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移动助力新农村跨越“最后一公里”
来源:湖北日报 更新时间:2008-03-11
“数字鸿沟”与企业责任42岁的沙市区岑河镇黄场村四组农民郑文兵,承包了20亩棉田。去年8月定制了“农信通”。在卖棉期间,棉花贩子称当年籽棉价格最多1.2-1.25元/公斤,马上会跌价,游说他低价出售。但他收到预测今年新棉上市价格籽棉1.4元/公斤左右的“农信通”信息后,坚持没
卖。果然随后棉花价格上涨到1.35元/公斤,仅籽棉就多卖了200元。他说:农信通真是好,一条信息我就赚了几百块,值得!
上述事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国移动助力农民跨越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缩影。
去年世界电信日期间,国际电联特别纪念20年前发表的《梅特兰报告》,指出在“拥有”信息和“缺少”信息的人们之间存在着一条数字鸿沟,它让世人认识到:如果只有少数人从ICT中获益而绝大多数人却仍然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是不公平的。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一直致力于消除这条“数字鸿沟”。
中国移动认识到,当城市信息化水平与日俱增之时,如果任由信息鸿沟存在,贫困地区将永远生活在信息社会边缘地带。从这个角度说,为偏远、贫穷农村地区提供通信服务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移动从网络建设、信息支持、资费优惠等各方面入手,为农村搭建与外界沟通、获取信息的桥梁。“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将自身的进步建立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价值和目标。”湖北移动总经理郦荣的这番话,道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鱼米之乡”与信息化之痛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农村人口超过4000万。
就我省农村信息化现状来看,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我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市农村大多做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特别是湖北移动加强了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站建设力度和业务布点密度,使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上升,如今农民在田间地头打移动电话已比比皆是。然而,虽然电话、电视、电脑在农村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受经济、文化和传输渠道的限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技术还普遍处于滞后地位,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还未彻底转变。二是现有农业信息时效性差,且获取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个性需求和当今民情。三是农村地域大,沟通不便,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缺少互动式交流,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信息直接到农民手中的问题。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农民甩掉贫穷帽,迈向致富路。
由此可见,农民迫切需要价格低廉且使用方便的信息渠道模式,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促进我省农村信息建设的关键所在。
作为湖北移动通信的主导运营商,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响应关于服务“三农”、加强农村工作的号召,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信息需求成为首要责任。我省农村面积大、分布广,如何将农业科技信息快速、准确传递给农民,以及如何解决农民信息需求、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信息工作的关键。湖北移动经过充分的市场分析、调查,率先提出了“农信通”产品的设计思路。根据荆州移动公司实际推广及所取得的效果证明,该产品能真正解决“三农”信息化问题。于是,移动公司迅速将该产品在全省各地开展起来。“农信通”将农业信息搭乘收费低廉的移动信息平台,快捷的传达给农民朋友,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提供最便捷的通道,从长远意义上说也有助于广大农村结合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农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局面。“农信通”与农民收益没有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与,就不会有完整的信息化社会。仅仅完成村通工程还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信息通,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善并不能彻底解决广大农村地区获取有用经济信息的难题。
在荆楚大地上,所有农业部门联合起来,将各地最新致富信息动态向农民发布,与各地人才市场合作提供招工劳务信息,联合长江蔬菜杂志社向农民发布最新的蔬菜及种植技术。
与此同时,移动公司还建立了农产品交易网络,农民如有农产品需出售,可以通过短信或语音平台,由“农信通”专业话务员发布到农信通网上寻求更多商机,促进农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即使有的农民不识字、不会发短信,只需要拨打12590118就可以订阅、发布、咨询所需信息。
为保障信息内容和质量,移动公司在各地还聘请当地农技人员、村长、种养殖大户作为信息员,公司市场人员时时与信息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获取当前农民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农业专家进行解答,再由审核专家组审核后发送信息,确保所发信息科学性、实用性、正确性。
每天,专门的“农信通”外呼小组与不同地域的“农信通”用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听取来自农村一线劳动者的声音。在对农民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和需求进行整理后,一方面联系相关农业部门给予回复;另一方面在日后的工作中及时改进,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改进服务手段,确保用户满意。
今年4月初,属于冷尾暖头时期,气温达到15摄氏度以上是棉花播种的最佳时期。8、9日时天气较好,按常规应是棉花播种的好时机,但“农信通”专家根据天气预测发布了一条近期将会有较大降温,并有较大量降雨,建议农民朋友推迟播种信息。江陵资市镇潘市村有部分“农信通”用户没有将该条信息放在心上,仍然在八号左右播下了棉花种子。十三、四号,荆州市气温骤降、降雨量很大,结果播种了的棉花均出现发?率不高、出苗不整齐的现象,损失较重,棉农对此后悔不已。没有定制“农信通”的农民更是后悔没有及时定制“农信通”信息。事后,他们通过拨打“农信通”专线,将情况反馈给专家,专家及时给予了指导,重新赶种,挽回部分损失。而其它依照专家所嘱的农信通用户在寒潮后再播种,都避免了损失,在当地形成了强烈对比。
自去年8月份“农信通”在荆州市试点推广,9月份在全省全面推广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全省用户数已达到数十万。而已经使用的用户普遍认为,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短信服务,而是具有高时效性,高权威性,高科学性的信息资源,带来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
信息化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徐超
今年5月,我省“村通工程”将向最后100%的目标挺进,这一过程中,如何为已经实现村通的地区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持农村信息化的深入?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苏金生在去年“村通工程”总结会议上的讲话清楚表明:可持续发展将是村通的下一个阶段的关键。
电信经济专家杨培芳表示,村通工程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但对构建农村信息化的作用就显得相对不足,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光靠村通工程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更先进、更有效的通信技术进入农村地区,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通信技术。此外,社会上对推动通信普遍服务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完全运用“市场教旨”主义的观念来衡量普遍服务的意义,以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乃至社会发展长远利益。杨培芳认为,通信产品具有特殊性。首先,通信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性,涉及到公益层面;其次,电信服务具有基础性,信息是一种基础资源,电信是建设信息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再次,通信产品具有网络性,网络性是信息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必须要有大众参与进来才会产生效益。
农村的信息化不仅仅只是一部电话,应该由通信网络向信息网络演变。世界电信业正在酝酿网络技术重大突破和信息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一方面,IP技术正在整合全部通信信息业务平台,演化生成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IP网络比分级电路网络更加凸显新经济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超边际、低成本方式实现全社会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普遍渗透。因此,电信运营商需要更强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对保证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首先应形成制度保证。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应增加农村通信普及率的指标,而不仅仅是行政村通电话比例的指标,用以指导运营商的企业发展计划;仿照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从税收上激励运营商发展农村通信的积极性。
邬贺铨还提出,在目前的国家科技计划和高技术产业化重点专项中,应明确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和农村、农业有关的高技术项目,比如,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对农村通信系统和设备的开发项目应给予倾斜支持。此外,统筹城乡之间以及“未通村”与“已通村”之间的通信建设。用优先分配城市固定无线接入频谱的政策,鼓励那些在该市所管辖的农村地区采用同样的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农村通信的运营公司。
助力新农村建设湖北移动推出“八项举措”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昨日获悉,湖北移动推出助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八项措施”。
推进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加快农业及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抓手和重要突破口。湖北移动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工程阶段性任务,新建基站200个,新增开通电话的行政村743个,同时借助优质的网络资源,除提供普通的语音通信业务,还开发了“农信通”等短信信息服务,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八项措施”包括: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今年安排约7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通信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全省乡村新建自办营业厅200个,建立健全农村营销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用户的手机用的上、用得起、用得好。
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建设“农村信息平台”,通过省农业厅及地市农业局等单位牵头,与政府各涉农单位合作,依托、整合现有的各种农业信息来源,借助我公司的互联网、短信、声讯等多种技术手段,共同建立畅通的农业资讯采集、整理、发布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农贸行情、涉农政策等内容,提供全面、新鲜、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与全省气象系统合作,建设手机短信减灾防灾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自然灾害信息,帮助广大农民积极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积极参与我省县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综合利用智能网、互联网、彩铃、短信等网络资源,在满足基层政府基本通信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基层政府的办公效率,提升基层政府社会形象。
为省内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一揽子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打造农业企业信息化样板,全面提升行业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我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上述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功能。
重点支持省内50个乡村的农技推广站的建设,为其配置相应数量的图书、电视、电脑等装备,将其打造成为农村教育交流中心和农业技术及信息技术培训基地。
实施“农村青年中心神州行工程”。该工程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团中央联合实施的,旨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我公司将按照相关工作部署,重点建设一批“农村青年中心神州行示范点”,招募并培养一批青年志愿者,建设一批移动书屋。
企业、品牌与社会责任
湖北移动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技术,深度开发了“三农”信息资源,为解决农业信息化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并每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表示出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决心。但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城乡之间“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的两极分化,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
截至去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1亿,但其中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用户仅占2.2%,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不仅比经济差距还大,而且还在继续快速拉大城乡差距。农民渴望获取信息,但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缺乏从网络上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因素。
我省诞生的“农信通”,将农业信息搭乘收费低廉的移动信息平台快捷的传达给农民朋友,使科技信息得以快速“下乡、进村、入户”,不仅有助于广大农村结合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农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还在农民和政府之间搭建快捷的沟通渠道,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营造和谐乡镇,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早日实现。
作为国家骨干企业、中国主导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依托自有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也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湖北移动的实践充分说明,企业的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正向关联,企业也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只要自觉履行道德责任和义务,把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遵纪守法、诚信为本、正道经营、善待员工,并尽可能地回报社会,就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声誉和企业的美誉度,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品牌和社会形象。
走近“农信通”
“农信通”产品,是依托农业科技信息及强大网络优势,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条新的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上,农业部门组织经验丰富的农业农家,提供农民所需的科技信息,移动公司提供覆盖面广的强势网络和平台,负责信息网系统的开发和市场持久发展,确保所发送的信息均经层层把关,做到内容广泛化、精品化、权威化,及时性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民用户及时提供诸如粮棉油信息、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劳动就业、政策法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农村经济实用信息。
农产品交易平台——主要是针对荆州小农经济活跃,农产品交易多的特点开辟的“空中交易平台”,它提供各种农作物市场价格行情、买卖供求信息等,为农产品交易开辟全新的空中互动信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