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了“网络课堂”
2003年11月,教育部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支持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携手助学”协议,由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美元,支持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作为该框架的一部分,微软(中国)承诺为教育部指定的100所农村学校各配备一间计算机教室。微软公司为每间计算机教室投入22万元资金,提供30台新电脑。截至2005年11月,100间计算机教室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一些还成为当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示范点。
2006年4月初,记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德山中学的计算机教室里看到,30台电脑前坐满了学生,他们在电脑上写作文、查询相关资料。一名正在看《死海不死》文章分析的女生说,以前上语文课,总是觉得课文的内容不好理解,现在借助网络学习背景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该校的另一名学生谢燕东用Word软件在作文里写道:电脑使我看到更广的天空,读到了更广的世界,留给我思索的空间:思索“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经历、保尔成长的坎坷、《三国演义》中的战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说,“携手助学”项目结合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农村搭上“信息快车”
“开展‘携手助学’项目,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贫困山区孩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孩子像城市孩子一样,有机会通过电脑和互联网丰富生活、了解世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教育行业总监左京允向记者这样解释开展“携手助学”项目的初衷。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培训处处长唐京伟说,开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仅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还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搭上了“信息快车”。
甘肃临泽县杨河乡马寺小学利用学校微机室向农民开设大课堂,举办了养鸡、养羊、养猪、果树栽培、粉丝加工、花椒种植、砖瓦烧制等实用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受训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思路活了,胆子大了。该乡先后出现了多家养殖专业户,兴办起多家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