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重大疫情、遇到紧急情况、市场发生变化、农业部门出台最新信息……到2010年,这些问题都能通过覆盖我市城乡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得到迅速、准确的处理。日前,我市发布了《成都市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根据《意见》,有关部门即将在全市启动“137”工程(建立一个主体网络、搭建三个服务平台、开发应用七个服务系统),通过
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发布、咨询、查询、采集、分析,数据报送、预测评价、决策支持、网上交易的一体化,使各级农业部门、农业服务机构、企业以及广大农民得到互通。
1个主体网络
串起城乡信息
《意见》规定,在完善我市现有的市级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的同时,区(市)县农业发展局也将建立各自的信息分中心,配备纳入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3—5人,专门负责网络管理、信息采编、数据分析等。镇(乡)则在对应的经发办设立信息服务站,由该办承担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兼任信息员;每个村也将在村委会设立一个经济信息服务点,由驻村大学生或一名村委兼任信息员。据悉,各级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或站点都必须配置计算机,片区站以上的还必须配置激光打印机等。各中心和站点都将对各类农村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
3个平台
实现各级互动
根据《意见》,我市将搭建起3个服务平台:
互联网络平台。依托“中国西部农业在线”,我市将整合各级农业网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广校、农民网络学校的资源,研发各类农业技术、服务、咨询和管理等应用软件和建设数据库,逐步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动植物疫情预测预报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各类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数据库及评价体系,做到全市农技、动防、植保、农机等服务体系的信息互动、疫情上报及指挥。
农民热线平台。根据《意见》,我市将利用网络构建市、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农民有任何问题,都可通过热线电话和短信等方式获得录音解答、人工解答和预约专家现场咨询等服务。
政府决策平台。《意见》显示,我市也将建立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系统、农业电子政务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重大灾情预警监测和农村应急情况指挥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农业部门将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情况,为政府和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个系统
覆盖农民生产生活
《意见》要求开发应用的7个服务系统分别为:
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分析系统。到2007年,我市将基本建立起覆盖农、林、牧、渔等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评价指标分析系统。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情况
农业电子政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便捷、快速地解决问题。到2007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之间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将实现办公及业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
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系统。针对全市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各大型批发市场的价格,经过搜集、整理,并在监测分析系统中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分析结果。此系统将在2007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总结和汇集众多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的长期实践经验,针对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编制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的智能系统。此系统将在2009年完成。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到2009年,我市将完成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包括森林资源、水体、农业设施等各种图层数据的专用电子地图,今后,只要在成都的电子地图上点击相应的位置,当地农业情况、种植和产量预测、农业市场布局、农村休闲旅游等都将一目了然。
重大灾情预警监测和农村应急情况指挥系统。到2010年,全市任何一个地方突发灾情,系统都能在GIS地图上反映出具体的位置和范围,相关部门便可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了。
农业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互联网平台,我市将于2010年完成电子商务系统的搭建,充分利用各种农业信息,结合电子支付、信息技术等手段,在网络上达到商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