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口岸物流规模将迅速扩大,而“零库存”、“即时生产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现代物流理念的广泛应用,对口岸物流以至于海关通关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建议,要营造和优化口岸物流的软环境,需要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并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强有力的协调部门。
口岸物流初具体系
据了解,随着外贸进出口总量的增加,我国口岸物流规模迅速扩大,己经形成沿海、沿江水运、航空和内陆边境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化口岸体系。
从物流的组织现状来看,港口承担着80%以上的口岸物流工作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对我国口岸物流的发展作了一个较全面的概括:2005 年,中国港口完成吞吐量49.1亿吨,同比增长17.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0万标准箱,增长23%。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据了解,港口作为口岸物流的重要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相继建成开港,秦皇岛港煤四期扩容工程已经投产,在建的还有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物流园区项目、日照港25万吨级矿石码头、宁波港北仑港区五期工程、漳州开发区四区项目、广州港南沙港区工程等等。现代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口岸物流发展的需要。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改善了口岸物流的运作环境,增强了口岸物流处理能力。一个以港口、航空口岸为中心,以公路、水路、铁路为网络的立体化、枢纽型的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黎明介绍,随着口岸从原来的海陆空中转集散中心向综合物流中心的转变,现代口岸物流功能更为广泛,朝着全方位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集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加工、信息处理为一体的重要枢纽。适应口岸物流发展的需要,口岸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相继出现,形成了多层次的口岸物流节点体系。目前,上海、大连、天津、宁波、张家港、青岛、厦门、深圳等8个保税物流园区都已通过验收,正式封关运作。
据了解,我国口岸物流信息化水平近年来迅速提高。2002年开始我国启动的电子大通关,正在向税务、工商、商检、海事、银行等方面拓展,将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大通关”。中国海关学会会长赵光华介绍,海关的通关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很重要的是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电子口岸执法系统,以及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关锁、卡口自动放行系统、集装箱X光检查设备等高科技装备。电子口岸是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工程,现已与11个国家部门实现了联网,已有21个地方电子口岸平台上线运行,推广应用项目达36个,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口岸物流的发展趋势
2006年,是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口岸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仍将会有较快发展。据何黎明分析,今年我国口岸物流总体规模将持续增长,口岸特别是沿海大型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何黎明认为,今年我国口岸物流将呈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口岸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大型综合性港口和机场以其强大的综合能力和广阔的影响区域,不仅在当今综合运输网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资源。何黎明指出,“零库存”、“即时生产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现代物流理念的广泛应用,也对口岸物流以至于海关通关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口岸物流的功能整合出现新的动向。口岸物流涉及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口岸通关、增值服务等物流过程,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环节。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保证进出口贸易“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传统的港口、航空、公路优势与现代物流业相结合,将会出现物流功能依托口岸进行整合的新动向。传统口岸的设施、网络、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优势,通过现代物流的手段,将中转、集散型口岸向综合服务型口岸转移。一批有现代理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或物流专业公司将在口岸地区进一步聚集,并使它们与传统的口岸服务优势互补。
物流企业要提升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必将拓展与其链接企业的战略联盟。口岸物流企业与相关港口、公路、机场的战略联盟关系将得到发展,并加强与其相关的终端物流和干线物流的联系。同时,口岸物流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兼并、并购股权和投资合作等手段,将会做大做强。
其三,口岸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随着口岸物流量的增加,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口岸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将更加明显。有干散货和集装箱物流,普通货和危险化学品物流,还有常温和低温冷冻等方面的需求,加工、分拣、包装等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口岸与口岸,以及口岸内部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口岸资源整合、流程重组,推动口岸物流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运作,增强口岸物流竞争力,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是口岸物流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口岸是区域物流的枢纽,口岸物流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口岸物流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国际与国内资源迅速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集中。而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珠江三角洲的香港、深圳,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天津、大连等口岸城市其聚集效应已十分明显。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进,也给这些地区物流发展增加了新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等一系列全国规划的实施,必将促进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为口岸物流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据了解,我国口岸有海港、空港和陆路口岸,分布范围广。全国有254个一类口岸,每个口岸都是由众多隶属关系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共同行使管理和运行职能。口岸的国际物流,涉及到海陆空的运输部门、货代、仓储、外贸、港监、检验检疫、税务、外汇、银行和海关等诸多部门。因此,专家建议,发展现代口岸物流需要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要营造和优化口岸物流的软环境,必须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强有力的协调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