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优势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纺织大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高达两万亿元。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目前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纺织品多为低档次的初级加工品,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重很低。与此同时,纺织业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呼吁:当前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纺织工业进行改造、集成和提升,才能巩固这一优势产业。
去年,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9794亿元,同比增长26.29%;利润690亿元,同比增长35.8%。备受关注的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9%,增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达成,虽然贸易摩擦还会不断出现,但依靠产业进步,特别是深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总体出口形势趋于稳定,依然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纺织业信息化建设,在经历了加入WTO后的需求快速增长之后,尽管受到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依旧呈现稳步发展的走势。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4年的高速增长后趋于稳定增长,去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646亿元,自筹资金占到70%以上的高比例,某种程度上会左右企业信息化投入。各方面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需求仍然保持增长,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因此,尽管某些行业、局部地区出现波动,但行业总体对信息化需求一直是平稳的、向上的。从2000年起,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长率,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需求集中度明显。需求内容涉及CAD、CAPP、CAM、PDM、ERP、MES、自动控制、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等技术领域,基本保持平衡,管理信息化仍占大多数,MES和自动控制有增加趋势。
除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之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制造管理自动化也是纺织业信息化的重要领域。
以前,这两类系统的主要目标局限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近年来,基于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则必须注重节能、降耗、安全、环保,达到稳定和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保证产品安全、保障职工健康、实现清洁生产的目的。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发展趋势看好。
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一直是纺织信息化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新一轮设备改造,从而为一度低迷的监测系统应用带来转机。江苏、天津、河南、陕西等地的棉纺织企业有的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进口纺纱织布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有的在实施ERP系统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到车间层,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如天津纺织集团以整体搬迁为契机,作出了监测系统的总体规划,今年已经在一个厂率先投入运行。
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可以自动采集作业和设备数据,对物料移动跟踪,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并为ERP及时地提供数据,保证了基础数据采集面,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绩效管理水平,并将其逐步纳入信息化的日程。北京雪莲羊绒集团和铜牛针织集团在实施ERP之后,都将下一个目标定为MES,也是值得关注的趋势。
印染行业是整个纺织产业链中主要的环节,对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十分重要。而清洁生产和环保加工技术是印染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其生产全流程的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全面监控染色加工流程,减少助剂和染化料浪费,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引起政府、应用企业和开发商的重视,列入了相关的规划。
纺织信息化“十五”期间的推进思路主要是进行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十一五”的新思路则要更密切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在自主创新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纺织工业的改造、集成和提升,打造一种新型的工业能力,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体系。
纺织工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
纺织行业信息化将在新的一年中由局部推进逐步转向整体推进,由单项应用转向综合集成,逐步形成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撑体系,为实现2020年我国成为纺织强国的大目标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