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钢铁产量约3.6亿吨,再次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大国。但同时,我国又以2500万吨的进口量成为世界上钢材进口量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钢铁产业初级产品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专家认为,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迫切需要推进冶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冶金钢铁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骄傲。2005年约3.6亿吨的钢铁年产量,使中国再一次雄踞世界上钢铁产量霸主的位置。不过,从中国钢铁产品结构上看,一方面是线材、螺纹钢、中小型材、普通中板等严重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则是钢板类、石油管、不锈钢、工具钢等十多类品种钢材的大量进口,这个数字达到2500万吨,中国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上钢材进口量较大的国家之一。
资料显示,在2004年我国2.72亿吨的钢产量中,有2亿吨产量不符合新的产业政策。中国钢铁初级产品比例过大,许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尚处于研制开发阶段,在生产能力和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中国轿车钢材市场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当前轿车内板市场国产占有率超过80%,轿车面板市场上的占有率只有60%。
国家发改委在总结“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主要问题时指出,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钢铁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产能过大。专家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的挑战,也面临着产能增长过快和市场需求增速趋缓的挑战,但主要还是品种、质量和对用户服务水平的挑战。由于冶金钢铁工业流程性强、工艺类型多样、设备密集、产品种类繁多、组织架构复杂,要改变全行业技术薄弱、生产质量及组织不稳定的现状,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打造竞争优势。通过搭建完善而合理的信息系统,并给予决策支持,进行组织架构和流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冶金企业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成本控制更有效、生产更加合理、客户服务更加到位。钢铁企业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一批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已经从信息化中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0年国家经贸委以23亿元贴息贷款扶持企业信息化。宝钢、首钢、攀钢、昆钢等十几家企业因此受益。难能可贵的是,杭钢、石钢、承钢等企业则全凭自有资金实施信息化。截至2005年年底,宝钢股份、武汉钢铁、衡阳钢管、兴澄特钢、湘潭钢铁、通化钢铁、天津钢管、承德钢铁、涟源钢铁、新型铸管、马鞍山钢铁、石家庄钢铁、宝钢一公司、首都钢铁、济南钢铁、杭州钢铁、宝钢五公司、宝钢梅山公司、昆明钢铁、重庆钢铁、东北特钢、攀枝花钢铁等23家企业完成了信息化阶段目标。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务理事漆永新教授介绍,这些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34.2%,占77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40.4%。这23家企业的信息化百分之百地涉及企业核心业务,有57%的企业进入应用成熟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年效益在1000万到6000万元之间,信息化投资回收期平均为3.5年。其中宝钢股份8年间18个信息化项目投资7.2亿元,收益约15.8亿元,其中提高供应链收益6879万元,降低中间库存获利7899万元,减少非计划品获利12457万元,提高成材率获利26953万元,应对反倾销减损27360万元,提高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获利76634万元。
计世资讯(CCWResearch)分析认为: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投资的主体依然是大型企业,平均累计投资超过亿元的企业占14.3%,其信息化已经100%涉及企业核心业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5年,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在建的信息化项目包括包钢的ERP软件、鞍钢的产销系统、邢钢的综合管理系统等,这些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扩大了整个行业的投资规模。预计2006年,全国有50%以上大型企业将进行流程再造,加快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产销一体化管理。在有关部门对IT应用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的60家钢铁企业中,有20家已经基本上实施了完整意义上的ERP系统。到目前为止,今年正式宣布上线的钢铁企业只有攀枝花钢铁集团。信息化的在建企业有鞍钢、本钢、唐钢、沙钢、邯钢、太钢、韶钢、西林、酒钢、浦钢等企业。
在钢铁行业的各类企业中都有一批成功的案例。宝钢股份、武钢、攀钢、马钢、济钢、湘钢、涟钢等企业的项目建成了重点产品线的MES,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宝钢一公司在钢铁企业率先建成了企业生产指挥舱;宝钢股份、武钢、马钢等企业在建设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中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