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商局利用科技打造“阳光工商”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4-05-30
  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不断深化改革,围绕从源头防治腐败这个中心,以科技手段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使执法全过程置于监督之下,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发生,为优化首都发展环境做出积极努力。

  执法科技化,也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现在,只要到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大厅跑一趟,简单的业务10到20分钟内就可办成。海淀工商分局往年平均办案2000件左右,借助新的网络系统,去年该局立案5963件,群众对执法人员投诉却下降了70%,涉及案件查处方面的举报为零。

  服务科技化———

  老百姓不再“跑断腿”

  登记注册大厅是工商局的“门面”,干部作风怎么样,是否“廉政”、“勤政”,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目前,北京市的工商登记注册大厅里,不仅设置有服务厅、谈话室、休息区和公示区等人性化设施,还安装了影音记录设备,纪检监察部门可随时监控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效率。近年来,群众对各工商登记注册大厅工作人员满意率平均在95%以上。

  减少权力“寻租”机会,必须改革行政审批项目。目前,北京市工商局行政前置审批事项已由过去444项减少到74项,通过取消、合并、调整等方式,减少了215项后置审批事项,同时将办照时限由原先30天缩短为5天。对于必须审批的项目,也实行“互联审批”,“一家承办,转告相关,互联审批,限时完成,责任追究”,使审批权力分散化,减少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门好进”、“脸好看”后,还得让“事好办”。以前,群众注册公司要填一大堆表格,填错一处得重来,差个材料得重跑。为解决这个难题,北京市工商局研发了“登记注册网上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将注册登记应提交的内容汇集在一张表中,申请人只需填写一张《企业注册基本信息表》,录入系统后,十几分钟便自动生成整套登记文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办案网络化———

  “人情案”没了藏身地

  该查的不查,多罚的少罚,少罚的不罚……面对这些执法中的违规行为,北京市工商局于2001年研发出“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执法资格管理、案源管理、立案审批、办案、取证到审案、结案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执法质量。

  “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启用后,工商执法人员要办案,先得报主管部门负责人同意,再通过网络向局法制部门申请立案编号。核审后,符合立案要求的才能立案、取得立案编号。有了编号才能打印出执法文书,没有文书,也就没有办案资格。立案后,执法者只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调查、终结、执行,或依法撤销,执法的每一步都在网上清晰反映,处于严格监督之下。

  以前,罚没品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罚没物品进来多少、怎么出去的,往往是笔“糊涂账”。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建立了“公物仓管理系统”,市局、区(县)分局两级建仓,实行实物仓、计算机虚拟仓“两仓共管”,所有罚没物入仓、出仓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两仓对应,相互制约,物资流失、干部贪污腐败案急剧下降。

  监管信息化———

  全社会监督保廉洁

  年检,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企业的有效手段,也曾是极少数工商干部向企业“吃拿卡要”的“良机”。北京市工商局网上年检系统有效遏制了这些行为。现在,企业办事员只要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填上一份表格,原先要跑两三次才能办成的事情,现在一次就能完成,实现了“一门、一表、一网、一次”,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也减少了工作人员和企业的接触次数,减少了干部寻租机会。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参检外商投资企业对年检满意率达到92.9%以上。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北京市工商监察部门展开了案件回访工作,并逐步与办案系统衔接配合,把严了监督执法的最后一道关。主动上门倾听被处罚对象对工商执法人员的意见,这在全国工商系统中是很少见的。运用“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的四年,北京市工商局在回访中未发现任何公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还有不少企业主动对行政处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对行政处罚工作提出表扬。

  如今的北京工商,正在对已有的计算机监督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使现代科技手段在工商执法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为优化首都经济环境而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