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南京城市建设将从市民最关心、和市民生活关系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巩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水平及安全运行质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初步实现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同时,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最终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全国领先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体系。
增强自来水、燃气保供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保障系统建设,扩大公共供水设施的服务范围,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
水质
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全面提高出厂水质,加大对供水水质全过程的监管力度;有计划地推行生产循环用水,逐步取消自备水厂,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和应急系统。
供水
根据需要适度扩大供水规模,提高主城供水能力,满足河西新城区、仙林、东山新市区用水发展需要。将新建20万吨/日的龙潭水厂、15万吨/日的江宁科学园水厂和25万吨/日的江宁滨江水厂等3座城市水厂;扩建20万吨/日的城南水厂、15万吨/日的江宁开发区水厂等5座水厂。2010年主城日供水能力超过220万吨。
管网
新、改建300公里输、配水管网,新建、扩建竹林、锁金村、宁南等一批增压站,全面消除主城低压供水片区。
天然气
配合“西气东输”,优化用气结构,加快实施天然气主干管网及储配站、接收门站、调压站等相应输配设施建设,建设70公里高压输气管道和1600公里中低压输配管网,提高主城和新区天然气普及率。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以建设清洁公交体系:建设35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推进公交、出租车等机动车油改气,至2010年底,使用天然气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辆比例达到40%。
公共汽车、出租车、轻轨、地铁全方位为市民服务
为给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实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主城区重点发展快速轨道交通,主城区外围重点发展快速公交,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互相衔接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公交
加快构筑以中高档公共汽车为主导、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道路建设与管理中路权的分配来促进公交优先的实现,加快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推行公交专用车道,合理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
轨道交通
促进新城、新市区片区间及与主城之间的快速公交联系,完成仙林、东山与主城地铁系统衔接的轨道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提高“一城三区”公交服务质量,建设地下通道、停车场、集散广场等地铁站配套交通设施。
一体化交通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做好地面交通和地铁交通的合理衔接,加快换乘枢纽的建设;增加公交车辆,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公交线网密度,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协调组织公交运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路网运行效率和承载能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现内外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形成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进行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重点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对外快速轨道交通及对外交通枢纽有机地衔接起来。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和引导,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优化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结构,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30%以上,实现道路时空资源的有效占用,提高道路交通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出租汽车发展和出租汽车服务中心建设;建设以水上快客巴士为主体的新型水上客运业市场。
充分开发利用人防建设和地下空间
继续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方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城市人防应急组织指挥和通信警报体系,构筑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平战转换迅速的城市防护体系,不断提高人民防空的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人防工程
由主城区向新城区、各类开发区扩延,由高层建人防工事向绿地、广场地下空间拓展。重点建设湖南路地下人防工程、仙林新市区人防工程等项目。
地下空间利用
依据《南京市人防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注重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整合地上地下,有序开发,系统推进,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形成点、线、面连通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实施新街口、火车站等地区人防工程与地铁车站的连通;结合民用建筑修建人防工程398.6万平方米;加大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力度,确保人防工程功能完好、状态优良。
人防指挥体系
形成技术先进、智能化程度高和全省领先的人防指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人防地下指挥所和地面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完成指挥通信系统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各有关专业指挥中心、各区县人防指挥所信息联通。
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出台《南京市人防工程转让出售管理规定》、《南京市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修订完善《南京市人民防空应急行动方案》和《南京市55个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方案》。
建立防洪排涝、防灾减灾保障机制
建立城市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的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防洪排涝
通过综合整治河道、消除束水节点、改造排水管网、建设排涝泵站等工作,完善排水管网;健全防汛自动测报、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建成现代化的行之有效、保障有力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和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全面提升防汛排涝能力。每年建设河道达标堤5公里、改造主城排水管网40公里、河道清淤护砌5公里,按规划提高一批泵站排水能力,实现一批河道达标。
防灾、抗灾、减灾
按照国家减灾战略和南京城市发展要求,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全市灾害预测、监控、预报、通讯警报网,建设全市统一的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和若干区域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