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海南,荔枝丰收在即。
海口市永兴镇儒东村村民王养任近日将他种植的20亩“大丁香”荔枝的信息在刚开通不久的“海口市秀英区电子农务网”发布后,已有好几位内地收购商与他联系,希望荔枝成熟的时候到儒东村收购荔枝。
“以前种植荔枝最担心的就是销售不了,如今有了电子农务,荔枝种植中遇到的难题都可以解决,荔枝的销售也不成问题。”王养任的喜悦与石山镇安仁村村民秦开国如出一辙:几天前,湖北的青皮冬瓜收购商又到村里收购了5万斤青皮冬瓜,他们也是通过秀英区电子农务网了解到相关信息的。
秦开国说:“真想不到,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将青皮冬瓜销售到上海、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
致富先修“信息路”
点开秀英区电子农务网站,你可以看到,网页不仅连接各镇电子农务服务站和广大区内农民,也链接了区外大量的相关网站,提供各种涉农服务。为了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秀英区还建立了一个联合清华大学、区有关部门、镇分管领导、村干部、农技员、农村专业户、农村科技能人及涉农经营者电脑网络和手机信息的资源库,利用现代通讯手段,采取电脑上网、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根据需要及时发送农业信息和市场信息。
永兴镇永德村委会儒吴村吴开茂一门心思研发海南本地荔枝珍稀品种,如今他的荔枝园已从最初的两亩多“荔枝珍稀品种母本园”扩大到1000多亩,发展到永兴、临高等地。该镇服务站及时推广吴开茂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跟踪服务,培养了不少荔枝种植能手。目前已有5000多亩荔枝种植户受益,受益农民近3万人。
西秀镇荣山村的蔡赞吉推行江蓠菜和虾同塘养殖模式,增收是原来单一品种养殖的3倍。该镇服务站也及时在农户中推广了这一新技术,直接使全镇600多个饲养户受益。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秀英区有关人员相互发送农业科技信息、市场行情和新农村建设信息达5万多条。
此外,秀英区各镇还结合实际,成立了电子农务协会,组织了荔枝、黄皮、香蕉、瓜菜、养殖、运销等专业协会,开展科技交流和技术推广活动。
培育电子农民
2006年4月19日晚,海南首个农民夜校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罗经村委会正式开课。可容纳6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门外站满了人,村里的广播将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直播,许多村民都在安静地听着。“农业信息化”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真正走进了这个刚开通电视广播还不到一个月的村庄。
“培育电子农民就是要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这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对接现代社会。”秀英区副区长朱东海说。
这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后神采飞扬地说,现在的农业产业链条很短,大量的利润都被农民之外的人分享了,通过电子农务发展电子农业,在农业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全球的大市场同步对接,以“一化”带动“四化”,即用信息化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同时建设信息化的农村、科技贡献度比较高的农村、学习型的农村、信息被快速发布和传播利用的农村。
据了解,针对农民收入少,家中没有电脑,秀英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为农民解决上网的不便,利用网吧资源,把课堂设在网吧,派出区政府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教农民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上网,如何查看信息并通过秀英区电子农务网发布信息。
培养信息化的农民,让拿锄头的农民也能用鼠标,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市场观念,让农民确确实实地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实惠和乐趣。
信息跟种子一样重要
走进美目村,周围的环境就如同村的名字一样眉清目秀,枝繁茂密的波萝蜜树和荔枝林环抱着整个村庄,曲径通幽,鸟语花香。
村民林桂兰几天前买了电脑装了宽带,“宁可三餐没有肉,不可家中没有电脑。”林桂兰确实感受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我把自家种的波萝蜜信息在网上发布后,已经有北京、广东、广西的销售商打来电话询问,下个月,波萝蜜就熟了,估计今年可以卖个好价钱。”
美目村有300多亩波萝蜜,年产几百万吨,以前都是等着商家上门收购,价格很贱,几分钱一吨,村民们自己挑着担子去卖,十几二十个波萝蜜卖不到5元钱。丰收的季节并没有丰收的喜悦,成筐成筐的波萝蜜拿去喂牛,到最后连牛都不想吃了。“为什么?因为信息不通。”林桂兰说。
林桂兰告诉记者,她想写一篇“论波萝蜜”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波萝蜜,吸引商家来投资建厂,加工生产波萝蜜汁、波萝蜜酒还有很多相关产业。“信息跟种子一样重要。”这是林桂兰的心里话。
有专家在考察了秀英区电子农务工作之后深有感触地说:“要致富,先修路,通过‘电子农务’,海口市秀英区为农民修建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这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