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二00六——二0二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明确划定这一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对于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依据在提高生产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土地模式、工业模式和信息模式。土地模式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要素是劳动和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工业模式中,生产力的源泉在于新能源的生产能力和新能源的分散化配置能力;信息模式中,生产力的源泉则在于创造知识、数据处理和符号传递的技术。

    土地模式和工业模式的绩效评价标准在于经济增长如何,其导向是使产出最大化;信息模式的绩效评价标准则是技术发展如何,其导向是知识的集聚和信息处理水平的提高。并不是说产出最大化或经济增长在信息模式发展阶段已不重要,而是说,以产出最大化为根本指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是政府和社会工作的重心,因为这个问题已经下降成为一个副产品问题。

    我国当前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笼统来说,西部地区仍处于土地模式向工业模式的迁移过程之中,中部地区正处于工业模式的阶段,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从工业模式向信息模式转型的条件。如果非要做一个总体判断的话,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模式的初期阶段。信息模式的潜在优势将对我国加速推进工业模式发展阶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就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这也是一种后发优势,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而不是丧失这一融入全球化所必需的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机遇。

    《发展战略》提出的在2006—2020年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共九条,笔者认为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推进经济信息化,二是推进社会信息化,三是加强信息文化建设。这三者的关系是:经济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信息文化建设是桥梁,社会信息化则是目标。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最终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当前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新动力。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展战略》也提出了要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服务业信息化等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但仅靠国民经济信息化并不能保证社会信息化的实现,信息文化的建设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国家可能有很强的信息工业,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比例,如果仍然存在着只有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能获得信息,各种组织机构信息不透明,教育体制仍把重点放在使学生通过课桌上的课本而非通过学校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来学习等现象,我们就可以说该国的信息文化建设很落后。相反,如果该国公众能够共享高质量的信息,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来获取个人或公司所需的信息等等,我们就可以说该国有一个得到良好发展的信息文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方便公民自主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信息文化建设还要求有一个信息读写大众的存在,他们的数量要高,同时他们要有学习的能力,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只有存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一个国家才能够在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上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人民保持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达到的生活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计划和直接推动的方式来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而信息文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无法通过计划的办法来实现,只能通过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的逐步变迁来实现,信息文化也是一种“自发秩序”的产物。当然,政府在体制建设方面如法制建设上的努力可以使国家更容易地适应迅速变化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从而有利于信息文化的建设。由此看来,信息文化的建设远非几年十几年所能完成,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现在开始,通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到二0二0年,“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战略目标是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