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利用远程教育搞活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走进4月的山西省新绛县万安乡,就如同置身于桃花的海洋之中。这个远近闻名的“万亩油桃基地”,是由该乡一个仅有600口人的梁家庄辐射带动起来的。

  梁家庄支部书记杨玉明告诉记者,他们最初种植油桃时,种植面积并不大,品种也少,又难以储存,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在乡农技校和村小学教师的精心培训和技术指导下,村民们通过因特网搜集科技知识和信息,现在全村油桃已发展到2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销售20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多元。

  变化最大的是电脑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手段。一到晚上,村民们就自觉到学校电脑室学习最新科学知识,查找实用信息。

  农村学校成为向农民传播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高地

  1998年,电脑对于许多农民来说还是高不可攀的“洋玩意儿”,而山西省万荣县一个农民却在网上破天荒地做成一笔生意,使当地滞销的20吨苹果顺利出售。这不仅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在山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运城现场会上也产生了轰动效应。时隔8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运城市,感受教育信息化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个“神话”。

  万荣县贾村乡杨郭村的农民,主要是依靠网络进行销售。过去,该村生产的果子由于销不出去,使村民不敢大面积种植。经过学校的电脑培训后,村民们利用网络开辟销售渠道,并建立了一支网络销售队伍,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农村信息化,致富无牵挂,是依靠信息致富的农民们的共同心声。该市投资3.6亿元实现了“校校通”,同时,他们提出“一机三用”的思路,即“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晚上农民用”,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帮助农民获取现代农业知识。市教育局局长李晋杰说:“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要让信息全方位覆盖,服务师生,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的苹果卖得价格更高,梨枣销售更广,农副产品市场更宽,实现教育、经济‘双赢’。”

  如今,在运城,以农村中小学为中心,联通外部世界,辐射周边村落,成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三农”的主要模式,每所农村学校都是当地信息高地,向农民传播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当地农民要了解技术或市场信息之类的问题,都可以到学校向专门的信息技术老师咨询或者登录资源库进行查询,而且不用付费。

  教育信息化变单一技术教育为产业信息、高新技术、产品营销三大教育并举

  临猗县北辛乡,是全国最大的乡级苹果基地。全乡5.5万亩苹果,科技示范园有2.3万亩,每年的优质果占到90%以上。

  乡政府负责人介绍,他们的果品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主要归功于乡农技校的骨干培训和中小学的普及培训,以及200多名农艺师的示范带动。记者看到,该乡的农技校是一座二层小楼,设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培训教室等。每周二、五下午4点到7点,各村的农教专职干部都要到这里参加培训。

  这是运城教育信息化从单一技术教育转变为产业信息、高新技术、产品营销三大教育并举的一个缩影。产业信息教育上,帮助农民确定开发优势产业项目,发展反季节果、特种玉米、绿叶木耳等多种种植业;在高新技术教育上,研发苹果树栽培、优质红枣种植、大棚蔬菜栽培等新产业,培育夏红、良香苹果新品种和梨枣、江石榴等新品种;产品营销上,引导农民使自己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万荣县巩村过去家家都有编制扫帚的历史,除了自家使用之外,剩余的拿到集市上去卖。40多岁的村民程喜功掌握电脑使用技术后,在网上发现扫帚的市场潜力较大,应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他就在网上发布原料收购信息,统一采购原料,家家空闲时间分散加工,然后集中销售,村里天天都有成品用大车向外运送,仅此一项全村每个家庭年增加收入2000元。

  2006年3月28日,满载着220吨苹果的10个集装箱,从万荣县贾村开出,运往孟加拉国,这是36岁果农吴宝安第一宗涉外生意。吴宝安初中毕业经培训后,搞起了网络营销。1998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贸易网”、“阿里巴巴”等网站上注册了“山西万荣宝安果品包装公司”。如今,他搞销售不再东奔西走,只要轻轻地点击鼠标,购销就在网上完成了。每年他的销售量都在3000吨以上,成了当地有名的销售大王。

  网络让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是技术员临猗县山东庄过去是一些瘠薄的盐碱地,种了几十年,日子都没有起色。自从全村大栽梨枣后,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2000年至今,全村600口人每年人均枣业收入都超过1万元,90%以上的人家都盖有小楼,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让昔日有名的“烂杆村”成了运城市单纯依靠土地致富的“首富村”。

  十几年来,山东庄的梨枣生产技术始终代表着全国梨枣生产的最高水平。每逢枣树管理旺季,全村的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技术员,都被邀请外出讲课和被聘任为技术员,大搞“技术输出”和“技术承包”。如今,山东庄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脑,村民不再晚上去村办小学电脑室了,自觉在网上学习最新技术成为一种时尚和追求。

  而在新绛县马首山脚下的北董学校,则是从培训农民电脑应用技术入手,让村民人人成为网上冲浪者。校长朱俊才亲自担任培训教师,每天晚上在电脑室培训到10点以后。

  参加培训的村民有60岁以上的退休干部,有刚刚返村的男女青年,也有轻闲自由的家庭主妇,他们都能够在网上发布信息、查询信息,分析市场需求。全村已自发购置了30余台电脑,一些矿主、经营户、养鸡专业户从网络信息中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能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过去,大山阻隔了农民的视野,闭塞困扰了信息的传播,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村教育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出现超常规发展,运城利用教育信息化服务“三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