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初现现代农业雏形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6日电(刘岩)记者在第五届“网上看河南”西北线最后一站三门峡市采访中看到,三门峡市农村沼气建设成就斐然,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以果林为主的特色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一个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雏形正在形成。

    小沼气产生大效益

    桥洼村位于三门峡陕县东部,群众有传统养猪习惯,在增收的同时,也给环境卫生带来了负面影响,2004年,该村开始实施沼气项目,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一池三改”改造。

    沼气的发展,重点之一是解决农民增收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据统计,使用沼气后,农村每户年可节约燃料费800元,节约化肥投资300元,农药投资200元。通过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养殖、种植均有不同程度增收,促进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培肥了地力,户均增收1000元(出栏快,肉料比下降,烟、果品质改善等),两项合计,每户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300元。村民水德平,养母猪2头,种烟11亩,2005年4月份建池,年收入2.5万元。猪舍、厕所、厨房卫生状况有了质的改善。

    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牧沼联动发展模式,是一个链式循环经济模式,在这个生产链上,养猪、土地、男人、妇女、环境各有角色,沼气发展解决了隐性失业问题,人人有活干,就看干不干。村里打麻将的少了,说闲话的少了-----沼气项目潜移默化着村风民风。拥有了无污染的洁净能源,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家庭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农民的一日三餐不再“一碗汤,一碗面,最多加个荷包蛋”,炒菜品种更加丰富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共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余户,利用沼渣、沼液开展综合利用户数达到5000余户,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7处,总池容900余立方米,试点村40余处,试点村遍及全市六个县市区。逐步探索了适宜三门峡地区的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沼气建设模式,即猪-沼-果(菜)、猪-沼-果-棚、猪-沼-果-水(窖)等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农民网上淘金

    “有了网络,我们偏远的地方信息照样灵!”在陕县过村,一位农民大哥坐在电脑前得意地说,他刚通过网上做了一笔桃果生意。

    像他这样靠网络信息发财的农民在三门峡有近2万人。三门峡通过构建“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三门峡位于河南最西部,“五山四岭一分川”。在这个较为偏僻的地方,却有着全国一流的120平方米地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配备52台微机的黄河农网培训中心。黄河农网迄今已经过4次升级改版,具备国内报价联播系统等先进功能。黄河农网下设果品、畜牧、菌、蔬菜等4个专业分网站。五大市级骨干网建成以来,每日发布信息600余条(篇)。

    三门峡76个乡镇都建起了自己的信息服务站。三门峡把农业信息化列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评的一项内容,3年来,仅市级财政就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信息网络。如今,随便到哪个县(市)、区,所有乡镇的信息服务站都达到“六个一”标准:有一间专用房,有一套计算机网络设备,有一条电话专用线,有1至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有一支信息员队伍。

    在三门峡农村,许多农民手中拿着同一型号的手机,可以随时查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三门峡市信息中心每天以手机短信向经纪人发布各种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并开通了语音热线,和农资大户合作建立农业信息超市。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中,三门峡带动社会投资3200万元,创造了全社会办农业信息化的新机制。

    三门峡市农业局因势利导,及时实施“农民上网工程”。农民只需花600元买个机顶盒,通过电视机和普通电话线,不但可以上互联网,还可以上专用服务器点播上万部农业科教片、电影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视频节目。

    目前,三门峡自建网页、网站的农民有200多户,一些农副产品网上销售收入已占总收入的30%。

    建立科技示范园区

    近几年来,三门峡市积极开展农业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开发工作,每年都由科技部门牵头,组织涉农有关单位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农林牧新品种的考察和引种工作。据统计,五年来先后引进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种共计240余个,先后建立了苹果品种展示中心、名优小杂果品种展示中心、小麦品种展示中心、红薯品种展示中心、牧草品种展示中心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当地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工作,开展了地方良种卢氏绿壳蛋鸡的选育,灵宝大枣品种选育,苹果芽变品种的筛选,仰韶黄杏的品种选育等工作。通过引进、选育、试验、示范,已向社会推广优良品种50余个。卢氏绿壳蛋鸡的选育开创了该市地方畜牧良种实现产业化的先河,目前已发展5万羽,成为三门峡市的支柱产业。

    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大力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研究,总结出主要作物绿色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近几年通过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他们发展无公害及绿色苹果发展基地30余个,面积达10万余亩,增加效益5000余万元,提高了广大果农对绿色苹果生产的认识,掌握了生产绿色苹果的技术,提高了苹果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建立了5000余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了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年创效益2000余万元。通过肉牛快速育肥综合技术开发,成功探索出供港肉牛无公害集约化养殖技术,已实现连续供港,在香港享有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