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及我市“十一五”总体规划和信息化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电子政务取得长足发展
1、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建立,即全市各大机关办公业务网互联互通,并与100多个市直部门和10个县(市)区实现宽带高速连接;市政务专网由横向和纵向主干网络组成,横向联通全市各政务机关和部门内部网,纵向连接国家、省级和各县(市)区政务专网,成为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泛的政务系统专用互联网络;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正式站点,成为市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门户;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正在形成体系,建立专业数据库34个,其中人口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法规公文数据库、信用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和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投入近2亿元,80%的市直部门、所有县(市)区政府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网站。建立公用信息平台,财政投资2000多万元,搭建了行政审批、资金结算等业务应用系统。
2、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便民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依托市政府门户网,67个市政府部门和10个县(市)区开展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提供网上表格下载等便民业务;实施“公共服务一卡通”和“市民社会化服务一卡通”工程,目前“公共服务一卡通”发卡近3万张,方便了企业办事;建立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等系统,实现了网上交办,拓宽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依托政务专网开展贯穿各级、各部门的多种业务应用,建立各种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100余个,各政务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建议和提案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办理;公文、信息、机要和明传电报在各级、各部门间实现网上安全传输;建立应急指挥系统3个;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逐步开展并取得成效。“十二金”工程稳步推进,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工商、税务、质监等19个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借鉴;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1/3,为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物价监测信息系统、章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在各自领域成为全国或省内的示范项目。
3、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组织领导得到加强,成立了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的指导、收集和编报,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济南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关于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章,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政务信息能力普遍提高,全市15000多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2万多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
(二)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面临的形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电子政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国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确立了定位;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民信息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我市相继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市政务中心的建设,为整合资源、构建统一基础平台,促进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全局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以及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安全管理不规范,法制建设薄弱,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能适用实际需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大力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以及关键业务和关联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整合与协同。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安全的关系,按照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建立技术、管理和制度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保持应用、安全、发展以及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结合政务中心建设,改变各部门独立建设网络平台的做法,按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从基础层面上破解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难题和瓶颈,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
——需求主导、重点推进。围绕政务强化需求,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按照机关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优先和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机关效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我市“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是:按照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资源共享度;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快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务专网互联互通、协调资源、协同业务的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重点推进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基本实现全市机关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网络化,初步建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2010年,全市机关人员的信息能力显著提高,政务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整合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市政务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导航、交换、共享、整合,为各类政务信息化应用提供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
1、网络基础平台
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有线网和无线网融合、专用网和公用网配合,建设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包括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两套物理隔离的宽带高速网络,承载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的综合业务,适应政务信息化应用复杂多样和发展变化,及其对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扩展性的要求。
政务专网,以市级政务机关统一的局域网为核心,连接市直部门、直属单位和县(市)区机关,为全市政务信息化资源整合、机关办公和业务协同提供统一网络平台。政务专网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平台,是承载电子政务的主干,是建设的重点。特殊政务要求的涉密网,依托政务专网通信平台,以“网中网”方式,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进行构建,其规划、建设和管理按涉密系统规定施行。
政务外网,按统一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统一出口、规范接入与管理,全市政务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互联互通,共享全市基础性公共服务资源和互联网资源。
2、两个支撑平台
⑴安全支撑平台
按照国家、省电子政务系统规划部署和我市业务需求,基于PKI/PMI、密码及数字签名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系统和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模式统一的认证、加密、授权、时戳、审计服务和基本安全防护,由此构建电子政务安全服务体系,提供贯穿从网络到应用的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
⑵应用支撑平台
在网络基础设施逻辑层及安全支撑逻辑层之上,建设基于多层架构的应用支撑平台,有效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与整合,实现跨部门的、统一的应用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功能,消除信息和应用孤岛,避免建造新的孤岛,为网上联合审批、协同办公提供技术支撑。
3、三个功能中心
⑴数据交换中心
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与集成,支持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和路由,既保证各部门业务系统间的有效协同,又保持相互独立性和低耦合性,从整体上提高系统运作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整合成本与风险。
⑵政务资源中心
集中管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为政务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共性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成本。构建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政务数据中心,实现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支撑,涉及行政管理、经济运行、社会服务等综合政务业务信息资源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与利用。
⑶安全管理中心
首先,建立基于PKI/PMI的认证/授权中心和用户管理中心,通过应用安全支撑平台,为各类电子政务应用提供逻辑上统一的身份识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
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政务数据的备份、容灾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继续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
继续开发战略性、基础性政务信息资源、重点业务信息资源,加快建立基础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和信息交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法规公文数据库、信用基础数据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信息数据库。
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和交换体系。
(三)整合建设三个关键系统
1、政府门户网站
在各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与服务功能,整合建设以“中国济南”门户网站为枢纽、以部门和县区政府网站为节点的政府网站群系统。
整合和规范各政府部门业务和信息系统,建立门户网站与部门业务和信息系统的互动机制,把门户网站建成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和实现交流互动的综合业务平台,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拓展门户网站的多渠道、多终端、多平台接入方式,开展网站在线业务和增值服务。
2、应急信息系统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整合、协同高效,平战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建成软硬件结合的多部门、多业务的整体联动系统,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统一调度指挥、高效协同应对。系统应具备风险评估、监控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由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
应急平台建设,要从实际需求和存量资源出发,梳理和优化应急工作流程,加强业务系统和技术系统的高度融合,注重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扩展性。
3、协同办公系统
⑴基础办公系统
总结多年来机关办公自动化的实践,运用和集成先进技术,开发应用易操作的办公系统,包括公文办理、信息管理、督查督办、会议管理、公开电话、活动安排、建议提案、档案管理等,提高中、高层领导参与度。集成应用交互式桌面视讯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等,为机关综合办公提供辅助和支持。开展视频点播、电视会议、电视转播等多媒体服务。
⑵公文交换系统
依托市政务专网平台和安全支撑平台,建设公文交换系统,市政务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以电子的方式通过政务专网进行电子公文与信息的交换,避免纸质公文环节,实现全市机关电子公文交换与传输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
通过开放的技术和接口规范实现与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其他公文交换系统的互联。
⑶政务专网门户
建设与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与办公业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政务专网WEB门户,通过对后台各种电子政务系统的统一接入服务和应用的集成,实现政务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
(四)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
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以政府核心业务、关键业务为主要线索,打破条块界限,着力推进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全面提升政府服务、管理和效率。
1、综合治税信息系统
依托市电子政务平台和税务信息化基础,建设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涉税信息库和综合治税平台,实现涉税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监控和零散税收征管,并通过与财政、国库、银行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挖掘和比对,有效地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控管。
2、政府呼叫中心系统
整合市长公开电话、公用事业、投诉监督、监理执法等的呼叫资源,设立全市统一的多媒体呼叫中心平台,通过统一的特服号接入,集中受理用户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做到一次呼叫智能联动相关部门进行快速的需求响应,方便民众投诉/求助、咨询/查询、反馈等,建立政民交流的便捷通道。
3、行政审批业务系统
依据行政许可法,梳理、精简、优化行政审批业务流程,深度建设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网上审批,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扩大应用范围,逐步延伸到县区、乡镇和社区,从整体上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推进行政审批的电子监管系统建设,保障网上审批的公正合理。
4、财政资金结算系统
完善财政资金结算信息系统,实现全市所有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的集中结算、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从机制和手段上推动政府资金结算制度和方式的创新,规范会计制度和政府资金管理,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5、网上审计系统
应对网络环境下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等业务方式的转变,依托市政务专网平台,建立与政府业务系统的互动机制,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模式的跨部门、跨行业的网络化电子审计,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经常性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合理。
6、政务决策服务系统
在全市政务信息化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以及重要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集成基础资源、政府管理、经济运行、关键业务等信息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系统。同时,对信息服务、多媒体应用、办公自动化等进行智能化系统集成,按需提供个性化信息,为领导办公决策服务。
7、“双卡工程”
继续实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一卡通”和“市民社会化服务一卡通”工程 ,以用户和服务为主线,整合为不同应用而向企业和市民发放的各种电子卡和数字证书,向法人、个体工商业者和公众提供便利服务。
协调推进国家、省在我市的垂直业务系统建设,通过国家、省、市政务专网进行网络整合、数据集成,实现与我市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四、“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领导、加强统筹规划
调整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补充有关机构参加,加强对全市电子政务工作的综合协调,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防止各自为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应用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地、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执行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善于把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落实为具体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各自的建设重点,正确处理各方面之间的关系,防止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制定规章、优化发展环境
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管理的法规体系和标准的实施机制,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并完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与交换等方面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要以政务专网和外网门户网站作为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纽带,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和责任,逐步规范并制定标准,建立起政务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和法制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健全灾难恢复与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安全。
(三)市场运作、拓宽资金渠道
市直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从市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安排;市直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成之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由财政局商有关部门在预算中予以安排。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筹资渠道,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营,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市场化,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业的快速和谐发展。
(四)培养人才、提高应用水平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社会各阶层的电子政务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济南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利用大学、科研院所、软件企业等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全市培养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技术和政务业务的高度融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加强对广大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切实提高全市机关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推进和普及电子政务的基层应用,提高电子政务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按照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建立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网络协调资源、协同业务、促进共享和提升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把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高低、推进力度的大小、应用成效的优劣,作为衡量各地、各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抓紧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突出服务社会、公众和法人,构建系统的、动态的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的绩效水平;从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和网站建设等方面评价各单位电子政务应用工作。强化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工程监理和审计,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