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科技走向“科技常州”
来源:常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科技筑就基石,孕育希望;科技兴则城市兴,科技强则城市强。盘点“十五”,科技投入快速增长、高新产业大幅攀升、载体建设亮点频现、创新平台日趋完善、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成果转化成效明显、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实力整体提升,常州科技正行进在“科技常州”的自主创新大路上。
  亮色
  在从常州科技走向“科技常州”的征途,常州的脚步是实实在在的!
  不必说目前常州人才总量达43.9万,每万人中拥有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江苏第四;不必说常州先后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480只,省高新技术产品1218只,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到1140亿元;不必说常州大力开展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国防科工委、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累计引进可供转让的科技成果2.3万项,签订合作协议1361项……常州,通过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城市验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八连冠,无一不结晶常州科技的亮色。
  “十五”以来,共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48项,其中省级289项、国家级367项,下达科技经费3.93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拥有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200家;有驰名商标7件,著名商标77件,中国名牌产品14只,江苏省名牌产品71只……
  常州科技的队伍是浩浩荡荡的!目前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41家,民营科技企业602家,一大批“行业小巨人”和“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市建有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在内的各类科研机构127家;轨道交通、新型涂料、武进新材料、新北区“三药”科技、金坛精细化学品和常州软件园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成为我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实现率先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的第一增长点、第一推动力;实现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功能,以科学技术的跨越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飞跃;实现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支撑
  面对未来,常州靠什么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靠什么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答案只有一个,全力推动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产业技术为重点、体制环境为保障的自主创新之路。
  ——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切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和特色产业基地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计划,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和贡献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逐步向自主研发转变;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常州工业加快由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品牌转变;进一步凝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基地创新能力的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要素快速集聚的整体配套环境。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切实提高各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中企业是自主创新活动的引领者,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延伸,以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企业裂变扩张,加快形成新优势、新特色;民营科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通过制定财税、融资、政府采购、技术引进以及知识产权等政策,用利益机制激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和技术创新的原生地,着力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借全国、全省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之“箭”,射常州经济发展之“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统筹配置政府创新资源,形成政府与行业协会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互补的管理机制,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决策协调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励和保护机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重点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和技术交易五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从创新源头上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体制机制上促进科技成果与各类资本的融合。
  ——坚持以人才为支撑,切实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建立领军人才库,完善领军人才“市级队”、“地方队”、“后备队”梯队结构;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进一步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培养多层次专业人才,使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充裕的人才资源。
  ——坚持以投入为保障,切实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畅通科技投入渠道,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风险融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
  举措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任务繁重而艰巨,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要有完善的支撑体系,还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汇聚社会联动的强大合力。举全市之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集全民之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伟大实践中来;聚社会之财,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科技投入体系;造奋进之势,使创新真正成为时代主旋律,成为推动常州“两个率先”的强大驱动力。
  强化全面创新的不竭动力。必须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当前特别要抓住研发能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增长方式粗放、创新人才紧缺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补“研发”之缺、补“结构”之低、补“方式”之短、补“人才”之乏的工作。同时,抓紧实施一批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努力提升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
  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放水养鱼”的政策环境,既突出创新性,又突出实用性,努力使常州成为发展政策最优、企业获利最多的地区;努力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使常州成为商务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佳的地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保护,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让恶意侵权造假者付出昂贵的代价;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常州处处充满包容开放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