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子报纸 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来源:PCWorld 更新时间:2012-04-14
 

二十年前,“电子报纸”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玩意儿。不过,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兴起,近十年间,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人开始把“电子报纸”写进科幻小说,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所著的《钻研年代》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小女孩拥有一部神奇的书,书中的字不仅会说话,还会根据情节的不同发生变化。根据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中也出现了一个场景:地铁中,一位乘客在看一份USA Today报,这种报纸是一张非常轻薄、可以弯曲并且采用了无线技术的“显示屏”,报纸上的内容会不断出现变化……

可见,人们对“电子报纸”还是相当期待的!让人震惊的是,短短几年过去,这些“幻想”在科技工作者的手中竟然已经美梦成真了!现在,已经有多家科技公司(比如:飞利浦)相继研制出了“电子报纸”,这种报纸以“电子纸”为载体,无需制版印刷,省去发行环节,还节约了大量宝贵的纸资源,绝对称得上是“绿色环保”。

那么,“电子纸”是什么东西呢?其实,这一高科技产品和现实中真正的纸有许多共性,它看起来轻盈如“纸”,是一种可擦写的“显示屏”,专门用来进行电子阅读。由于这种“纸”对比度高、文字清晰、支持屏幕手写、耗电量只有普通液晶显示器的1/10~1/100,并且能够自由弯曲,因此也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纸手写平板电脑”。目前,“电子纸”主要应用于政府电子政务、手持电子报纸、电子病历、电子图纸、电子书包等领域。

“电子纸”的出现为新媒体革命的进程增添了许多变数。当今的新媒体大多都是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比如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纸、博客和楼宇电视等,以“电子纸”为载体的“电子报纸”当然要属于新媒体的范畴之内。所有这些“新型媒体”对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报纸面临的生存压力要相对更大一些。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几乎不需要通过报纸就能够“放眼天下大事”,特别对于那些“分秒必争”的上班族来说,谁还会愿意“浪费”掉宝贵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呢?

200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高达79%的受访者把互联网视作是信息中心,比例之高超乎人的想象,这其实也为传统报纸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艾瑞市场咨询预测,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将以16%的年均增长率快速扩大,至2010年,用户数量将达到2.3亿,这对报纸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报纸的感情只会越来越淡薄。如果报纸行业不能扭转观念,积极思索如何创新,无疑是“坐以待毙”。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报纸”的出现为报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变革改变媒体介质,发展“电子报纸”,寻找出一套新的盈利模式,不失为明智之举。

让我们自豪的是,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先例!2006年4月14日凌晨5时,第一张“电子报纸”显示着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报头字样,首批5名读者(2名IT精英和3名资深新闻人)体验了这一美妙的阅读之旅,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这份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验推出的“电子报纸”。 这份“报纸”轻薄小巧,可一掌在手,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觉到眼睛疲劳,阅读效果与传统报纸几乎完全一样,你甚至还能从中找出油墨的感觉。这与目前通过手机、商务通或者电脑阅读电子信息的方式存在着本质区别。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历时一年半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全国性报业普查之后,推出了《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就中国报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布的具有“白皮书”性质的行业报告。报告里面有两段话值得大家用心体味:

其一:“未来人们将手捧电子纸阅读报社发送的新闻咨讯,都市报将改变大而全的模式走专业化路线”;

其二:“在未来5至10年内,人们不必每天去信箱取报或在报摊上寻觅自己中意的报纸,只需手拿轻薄的电子纸,接受各类报纸提供的信息就可轻松阅读”。

客观来讲,传统报纸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发展“电子报纸”已是大势所趋。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这种方式一旦被人们普遍接受,将远远超过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产生的影响,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笔者斗胆一言:说不定,长则十年,短则五年,“电子报纸”就会像传统报纸那样走进“千家万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