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公共财政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来源:团结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要抓好抓实这件民心工程,财政部门责无旁贷。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都应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吃透政策精神,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工作思路,强化职能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公共财政体系质量,努力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
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固长效的增长机制
一是大力支持花垣县锰锌两矿工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精深加工开发,针对花垣县过来“两矿”工业结构单一、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现状,从2006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全县工业实现工业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精加工,工业生产由污染型向环保型,工业经济由低效益向高效益“三个转移”的经济结构调整,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筛选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附产值高的产业项目,重点抓好进入国家“863”计划的东锰集团四氧化三锰下游产品,抓好进入省级西部新材料开发的三立集团、东锰集团、振兴等企业的新材料项目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该县新的一批发展前景好、无污染、附加值高的工业产业群,拉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达到增加本级财政的支农资金存量,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
二是大力支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力和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近几年来,随着该县加大对县城建设的投入力度,县城面积已达到了14万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5.8万人。依托这个发展趋势,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改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吸纳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创业,促进和带动全县第三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从而形成“城市支持农业”的支农投入新格局。
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以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的农村产业,依托湘源生化、合力纸业、太坤公司、天隆酱菜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带动全县烟叶、富硒大豆、青蒿、药材、龙须草、线椒、桤木、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针对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全面减免的实际,大力支持和引导乡镇把财源建设着力点转移到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加强产业市场等综合服务建设项目上。从而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我造血”积累。
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一是用足用够上级的各种惠农政策,进一步积极做好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补贴力度,依托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络,确保财政对农民的补贴资金安全高效地发放到农民手中,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6年,全县启动建设县乡油路工程,县财政按每公里每年600元的标准统一安排养护费,用3-5年的时间,使100%的乡道、50%的村道通油路或水泥路。启动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寨寨通广播电视和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矿山整治、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沼气建设、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工程,切实增强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对已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除上级补贴的每人每年补贴医疗保险费10元,对城乡非农人口每年县财政补助50元,实现全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加大“两免一补”力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部免收学杂费。对村四大主干的补贴每人每月200元,列入财政预算,按月发放,同时,对县人大代表、县政协(有工资收入和享受村主干补贴除外)每人每月补贴100元,列入财政预算按月发放。
四是抓好全县9个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县财政每年每村投入资金20万元。
三、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随着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建立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标准文本、专家评审等规范化的运作体系。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资金的无效投入,杜绝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及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和跟踪问效,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有效克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支农资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最佳效益。同时,切实实现两个转变,即将过去的救济型投入转变为造血型投入;将以往粗放型投入转变为集约型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