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制造业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重要影响?未来制造业信息化有哪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走访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
张新红认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制造业企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八成以上;利润占七成以上。制造业又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之前,经济增长的很大带动作用主要靠制造业,经济的整体起飞很大程度上也要靠制造业的起飞。同时,强大的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进入信息化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发展工业必须优先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
谈到制造业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张新红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冲击,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不能够削弱,我国工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工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突出问题。比如人均劳产率很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创新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工业中低水平能力过剩现象大量存在等。从国外的经验看,发达国家尽管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社会,但是他们并没有退出制造业,而是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其向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居于支配地位,比重超过70%。
张新红认为,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对促进制造业发展乃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大幅度提高制造水平,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其次,制造业信息化能够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制造业信息化能够提高整个制造业的知识和科技含量,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张新红介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计算机进行生产控制和单机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是单个应用系统开始普及和推广阶段。例如MRP2、MES系统的大规模使用。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企业开始进入网络化管理和大型综合管理为主体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到目前,大型综合管理信息集成应用和网络化发展,智能化、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建设逐步开展起来。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一,政府的重视、推动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的外部环境有很大改善。例如2002年,科技部开展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工程,累计投入8亿元资金,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总计达到100多亿元;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电子商务专项工程等。其二,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经验不断丰富。过去认为信息化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的议论明显减少,企业领导更加关注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多大推动作用,如何让信息化发挥更大作用。其三,信息化支撑和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国内一批咨询企业、有竞争力的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成长起来,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其四,人才支撑力度明显增强。信息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也使得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得到加强,信息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其五,信息化的效用日益显现。很多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产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机械行业通过实施ERP、CAD、MES系统,新型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开展得有声有色,纺织行业的“E百工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谈到制造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张新红表示,一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一般认为差距在10~15年。二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母机产业”,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差距更大。三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率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明显重视,而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制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不去,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差距与大型企业相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两者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目前还比较欠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谈到“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张新红告诉记者,《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变革。提高机电装备信息化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制造企业全球化竞争的态势日益明显,如何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解决应对全球化竞争问题的呼声会越来越强烈。第二,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可能越来越迫切,很多企业信息化工作可能会被“逼”出来,因为如果不加快实施信息化,要么退出市场被淘汰,要么紧跟大企业的步伐。现代企业竞争更多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游企业实施了信息化,下游企业信息化步伐也必须及时跟上,否则就没有生存空间。第三,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将有力地带动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
张新红最后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行业角度看,将以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从企业角度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会明显加快,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深化。整个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