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精心打造城市塔型创新体系
来源:青岛视窗 更新时间:2012-04-14

建设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塔型城市创新体系,是进一步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十五"期间,青岛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并逐步完善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技中介服务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刚刚结束的全市科技大会上,青岛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塔型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据青岛日报(记者 张子倩)报道,2005年,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历史性地突破1800亿元大关,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80%。青岛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居全国城市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离不开塔型创新体系的支撑。通过建设"塔尖"、"塔身"、"塔基"有机融合的集成化系统,协调社会各个创新单元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搭建起经济技术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城市文化创新的平台,从而实现了科技成果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化。

知识创新体系硕果累累。2001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并相继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共支持资金7000多万元。2004年,青岛首次启动"科技将才"工程,支持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截至目前,青岛部、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88家。

技术创新体系日臻完善。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十五"期间,青岛企业在科技投入、科技人才、科技条件和设施、知识产权、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已经占据主体地位。过去5年间,青岛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86%,研发投入占全市的约90%。海尔、海信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比例超过5%;企业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市的80%,授权量占50%以上。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国家海洋科技资源、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制造业信息化等一批国家、地方科技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不断成长壮大,并带动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利商标、信息咨询等上千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群体。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在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把构筑健全完善的城市塔型创新体系作为中心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深厚基础。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十一五"期间,青岛科技工作将以构筑健全、完善的城市塔型创新体系为中心任务,合力突破"塔尖",全力塑造"塔身",努力夯实"塔基",推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力突破"塔尖"。身处"塔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各类重点实验室,是自主创新的源头,也是城市创新能力最高、最集中的体现。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加快培育一批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使之尽快进入"国家队"行列;争取国家规划确定的重点课题,引进一批能够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大院大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识创新骨干作用,继续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完善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争取建成6-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0家左右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面向重点领域、重点方向的6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全力塑造"塔身"。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重点支持信息家电、电子通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3-5家具备国际水准的企业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橡胶化工、生物制品、饮品饮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领域的优势企业,建设15-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行业创新中心;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建设300家左右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努力夯实"塔基"。"塔基"是"塔尖"和"塔身"的载体,是体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受体。青岛将开展创新支持和保障计划,鼓励社会性、群众性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提高全社会参与创新的能力。同时,将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塔尖"、"塔身"与"塔基"形成三位一体,实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