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机/ 服务器:计算机系统的首选平台
来源:AMT公共知识库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化呼唤客户机/服务器  

  早在1982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在他的风靡全球的著作《大趋势》中指出,分散化与分布处理的趋势是“信息社会的自然格局”。从那以后,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为了不断顺应这一趋势,许多新技术应运而生;同时,这一趋势亦因诸多新技术的进展和支持而得以大大加强,它宣告着信息处理领域里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代表着一种新的观念,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八十年代,美国的制造业遭受了外国竞争者的致命的打击,逐渐走向下坡路。其失败主要反映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率下降和经济萧条等方面。因此,美国制造业的管理者们为了改善其竞争能力、提高生产率提出了“分散处理法”。他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庞大的规模是良好经营的主要障碍。在制造业中,提高生产速度、提高灵活性、降低成本等措施,常常会在到处都起作用的集中控制这个怪物面前碰壁。一些大的、成功的、高度集中的公司,也常常不得不受到自己规模的限制。分散处理法的先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的Alfred Sloan说:“好的管理者依靠协调一致的分散控制,从协调中能得到效率和经济效益。从分散中年得到雇员的主动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使决策更切合实际。所以这些对改变一个机构的面貌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微型机的不断普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一些功能强大的工作站的出现,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和体系结构也从单一体系结构、宿主体系结构、PC-LAN体系结构不断向前发展,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以下简称C/S)工作模式作为一种分散化管理和分布式处理的具体实现手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并深受青睐。它能为信息处理提供一个高效、经济、易于扩充的解决方案,具有先进性、运行效率高,数据完整可靠、开放性强等特点,已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1994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如下评论:“回顾计算机业走过的四十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真正经历过四次大的发展机会。它们依次为数据库、微机、网络以及目前正越来越热门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九十年代初,一大批正流行全球的八十年代集中式的老产品唯恐被淘汰出局,均纷纷更新改造,向客户机/服务器靠拢,一时间,它已成为计算机系统基础平台首选结构,一片风光无限。在这一热潮的推动下,企业的计算机管理模式也正在从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集权化走向分散化的管理。

  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 及其特点  

  客户机/服务器这个名词虽然近年来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但对这一术语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首先,客户机/服务器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物理上分布的逻辑整体,它是由客户机、服务器和连接支持部分组成。其中客户机是体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接口设备或应用程序。它是一项服务的消耗者,可向其他设备或应用程序提出请求,然后再向用户显示所得信息;服务器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者,它包含并管理数据库和通信设备,为客户请求过程提供服务;连接支持是用来连接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部分,如网络连接、网络协议、应用接口等。客户机 / 服务器具有以下特点:

  (1)可实现资源共享。C/L结构中的资源是分布的,客户机与服务器具有一对多的关系和运行环境。用户不仅可存取在服务器和本地工作站上的资源,还可以享用其他工作站上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2)可实现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系统中的资源分布在各服务器和工作站上,可以采用分层管理和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用户有权去充分利用本部门、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参与管理,使得各级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

  (3)可快速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在 C/S 结构中是一种基于点对点的运行环境,当一项任务提出请求处理时,可以在所有可能的服务器间均衡地分布该项任务的负载。这样,在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可由多个服务器来并行进行处理,为每一项请求提供了极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事务吞吐量。

  (4)能更好地保护原有的资源。由于C/S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可有效地保护原有的软、硬件资源。以前,在其他环境下积累的的数据和软件均可在C/S中通过集成而保留使用,并且可以透明地访问多个异构的数据源和自由地选用不同厂家的数据应用开发工具,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而以前的硬件亦可完全继续使用,当在系统中增加硬件资源时,不会减弱系统的能力,同时客户机和服务器均可单独地升级,故具有极好的可扩充性。

分散化的管理需要C/S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大公司、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开始对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即从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逐渐转变为有特定职责的分支小组、业务流程重新组织的管理,企业信息管理也正在由集中式逐步转向分散式,而C/S结构恰好为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具体实现手段和强有力的支持工具。

  首先,从分布式处理的角度来看,以往那种一台主机带有多个终端的多用户系统是按主机 / 终端结构来设计的,是采取了一种集中方式,具有一个单一的、集中的数据库,其数据存放在主机上,所有的处理任务都由主机来完成。主机需要承担计算、处理、屏幕显示以及控制全部的数据访问和更新,即它是一个用于事务处理、数据库访问和本地用户界面处理的中央处理器;而终端实际上是一个“傻瓜”终端,自身没有处理能力,只是把用户从键盘输入的信息传给主机,并把主机传来的信息显示出来,且用户界面是基于字符方式。这种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信息系统的发展,而且它的可靠性亦较差,故而必须走向分布式,把处理和数据进行分布。

  其次是在分散化管理的问题上,在主机 / 终端结构中,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主机上,同时所有的负担也压在了主机上,这样就削弱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灵活性和生产制造的专业性。无法将某些生产管理经营权真正交到具体的管理人员手中,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管理。

  C / S结构有效地解决了主机 / 终端结构的缺陷和问题。这种体系结构是把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是用户的智能工作站,用来完成计算和屏幕显示;后台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用来控制所有的数据访问和更新,文件服务器作为物理的磁盘贮存器,用来存放中央数据文件。这种体系结构合理地划分了功能,均衡地分配了C /S上的负载,并减少了网络传输。因而可为企业管理提供极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事务吞吐量,并可同时支持数百个用户。另外,相对于主机/终端系统,它不仅投资要低的多,而且能够有效地保护已有资源。这是由于主机 / 终端系统除需投入高额成本外,以后每增加一台终端就会分走主机的一部分资源。当终端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即达到饱和,必须更换主机,旧的主机则被淘汰;而在C /S结构中,每增加一台工作站,在分享系统资源的同时能够增加系统的能力。当数据库服务器需要更新时,一是较低、二是该服务器还可用作工作站,可有效地保护了硬件的资源。故它是一种成本经济、高效、易于扩充的好结构。

  再次,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只有这种基于C /S的系统结构才能使分散化的管理思想真正得以实现。它的本地自治功能使每个场点/平台均有一个自治的数据库,其管理和控制具有独立性,这使得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可拥有自己的数据和工具、以及一定的权限去灵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各级管理人员亦可依靠这种协调一致的分散控制、从协调中得到效率,从分散中得到下级的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它的分布式查询处理、分布式交换管理功能,又可使各级管理人员拥有用户终端瓶颈处理能力,充分体现了分散化管理思想。

  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机制需要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些都将加速了对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需求,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总体实力。可喜的是C/S 结构在我国已受到了广大计算机用户的普遍欢迎,我们相信,由于它众多的优越性和低廉的价格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