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需要重新审视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城市信息化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部分和侧面。其官方定义几经演变,从“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的要素论,到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数据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的技术论,可谓丰富和全面。

但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如此,大多包括了每万人城域出口带宽(千比特/万人)、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台/千人)、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主线数(线/百户)等指标。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首先,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演进的过程,用现在的眼光去批判过去的行为是不适当的;另外,更为恰当的指标数据采集难度很大。城市信息化评估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无论谁主持去做,区别只是在于困难程度不同。

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指标引导性是决定评估指标体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引导趋向的不同,指标体系可划分为引导要素发展的过程评估和引导整体绩效的结果评估。从现有的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其评估体系的导向性主要集中在网络、资源等要素的规模扩张,而对于城市信息化整体绩效的评估内容严重缺乏。在既有指标体系中,唯一体现出绩效引导特征的指标出现在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指标体系,即“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在网上实现比例”。

“重规模,轻绩效”是以往城市信息化评估体系的弊病之一。其二则是“重局部,轻整体”。城市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指标体系共同特点是对评估对象全面性考虑不足,指标主要集中在“家庭信息化、科技教育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领域,而在“社会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则没有体现。

未来的发展方向

城市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扩展和渗透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要素的加速积累,城市信息化已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

信息终端多样化 移动手机(上网功能)、IPTV、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的日趋普及极大改变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格局,用户不再仅仅依靠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单纯依靠“有线电视用户数”、“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等指标来评估城市信息化的接受能力已经不科学。

重点应用凸出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加快,电子社区开始起步,三大应用对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更加突出。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实现监管和服务的手段之一,在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日趋重要。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子社区作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城市居民信息生活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扩散加速 亚太各国的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城市信息化日益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动力,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城市信息化的评估,应体现出与城市发展问题的充分结合,尤其是体现出信息化对城市功能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城市管理与运行的信息化程度”、“社区服务信息化程度”等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的指标加入到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之中是合乎时宜的。

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绩效为导向的城市信息化定义: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以城市为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企业和社区信息服务能力,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市运行质量,提升人民信息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