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邮政,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生命体—邮政储蓄银行。普通百姓也许感觉不到什么明显的变化,因为他们一直在和这个“绿色的银行”打交道。但对于邮政储蓄来说,这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变革……
2006年,一个敏感的时间窗口。这一年,中国的银行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将继中国建设银行之后公开上市。更加引人关注的是,走过整整20年坎坷发展历程的邮政储蓄即将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揭开仍然略显神秘的面纱。
邮政储蓄银行,这个在业界争论了长达十几年的“新生事物”,将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明天,谁会走进邮政储蓄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变革下,邮政储汇系统多年积蓄的人才、技术、装备的力量能否顺利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这一切目前还是一个谜!
今年3月,邮政储蓄迎来了20岁的生日。但邮政系统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话题似乎很敏感,人们几乎很难找到关于邮政储蓄银行的任何来自官方的信息。
但嗅觉灵敏的学者很快从官方披露的一组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截至2006年3月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48万亿元,联网网点达3.5万个,汇兑网点4.5个,ATM机6827台,成为联网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机构。
换句话说,邮政储蓄机构的网点数量已经位居中国金融机构的第一名,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网点最多的中国农业银行。拥有了开展零售金融业务的良好基础。邮政储蓄银行一旦成立,将很自然地跻身中国前5大银行之列。
但储蓄余额和网点布局的优势并不一定是竞争中的绝对优势。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数。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1993年9月,原邮电部就向有关部委提交了筹备邮政金融机构的报告,在筹备过程中,相继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的认可与支持。但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而搁浅。时隔12年之后,组建邮政储蓄金融机构的问题再次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
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方案中明确表示,要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
来自银行监管部门的最新动态是,2006年4月,中国银监会监管四部挂牌成立。其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邮政储蓄机构实施监管和风险防范,积极推动邮政储蓄银行组建,督促邮政储蓄加大资金返回农村的力度。
2006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出现了柳暗花明之势!
变革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如果从中国邮政恢复邮政储蓄业务开始算起,2006年4月是值得回味的。整整20年来,中国的邮政储蓄业务从零开始,一路走来,到2006年3月底,全国邮政储蓄余额已达1.48万亿,市场占有率达9.7%,仅次于中国银行。
早在1993年,组建邮政金融机构的改革思路就已经开始在邮政系统中酝酿。当时的原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都对此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王云鹏,千万邮政职工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当时的邮电部邮政总局副局长兼邮政储汇局局长,他是当年邮政金融改革的亲历者之一。
为了能够采访到王云鹏,记者费尽了周折。因为后来的工作变动,他调往原邮电部管理干部学院任院长,目前已经退休。
“我们大家都是改革棋局中的一员。而我仅仅是有幸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作了一些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而已。”王云鹏这样告诉记者。
其实,无论是身处改革之中的人、还是即将面临变革的邮政部门,都是变革大局中的一部分。
20年转瞬一逝间
1986年3月,时任安徽省邮电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的王云鹏调入北京。同年3月10日,当时的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协议的联合通知》。通知规定当年4月1日起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之后,邮政部门在各地陆续恢复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
到了1993年9月,邮政储蓄的存款余额超过了500亿,此后的十几年间,邮政储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王云鹏看来,“绿卡工程”的实施是推动邮政储蓄业务迅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1993年9月7日,也就是国务院启动金卡工程的三天之后,邮电部部长办公会议就决定,建设全国统一的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系统,实现通存通取。由于中国邮政的标志色是绿色,邮政储蓄卡就称之为“绿卡”,“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系统技术改造工程”就简称为“绿卡工程”。
王云鹏当时出任了绿卡工程办公室主任。如今,他非常清晰地记得,早在1986年去日本考察邮政金融信息化时的情景。当时的日本邮政金融业务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考察组看到宽敞明亮的计算机机房时,心中也开始规划邮政储蓄信息化的愿景。
小插曲:信息化发展战略之争
在经过了对IBM、优利、西门子、日本NTTDATA等公司的反复考察、比较之后,邮政储蓄信息化采取了“与巨人同行”的策略。
2004年10月,王云鹏应邀出席了一个国际项目管理方面的研讨会。在这个会上,王云鹏作了“绿卡工程”项目管理的演讲,披露了“绿卡工程”项目实施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业务处理规程、统一组织开发应用程序,统一组织推广和归口管理”的五统一原则。
但实际上,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实施策略上,当时的讨论很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还是各地分头建设。“现在来看,坚持五统一原则,是项目实施的正确途径。”王云鹏说,绿卡工程启动时,国内还没有建设实时处理计算机网络的先例,建设主管部门也没有经验。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没有高度的集中统一,而是一哄而起,很难保证全网的畅通,后果不堪设想。
在项目初期,还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某省邮电局在项目实施时,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技术部门希望将项目做成“交钥匙”工程,不希望项目实施中由业务部门的过多介入。而业务部门希望在项目初期就介入,并跟踪项目的实施。由于始终存在分歧,在系统完工后,业务部门迟迟不接手,理由是对系统不了解。
由于体制、理念、利益或者职责、分工的不同,部门与部门之间,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时有冲突产生。
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的实施,绿卡工程办公室强调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遵守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沟通管理中,绿卡工程建立了定期汇报制度和广泛的会议制度。每月5日前,项目城市都要将上月工程进展的主要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解决的思路及本月工作计划等书面报邮电部“绿卡工程”办公室。项目主管部门与系统集成商之间也不定期地举行沟通、交流。
事实上,良好的沟通、协调是绿卡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其实不仅仅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关系要密切协调,项目主管部门与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之间也需要密切的配合。
2001年9月,国家邮政局组织启动了全国邮政银联卡改造工程,并成为进入中国银联第一个测试的金融计算机网络。2002年底,邮政储蓄实现了跨行交易,推动了邮政储蓄的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信息化的手段为邮政储蓄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人的观念,体制以及部门利益等问题,邮政储蓄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许才是邮政储蓄银行迟迟无法登台亮相的原因吧!
课题中的邮政储蓄改革方向
黄秀清是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是通信经济理论与实践,而早在1991年,当时还在学校读研究生的时候,黄秀清就开始在导师王文武的指导下,作邮政金融方面的课题研究了。王文武和黄秀清联合编著的《各国邮政金融研究》、《亚欧邮政金融发展研究》,也是记者能够查询到的为数不多的邮政金融方面的专业书籍。
“近两年来,我对邮政金融虽然比较关注,但相关深入跟踪研究做得不多。也许采访我并不合适。”当记者好不容易和黄秀清联系上时,差一点碰上了闭门羹。
据黄秀清回忆,她曾经参与了七八项邮政金融方面的科研课题研究,大多是受国家邮政储汇局委托实施的。
虽然搬了几次家,但黄秀清依然精心地把自己和同事们一起完成的科研成果保留了下来。
邮政金融体制改革的号角
虽然邮政储蓄在百姓生活中已经拥有了一席之地,但多年来,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而是附属于邮政系统。我国邮政金融改革的艰难探索,在北京邮电大学可以找到清晰的印记。
黄秀清给记者提供了1996年的几个研究成果:《邮政储汇部门作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可行性研究》、《关于我国开办邮政划拨业务的研究》、《邮政金融业务在国家金融市场和邮政业务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以及1997年完成的《继续深化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努力把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建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法人金融实体》,1999年8月完成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济核算体制及财务管理办法研究》等。
从一本本厚厚的研究报告中,记者在寻找邮政储蓄的变革方向。
由于邮政金融与邮政其他业务天然的联系,使得这两大类业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而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和邮政投递人员,就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金融业务宣传员”。
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只是时间问题。从去年年初开始,媒体上就不断地传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成立的消息。
其实,1997年前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就有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指示精神。而北京邮电大学旋即组织了一个课题小组,开始了邮政储蓄银行经济核算体制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从混合管理到独立核算
尽管邮政储蓄在现有的体制格局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金融监管部门还是对其不太规范的管理方式提出了预警。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起草的《邮政储蓄汇兑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几个焦点问题。
首先就是邮政储汇业务与邮政其他业务混合管理,统一核算的问题。由于没有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财务上也没有实行独立核算,因此不可能通过内部控制来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其次是《商业银行法》没有明确邮政储蓄的债务主体是谁,邮政储汇局也不是独立的金融法人,给人民银行的监管增加了难度。
第三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一直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由于邮政储汇局没有实行独立的核算,其成本和费用约束较弱。费用率的增长,成为利率调整时双方争论的焦点。随着邮政储蓄余额的增长,邮政储蓄转存款利息支出也给人民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黄秀清认为,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独立核算,为理顺邮政金融业务的内部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
百姓身边的绿色银行
小插曲:信息化发展战略之争
在经过了对IBM、优利、西门子、日本NTTDATA等公司的反复考察、比较之后,邮政储蓄信息化采取了“与巨人同行”的策略。
2004年10月,王云鹏应邀出席了一个国际项目管理方面的研讨会。在这个会上,王云鹏作了“绿卡工程”项目管理的演讲,披露了“绿卡工程”项目实施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业务处理规程、统一组织开发应用程序,统一组织推广和归口管理”的五统一原则。
但实际上,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实施策略上,当时的讨论很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还是各地分头建设。“现在来看,坚持五统一原则,是项目实施的正确途径。”王云鹏说,绿卡工程启动时,国内还没有建设实时处理计算机网络的先例,建设主管部门也没有经验。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没有高度的集中统一,而是一哄而起,很难保证全网的畅通,后果不堪设想。
在项目初期,还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某省邮电局在项目实施时,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技术部门希望将项目做成“交钥匙”工程,不希望项目实施中由业务部门的过多介入。而业务部门希望在项目初期就介入,并跟踪项目的实施。由于始终存在分歧,在系统完工后,业务部门迟迟不接手,理由是对系统不了解。
由于体制、理念、利益或者职责、分工的不同,部门与部门之间,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时有冲突产生。
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的实施,绿卡工程办公室强调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遵守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沟通管理中,绿卡工程建立了定期汇报制度和广泛的会议制度。每月5日前,项目城市都要将上月工程进展的主要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解决的思路及本月工作计划等书面报邮电部“绿卡工程”办公室。项目主管部门与系统集成商之间也不定期地举行沟通、交流。
事实上,良好的沟通、协调是绿卡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其实不仅仅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关系要密切协调,项目主管部门与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之间也需要密切的配合。
2001年9月,国家邮政局组织启动了全国邮政银联卡改造工程,并成为进入中国银联第一个测试的金融计算机网络。2002年底,邮政储蓄实现了跨行交易,推动了邮政储蓄的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信息化的手段为邮政储蓄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人的观念,体制以及部门利益等问题,邮政储蓄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许才是邮政储蓄银行迟迟无法登台亮相的原因吧!
课题中的邮政储蓄改革方向
黄秀清是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是通信经济理论与实践,而早在1991年,当时还在学校读研究生的时候,黄秀清就开始在导师王文武的指导下,作邮政金融方面的课题研究了。王文武和黄秀清联合编著的《各国邮政金融研究》、《亚欧邮政金融发展研究》,也是记者能够查询到的为数不多的邮政金融方面的专业书籍。
“近两年来,我对邮政金融虽然比较关注,但相关深入跟踪研究做得不多。也许采访我并不合适。”当记者好不容易和黄秀清联系上时,差一点碰上了闭门羹。
据黄秀清回忆,她曾经参与了七八项邮政金融方面的科研课题研究,大多是受国家邮政储汇局委托实施的。
虽然搬了几次家,但黄秀清依然精心地把自己和同事们一起完成的科研成果保留了下来。
邮政金融体制改革的号角
虽然邮政储蓄在百姓生活中已经拥有了一席之地,但多年来,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而是附属于邮政系统。我国邮政金融改革的艰难探索,在北京邮电大学可以找到清晰的印记。
黄秀清给记者提供了1996年的几个研究成果:《邮政储汇部门作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可行性研究》、《关于我国开办邮政划拨业务的研究》、《邮政金融业务在国家金融市场和邮政业务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以及1997年完成的《继续深化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努力把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建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法人金融实体》,1999年8月完成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济核算体制及财务管理办法研究》等。
从一本本厚厚的研究报告中,记者在寻找邮政储蓄的变革方向。
由于邮政金融与邮政其他业务天然的联系,使得这两大类业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而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和邮政投递人员,就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金融业务宣传员”。
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只是时间问题。从去年年初开始,媒体上就不断地传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成立的消息。
其实,1997年前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就有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指示精神。而北京邮电大学旋即组织了一个课题小组,开始了邮政储蓄银行经济核算体制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从混合管理到独立核算
尽管邮政储蓄在现有的体制格局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金融监管部门还是对其不太规范的管理方式提出了预警。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起草的《邮政储蓄汇兑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几个焦点问题。
首先就是邮政储汇业务与邮政其他业务混合管理,统一核算的问题。由于没有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财务上也没有实行独立核算,因此不可能通过内部控制来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其次是《商业银行法》没有明确邮政储蓄的债务主体是谁,邮政储汇局也不是独立的金融法人,给人民银行的监管增加了难度。
第三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一直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由于邮政储汇局没有实行独立的核算,其成本和费用约束较弱。费用率的增长,成为利率调整时双方争论的焦点。随着邮政储蓄余额的增长,邮政储蓄转存款利息支出也给人民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黄秀清认为,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独立核算,为理顺邮政金融业务的内部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
百姓身边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