建设省、市、县、乡4级农业信息入户工程,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50个。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改扩建4个省部级中心,新建28个市级农产品、畜禽水产品分中心,50个县级检测站,300个基层速测站。
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新建市县两级动物防疫诊断与控制中心,建设市县乡(镇)三级冷链体系,新建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监控网。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改造500个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所),建筑面积30万m2。
9、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方向:消除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重点: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着力化解乡村债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严格耕地保护,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继续做好农村减负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促进村风文明。
目标:到2010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
三、工业化
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着力扶持10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100家核心企业,新上30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长12%。大力发展建筑业,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0、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突出发展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三大产业,增强整体实力,提高发展水平。
———装备制造
方向: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机遇,围绕有优势的装备制造行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研制一批对产业升级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重点:依托株洲电力机车、时代集团、湘潭电机等企业,着力发展地铁、轻轨、高速机车等轨道交通设备产品,掌握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依托中联、三一、江麓、山河智能等企业,发展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起重机械等产品,提高规模化、自动化水平。依托长丰、江南、北汽福田、湘火炬、湖南车桥等企业,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整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增强配套能力。依托衡阳特变电工、长沙高压开关等企业,加快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开发,全面掌握超高压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依托中天科技、新滨湖、宗南等企业,加快发展收割机、抽水机、农用运输车等农用机械。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备、环保设备、采矿机械、纺织机械、橡胶机械、航空发动机等专用设备制造业。
目标:到2010年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600亿元。———钢铁有色
方向:按照国家产业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突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和国内短缺产品。
重点:依托华菱集团、冷钢等企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加快建设湘钢宽厚板、涟钢薄板、衡管无缝钢管、光远铜铝管等重大项目,集中发展板、管、线等优质精品钢材。依托有色控股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株硬高档硬质合金材料扩建、株冶铅锌技术改造、晟通科技铝板带箔等项目建设,推动有色资源精深加工,壮大核心竞争力。鼓励稀土应用开发。
目标:到2010年,钢铁有色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300亿元,有色深加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卷烟制造
方向:充分发挥品牌效益优势,抓住国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草集团的机遇,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三大卷烟生产基地之一。
重点:整合烟草行业资源,加快实施长沙卷烟厂联合工房二期、常德卷烟厂“芙蓉王”生产线扩建工程,做大做强“白沙”、“芙蓉王”两大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谋求跨省战略重组,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草巨头。
目标: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四:支柱产业主攻产品
装备制造。发展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重载电力机车,开发生产智能型混凝土机械、起重运输机械、挖掘机械、节能环保型工程机械,发展1000MW大型火电站配套流泵,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以及车用柴油机、汽车电子电器、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及整车。
钢铁有色。消化吸收米塔尔集团硅钢片、热镀铝锌板、弹簧钢、高强度宽厚板、冷轧深冲板、熔融还原铁等6大先进技术,发展钢铁有色高精尖产品。
卷烟制造。壮大“白沙”、“芙蓉王”系列品牌和产品。
11、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以电子信息为重点,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应对未来竞争的战略性产业。
———电子信息
方向: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扩张,加快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在特色领域形成产业优势。加快通信及信息服务业配套发展。
重点:建设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长沙)、国家软件产业(长沙)、湖南数字视讯产业(郴州)3大基地。主攻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增强操作系统、中间件、网络安全、信息系统集成等软件研发能力。实现关键设备、关键软件和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发展平板显示器件、数字视讯、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应用与通信等5大产品系列,培育几个知名品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加强与国际知名IT企业的合作。着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加快发展邮电、广电、互联网增值服务。
目标: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
———新材料
方向: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产品。
重点:建设信息、生物、航空航天等行业急需的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发展先进电池材料、硬质材料、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和新金属材料等5大类高科技新材料。依托博云新材、力元新材、时代集团、湘潭电化等高科技企业,建设3-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培育1-2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目标: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生物医药
方向:推动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向园区集聚,构筑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形成现代中药和基因制药2大高新技术产业链。
重点:建立以岳麓山大学科技带、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辐射株洲、湘潭、常德、怀化、永州等地的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化基地。突出发展专利药物和独家品种,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体系,提高新药创制能力。扩大药用资源活性成分提取与应用。加快制药装备、医疗器械等医疗设备制造。
目标:到2010年生物与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
专栏五:新兴产业主攻产品
电子信息
1、发展高清晰度显像管、等离子显示器、有机发光平板显示器和荧光显示器等新型显示器件。
2、开发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软件结构、信息安全等基础软件。
3、发展数字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和数字化家庭信息网络系统与产品。
4、研发高性能计算机、计算机终端、金融电子、板卡、打印机等外部设备。
5、发展片式、微型化、多功能新型电子元器件。
6、开发先进、健康、益智的动漫及网络游戏。
新材料
1、发展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等先进电池材料和镍氢动力电池等先进电池产品。
2、开发高纯、超细及纳米金属材料、高性能合金、稀有金属、稀土金属材料及高精尖板管带箔金属材料。
3、扩大硬质合金、人造金刚石等硬质材料品种和规模。4、发展玻璃纤维、UV树脂、连续SIC纤维和轨道交通用复合材料。5、开发新型化工新材料。6、加快新材料应用和下游产品开发。
生物医药
1、发展重大疾病基因治疗和基因药物、干细胞治疗体系、纳米生物和医学工程产品。
2、开发新型防治疫苗、基因诊断试剂、抗体药物、新型抗生素。
3、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发展标准化中药提取物、现代中药饮片、优势中成药和保健食品。
4、发展化学药新品种和关键中间体,开发新型化学制剂和缓/控释新剂型。
5、扩大经济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开发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产品。
6、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新型动物疫苗及诊断制剂。
7、发展杂交水稻等优势杂交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种养产业及其成套设备生产。
1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食品工业为重点,加快食品、石化、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食品加工方向:立足大宗农产品转化增值,做深加工、做优产品、做强企业。
重点:围绕粮、油、果、蔬、茶、畜、禽、水产等8大农产品,发挥金健米业、金浩植物油、湘西老爹、南岭茶业、舜华鸭业、洞庭水殖等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10个左右国家级名牌产品、20家产值过10亿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集团。
目标:到2010年食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
———建筑材料
方向:适应建筑市场环保、节能、多样化发展需求,推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传统建材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新型建材。
重点:加强传统大宗建材技术升级,发展干法水泥、浮法玻璃、节能砖材。发挥竹木、石材、陶土等资源优势,发展装饰板材、高档石料、建筑陶瓷等产品。依托大型企业现有基础和潜力,发展改性沥青、整体建材、塑钢铝材等复合建材。培育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
目标:到2010年建筑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石油化工
方向:立足现有基础,引导行业布局,提高集中度,延伸加工链。
重点:结合国家仪征至长炼原油管道建设布局,加快长炼、巴陵炼油加工装置扩建、石油化工延伸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岳阳石化产业城。发挥株化、智诚、海利、建滔等企业的潜力,发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盐卤化工、绿色化工、仿生催化等产品。
目标:到2010年石油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
专栏六:传统产业主攻产品
食品加工。研发生产特色保健食品、营养食品,新鲜、环保、营养奶制品,果蔬肉类制品及粮油深加工产品。
建筑材料。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扩大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开发生产高档卫生陶瓷、建筑陶瓷,新型防水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
石油化工。发展聚丙烯、己内酰胺、乙苯、苯乙烯等短缺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
林纸加工。发展高档印刷纸、包装纸、特种纸、工业技术用纸和生活医疗用纸。
———林纸加工
方向:运用生物、环保等新技术改造提升造纸业,发挥竹木、芦苇等资源优势和造纸技术优势,推进林纸一体化。
重点:依托泰格林纸、恒安纸业等骨干企业,发展高档胶印书刊纸、白卡纸、高档包装纸和纸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实施怀化木浆、永州包装纸及常德、益阳林浆纸等项目,构建国内一流的林浆纸一体化和纸制品产业链。
目标:到2010年造纸工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1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方向:围绕服务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生产专、特、精、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关系,延伸产业链,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化强、科技水平高、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机制,鼓励传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型和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淘汰、改造、禁止发展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
目标:到2010年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专栏七:中小企业概况
标准
按照国家规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如下:
工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
建筑业: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
批发和零售业: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亿元以下。其中批发业: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其中邮政业: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亿元以下。
作用
中小企业数量多,机制活,潜力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据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议统计,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亚太各国企业总数的97%—99.7%,创造出的GDP达50%以上,出口占40%—60%。
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占到全部企业总量的99%,吸纳了全社会75%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全国近70%的进出口总额和大约一半的税收收入,创造了70%的新增工业增加值和近60%国内生产总值。
我省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加速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2001年,省政府下发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2002年,开始实施“小巨人”计划。2003年,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从业人员超过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缴纳税收占工业税收的53.3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2%。
四、服务业
围绕“三化”建设,壮大发展主体,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优化服务质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14、壮大特色服务业
立足现有基础,着力抓好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创品牌,树精品,抓集团。———旅游业
方向:坚持开发建设精品化、宣传促销品牌化、行业管理规范化,深化体制改革提高产业效益努力建成旅游产业大省。
重点:做大做强以张家界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长沙、衡山、炎帝陵和舜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以湘西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4大旅游品牌。科学构筑特色旅游区,深度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拓展跨省旅游通道。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积极发展科普、工业等专题旅游。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并保护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
目标: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00亿元。
———文化产业
方向:立足湖湘文化特色,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战略,提升软实力,增强竞争力。
重点: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体育服务4大主导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精心培育金鹰节、动漫城、卫视台、数字电视等媒体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具大众化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抓紧建设省科技馆、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重点文化工程,壮大广电、出版、湖南日报报业等集团实力,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体育机构发展成为产业集团。
目标: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
15、拓展生产服务业
围绕工业制造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服务业。
———现代金融业
方向:推动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银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重点: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金融、证券、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企业,规范发展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等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稳步发展证券、期货、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小额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和农村专业户发展。推广使用银行卡,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支持企业融资、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行为。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培育发展保险资金运作机构、专业性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探索发展新型保险业务,创新保险服务方式。
目标: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
———现代物流业
方向:发挥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作规范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7大物流枢纽。以长沙为核心,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引进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把长株潭建成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岳阳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江海联运的物流配送中心。发挥郴州、怀化跨省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利用衡阳、常德、益阳交通枢纽优势,培育一批以大宗农产品跨区域调动为主的物流集团。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社会物流信息化。
目标:到2010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低到18%左右。
———现代商务业
方向: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拓宽行业体系,壮大行业规模,推进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能力。
重点: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工商咨询、专利代理、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等专业服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规范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港澳和境外知名中介机构。推动本土优秀商务机构跨区合作壮大实力,形成3-5家具有一定规模、能承接国际业务的大型商务服务企业集团。
目标:“十一五”期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
16、丰富生活服务业
适应生活方式转型和消费需求升级立足品牌优势,发展提升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生活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
方向: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
重点:批发零售业,合理调整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城市社区、中心集镇商业网点。培育形成一批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和市场群。餐饮业,弘扬湘菜文化,重振湘菜品牌,培育名厨、名品、名店,推行评级授牌制度,推进跨区连锁经营,引进一批国内外特色餐饮企业。
目标:“十一五”期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房地产业
方向: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场化供应、规范化服务。
重点: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控制高档商品房。建立公正、透明的一级市场,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放开租赁市场。推行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大力发展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目标:到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375亿元。
专栏八:服务业主攻方向
旅游业。深度开发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张家界、韶山、凤凰、南岳、桃花源、岳阳楼、崀山、东江等省内重点景区的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拓展旅游跨省通道。
文化产业。构筑“一区(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带)”,形成“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动漫游戏、会展)”的产业格局。
现代金融业。争取实现外资金融机构零的突破,推动组建大型企业财务公司,争取创建本土法人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和特色产品期货市场各1家,建设全省企业、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现代物流业。建设以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以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存储配送平台。在20家企业进行企业综合物流改造试点,力争发展1-2家5A级、5-10家4A级大型物流企业。
现代商务业。发展壮大一批品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力争进入全国同业百强。培育几个国际国内知名会展品牌。完善劳动力市场及服务体系。
商贸服务业。力争形成4家销售收入过30亿元,10家过1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培育形成7家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大型市场。壮大老字号餐饮企业,发展跨地区湘菜品牌连锁企业。
房地产业。建设完善全省房地产交易市场,发展壮大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开发经营规范的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
社区服务业。争取全省80%的社区和农村中心城镇各建立1家规模适当、功能较全、服务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壮大一批社区服务品牌。
养老服务业。发展1-2个床位2000张以上、3-5个床位10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建设20个床位在500张以上的专业养老服务品牌企业。
———社区服务业
方向: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质优价廉、管理规范的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由福利型、事业型向经营服务型产业转变。
重点:健全市、区、街道、社区4级服务网络,发展家政、维修、看护、代办代理、食品配送、慈善互助、废旧物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推进保洁、保安等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拓展健身娱乐、婚庆服务等社区服务领域,培育一批社区服务品牌企业。
目标:到2010年,社区服务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
———养老服务业
方向: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不同老年人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多功能、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家庭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探索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途径。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养老产业基地,形成几家养老服务品牌企业。
目标:到2010年,养老服务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00亿元。
五、基础设施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需要,加大投入,保持适度超前发展。突出重点,完善配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7、建立内外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
将湖南交通置于全国交通发展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合理布局,重点加强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油气管道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骨架,以农村公路、航道、管道为脉络,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提升湖南在全国交通运输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公路
方向:按照国家公路建设规划,优先建设高速公路,加快重要经济干线及旅游公路建设,打通出省通道,加强农村公路及站场建设,形成高速成网、城乡一体、内外通畅的公路运输体系。
重点:抓好常吉、邵怀、怀新、醴潭、长潭西线、衡炎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长株、衡邵、常岳、吉茶以及二广高速湖南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国省道改造、高速公路连接线和重要旅游景区景点连接公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强化公路养护,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目标:到201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95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4700公里。“三纵五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各县(市、区)之间基本以二级公路连接,重要景区景点实现等级公路连接。
———铁路
方向: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抓好铁路电气化改造和站场改扩建,打通出海通道,提高运输能力。
重点:加快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和洛湛铁路永州以南段建设,推动娄邵、湘桂复线改造,推进浙赣、枝柳线电气化和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张家界、吉首、长沙、衡阳等火车站改扩建。
目标:到2010年,铁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其中,复线1500公里,电气化线路160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客运专线518公里。建成现代化的铁路枢纽和客货运输中心,构筑起全方位的铁路运输网络。
———水运
方向:加强航道整治,提高航道等级,优化港口结构,建设专业化水运系统,扩大江海联运,推进江河湖库水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重点: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全面启动水运建设工程。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株洲航电枢纽、土谷塘枢纽和洞庭湖益阳至芦林潭航运工程,加快霞凝港、城陵矶港现代化建设。发展集装箱、矿石、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运输。
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四水为骨架的内河航运体系,千吨级泊位59个,集装箱专用码头10个,年吞吐能力40万标箱。
———航空
方向:以建设区域枢纽性国际机场和货运中心为目标,加快重点干线机场改扩建,优化航线布局,提高吞吐能力。
重点:加强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等重要机场改扩建,适时建设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目标:到2010年,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11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8.6万吨,长沙黄花和张家界荷花机场能起降超大型客机。
———管道
方向:促进天然气管道继续向市州首府和其它重点城镇延伸,成品油管道进入主要工业城市,使管道成为油气运输的主要方式。
重点:建设江苏仪征至岳阳长岭、岳阳至长株潭、湘潭至衡阳、兰州至长沙等输油管道。
目标:到2010年建成油气管道3000公里。
18、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坚持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省内、引入外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煤炭
方向:加强省内煤炭保有量勘探和生产,稳定产量,增强接续能力。加大省外资源开发,拓宽调入渠道,提高保障能力。
重点:鼓励煤电、煤冶、煤化联营,重点建设湘东、周源山、金竹山、南阳和坪塘等骨干煤矿,抓好渣渡矿区东段、永耒矿区北段、冷水江矿区北段和黄兰矿区等中深部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实施煤炭清洁生产、利用产业化和煤层气产业化工程。调整、改造和重组中小煤矿,支持老矿井技术改造,逐步整合关闭3万吨以下的小型矿井,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破坏资源的矿井,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安全生产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参与外省资源开发。
目标:省内年产原煤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建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煤炭深加工和能源就地转化3大基地。
———电源
方向:调整电源结构,优化电源布局,减少污染排放。优先开发性能好的水电,有序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火电,鼓励能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发电,积极开发和引入外区电能,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重点:抓好资江、沅江等水电梯级开发,东江扩机、托口等水电项目建设,推进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以大型高参数机组为重点,抓紧开工建设金竹山电厂扩建、湘潭电厂二期、岳阳华能二期、石门电厂二期、鲤鱼江B厂、益阳电厂二期、长沙电厂等火电项目;加快推进常德电厂、株洲B厂、宝庆电厂、新化电厂、衡阳电厂、永州电厂、怀化电厂、郴州嘉禾电厂、慈利电厂、汩罗电厂以及现有电厂扩建和风能发电前期工作。支持太阳能、生物质、农村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核电、天然气开采等前期工作。
目标:到2010年,新增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装机总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
———电网
方向: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坚强电网,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吞吐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重点:推进交直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构筑完善的“西电东送”500千伏输电通道、长潭株500千伏环网和湘南500千伏主网框架,开工建设±800千伏换流站等特高压工程,建设投产一批500千伏变电站。启动新一轮城网和农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
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500千伏主干网和220千伏清晰分区网。
19、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体系
顺应自然规律,强化科学治理。突出防洪安全,加强水资源利用,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利用雨洪资源能力。
———洞庭湖区方向: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灌排并举,实现特大洪水有计划分洪,保障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
重点:继续加强以蓄洪区安全设施、重要垸堤防、排涝设施、河湖疏浚、水利血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综合治理。优先实施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应急蓄洪区建设。实施明山、岩汪湖、铁山嘴等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完成21个城市防洪利用国外贷款项目。加强湖区灌溉工程建设,逐步解决湖区干旱问题。
目标:湖区县城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地市级城市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以上,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四水流域
方向:加强四水重要堤防和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利用。
重点:建设790公里四水重要干支流堤防工程,35个城市防洪利用亚行贷款项目。续建皂市、高家坝、洮水等枢纽工程,新建涔天河、雷公洞、宜冲桥、凉水口、江源、金塘冲等水库,扩大五强溪防洪库容。
目标:市州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重要城镇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
———山丘区方向:提高抵御山洪灾害能力和抗旱能力。
重点:继续抓好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兴建莽山水库及一批中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田间排灌等抗旱水源工程。实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原有小型水利设施的整修。加快小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目标:明显缓解湘南、娄邵、湘西地区等3大片干旱问题。
20、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设施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促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基本建成“网上湖南”。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方向: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
重点:加强光缆传输网络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GSM900扩容、GSM1800优化和3G移动通信网建设。提高宽带网络通达深度,完善“最后一公里”建设;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向农村延伸。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和有序竞争。
目标:到2010年,电话普及率超过65%,固定电话用户18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3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9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方向:支持公益性和面向市场的商用数据库建设,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上网和入库,加大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
重点:政务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实施金保、金盾、金税、金土等“金”字工程,建设“数字湖南”基本框架。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国土资源、文化体育、专利技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自然资源、基础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全方位的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库。企业信息化,加快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装备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水平。商务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货币、电子采购、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进程,大力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加强信息安全建设,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目标: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和数字化管理。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省级电子政务平台,90%的政府部门联网,80%的政府职能上网。
六、区域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2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从宏观层面努力构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4大主体功能区。近期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特色和潜力,确定各有侧重的发展战略。
专栏九: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摆在首位。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这类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扩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的区域。这类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这类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开发长株潭及一点一线地区、各市州县治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和资源丰富区域,将其逐步建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
———一点一线地区
方向:主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技术升级,壮大企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廊。
重点: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有色深加工、卷烟制造等支柱产业群。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种苗花卉、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园区软硬件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建成高新技术研发区、高新产业成长区、大型企业集聚区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区。南线地区,利用邻近粤港澳的区位条件,结合矿产、土地、森林资源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化升级,建成我省资源深度加工的新型工业区。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引进发展一批制造加工企业和新型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批产业梯度转移基地。加强畜、禽、果、蔬等绿色品牌农业建设,建成粤港澳农产品输入首选地。北线地区,利用紧靠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石化、林纸等支柱产业,打造全省有特色的江湖工业区。加快发展优质稻、优质水果、棉花、油料和名特优水产,建成中部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目标:“十一五”期间,一点一线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GDP占全省总量达到70%,其中长株潭GDP占全省总量达到40%以上。
———湘西地区
方向:主攻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重点:加强交通、水利、城建、电网、科技、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带动能力。加强资源深度开发,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水能、矿产、林木、农产品和中医药等重点项目。挖掘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潜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的山水型、文化型、民俗型景区,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对促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效果明显的重点企业。严格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加强同毗邻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边境贸易。
目标:到2010年湘西地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新的经济增长带
方向:依托洛湛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推动沿线地区资源深度开发,发展特色经济,壮大经济实力。
重点:依托涟钢、创元、海螺等企业,突出抓好钢材、铝材、水泥、石材、竹木制品等大宗建材发展,抓好锑、锰、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形成品牌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的粮食、生猪、水产品、油料、水果等生产,壮大产业链条,构建龙头带动、基地支撑、交通牵引的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带。
目标:“十一五”期间,资源产业发展有质的突破,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带。
———县域经济
方向: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和特色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重点: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养殖、园艺等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经济强县。
目标:到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22、大力推进城镇化
以提质扩容和安居乐业为目标,以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城市群发展为主体形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做优做强大城市,做大做活中小城市,做精做美小城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
———长株潭城市群
方向:按照现有城市格局,结合区位特征,引导城市功能,做强综合竞争力,建设成为提升综合省力的核心增长极、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重点:加快推进交通、电力、信息、金融和环境5大设施一体化,协同实施长沙市及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4大主体工程,全面提升高效能服务、集群式发展的新形象,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在中部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群。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龙头,增强辐射带动力,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梯次发展,打造长株潭大经济圈。
目标: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区域中心城市
方向: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特色,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管理,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提升综合竞争力。
重点:围绕主体功能定位,做优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等3大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服务功能。岳阳、衡阳、常德、邵阳等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向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郴州、怀化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的城市,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能力,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发展边区商贸。张家界、吉首、永州、益阳、娄底等具有旅游、文化、工矿等优势的城市,进一步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
目标:到2010年,岳阳、衡阳、常德、邵阳、怀化市初步形成5大城市群发展雏形。郴州、永州、娄底、益阳、张家界、吉首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县城和中心镇
方向:以区位为导向,以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周边卫星城镇,加快发展重要交通通道沿线城镇,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各类特色小镇。
重点:围绕大中城市,加快县城和中心镇产业承接和配套,引导工矿、商贸、园区型等生产类城镇发展。围绕人居环境,引导社区、休闲、度假型等生活类城镇发展。围绕人口转移,加快城镇水、电、路、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高城镇品位,突出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
目标:到2010年,形成23个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15个人口15万左右的小城市,中心镇平均城镇人口超过2万。
七、科教兴湘
实施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战略,坚持人才强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增长从过分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本转变。
23、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基础研究
方向:面向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省战略需要,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加强基础科学、交叉学科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奠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和技术基础。
重点: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高科技领域、重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支持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易于产业化的应用技术研究。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加强科学普及。
目标:“十一五”期间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
方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重点: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突破尖端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分子育种与生物遗传改良、人类胚胎干细胞、纳米技术、生物冶金技术、基因医药与治疗技术、极端制造技术研发和高性能材料技术开发等领域抢占制高点,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突破“三化”实用技术,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核心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攻克重大装备工程、智能化工程机械集群、生物质能等关键技术。加强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科技支撑条件。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和科学计划政策。设立风险投资担保机构,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研究实验体系,促进科研资源共建共享。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技术转移。
目标:到2010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超过2%。
———成果转化
方向:加强政策激励,完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过程无缝对接。
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留学人员创业园、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益阳)基地、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隆平高科技园、火炬创业园、株洲中小企业促进园等科技孵化器。在新型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在生物医药、杂交水稻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标志性工程。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新、专利技术与版权产业化、软件正版化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程。发展专利、商标、版权代理及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目标:到2010年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
专栏十:科学技术重大项目
重大科学基础。实施分子育种与生物遗传改良、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及器官克隆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冶金技术、高性能材料技术等。
重大科技专项。抓好超级杂交稻、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种质改良及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新药物研制安全性检测技术、生物质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突破轨道交通装备、新型工程机械、直流输电换流站新型变压器、新能源汽车、C/C复合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等关键技术瓶颈,实施数字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技术等。
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以大型科学装置、科学数据系统、网络科技环境、实验动物中心、技术标准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增值开发与共享服务,为各类科技创新机构和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效的公共科技信息资源。新增国家级(含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5个。
———科技改革
方向:围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资源转移,促进科技体制创新。
重点:合理配置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之间的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和相互合作。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
24、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
方向: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办学条件和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差距。
重点: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共享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抓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幼儿教育。重视特殊教育。
目标: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升学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办学模式,完善培养机制。
重点: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加强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支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设在市县一级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成人教育、老龄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
目标:“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
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专科教育。
重点:实施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抓好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
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在校人数达到175万人。
———教育改革方向:突出教育公平,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持续发展。重点:依法鼓励、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公平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坚持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高等教育稳步实行办学成本分摊机制。改革招生制度、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健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25、建设人才强省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重点:围绕党政管理、“三化”建设等领域,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重点建设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队伍。重视发挥老龄科技工作者作用。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体制障碍。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湖南人才市场项目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人才总量达到460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9万人。八、资源环境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障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创新节约模式,推广节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大力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开发和普及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加强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实现管理节能。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钢铁、有色、电力、交通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行业节能;严格执行节能法规和能耗标准,完善节能政策机制。大力节约矿产。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禁乱采乱挖,坚决遏制“五小矿”;加强贫矿尾矿资源及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引导、鼓励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控制一般采选矿和原矿外输。大力节约用水。制定和修改行业用水定额,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节水技术,加强大中型灌区、城市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启动节水工程。大力节约土地。有效保护和利用国土资源,严控非农用地增量,盘活存量。加强工矿废弃地复垦,鼓励农村废弃地整理。发展城市节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农村集中型住宅。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探索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推行木材、水泥、金属材料节约使用,禁止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目标: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20%,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48%,耕地保有量5658万亩。———发展循环经济方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在生产、生活等各个环节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重点:加强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节能降耗。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推动行业、企业、产业链、产品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发展拆旧回收市场,支持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和废旧家电、计算机、电池和其他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抓好汩罗、永兴、益阳等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建立各类排放物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加强不能循环再利用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目标:到2010年,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5%,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5%。专栏十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代际公平,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在这个流程中,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2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强化监管,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建设方向:坚持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建设生态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加强湘西地区生态建设。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区、洞庭湖湿地区、四水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控制性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标:“十一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环境保护方向: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强化城乡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加大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防治。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湘江等主要河流及洞庭湖排污控制,突出抓好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岳塘)、衡阳水口山、长沙三叉矶、湘西花垣等工矿区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和市场化,稳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强化城镇污染控制。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控制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实施重点矿区综合整治,加大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和执法力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加强执法监督。目标: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农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九、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制度保和谐。28、重视人口事业发展方向: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重点: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确保人口安全,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度重视和做好老龄工作,加强老年人活动中心二期、敬老院、老年大学等老年人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保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突出解决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违反规定加班加点、克扣或拖欠劳动者工资、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目标:“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7000万人以内。29、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着手,着力解决城乡就业、收入分配、居民消费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劳动就业方向: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