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扬州建设过程中积极借助“外脑”。图为扬州市人民政府向七位专家颁发“扬州信息化战略顾问”的证书。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表示:“扬州数字城市建设有比较合理的框架,首先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精确管理层次;其次是深化为民服务,深入到基层;第三就是深入到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的今天,“数字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华东,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蓬勃发展,城市信息化也
快马加鞭地发展着。除了上海、南京、杭州外,一批二三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渐入佳境。特别是“数字扬州”崛起苏中,成为华东二三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5月11日,“2006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创新公共服务高峰论坛”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召开,领导、专家学者们纷纷“把脉”扬州模式,指点数字城市建设。
“数字扬州”打破经济梯度格局
作为长三角重镇,扬州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而冠以“文化扬州、生态扬州、精致扬州”这样的城市定位。但城市经济发展上,论区位优势,不及苏州、昆山,论经济活跃度,不如温州、宁波。不过,扬州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重点打造“数字扬州”,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的许多城市都在利用上海对外辐射的资源来发展自身的经济,特别是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等地的经济发展轨迹和态势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上海向外所产生的经济梯度中,扬州位列第二梯队,经济实力较苏州、无锡、常州等稍逊一筹。但在数字技术面前,扬州打破了这种经济梯度格局,率先成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
2003年,扬州全面启动数字城市建设,在GI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社区信息化等多个领域展开。扬州市选择政务信息化作为切入点,将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便民服务与数字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好由信息基础平台、信息处理公共平台和信息应用公共平台组成的区域信息化框架体系。“公共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数字扬州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扬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荣平细致地梳理了数字扬州的发展脉络。在公共服务模式探索上,结合政府管理、服务和决策的需求,扬州相继诞生了一批国家级应用试点项目。
扬州城市信息化试点项目带动行业或领域内的资源共享,促进应用的深入和拓展,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效。在建设过程中,从机制政策到技术应用,再到环境支撑等各方面都落实到位。扬州市信息办有关领导表示,由公共财政主导投入的数字城市是社会公共资源,不应被部门、行业所垄断,必须服从政府主导。扬州市信息办在建立数字扬州过程中有权力进行全盘规划。信息化建设领导管理体系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初步实现了扬州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信息和交换共享化、生活和管理网络化。
快速发展中的困顿
建设部科技司3月26日公布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城区)名单,17个城市(城区)入围,其中包括无锡、常州、台州、嘉兴、诸暨这几个华东城市。华东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二三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也面临着向更高阶段过渡的一些瓶颈。
这些华东二三级城市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在城市的功能与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的情况下,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疑难杂症。大部分城市都结合自身的城市特色来操作实施,帮助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苏州有关领导曾表示,“数字苏州”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手段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业务处理智能化、政府办公电子化,为把苏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集创新中心、数字经济中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中心和旅游中心于一体的国际性城市,提供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和决策支持。
这些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基本围绕基础设施、开发与应用、产业三个环节展开。但是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和通信、地理空间数据等方面多管齐下的同时,或多或少地陷入信息孤岛的窘境。比如,作为重中之重的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由多部门在独立进行,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共享困难。而从行业来看,金融、工商、统计、海关、公安、财政、社保等行业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但各系统间相互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
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王延章谈到公共服务特别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二是缺乏业务应用理论指导,三是缺乏各类业务协同和整合。”这也正是当下华东这些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在项目开发和应用上遇到的最突出的一些问题。
另外,数字城市与信息产业怎样发挥良性互动的作用,也摆在这些城市面前。二三级城市在产业差异化战略上需要动足脑筋。目前整体看来,这些城市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效应,还不是很明显。
走出建设初期的盲区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还比较滞后,普及应用推进不快,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信息产业水平还不高,这些都是二三级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到当下这个阶段时必须直面的问题。
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燕文也强调,扬州信息化走到今天还有诸多地方亟待完善,“如何通过数字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的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壮大信息产业,创新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专家们就此提出一些新思路,要求摒弃数字城市建设初级阶段重设施轻机制、重技术轻业务、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更强调应用、流程和服务。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在演讲中提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我们开展城市信息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建立和完善符合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体制,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地推进,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所长李成名认为,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标准,来约束数字城市构建统一的、惟一的、现实性比较强的框架。”
在具体应用上,建立起一套共建共享的体系,把各个行业整合起来,形成城市级的信息共享,是“十一五”数字城市建设的焦点话题。相信跨部门、跨行业应用将引发新一轮信息化建设高潮,要做好跨部门的协调工作,业务流程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我们要把过去统一的网络平台,从一个数据传输的环境变成一个协同应用的环境,由面向机构的政务变成为面向流程的政务。由于整个政务流程是统一建立在一个环境上的,这种建设方法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同时提供了很好的软件环境。”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陈拂晓提出了把政府刚性管理架构柔性化的概念。
各级政府借助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流程再造和职能转变。就此,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认为:“现在要转移电子政务的重点,由公共管理为重心转向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将监管放在服务中。”服务代替管理成为电子政务接下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数字城市和信息产业互动方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王建平表示:“扬州这样一个中小城市,如果要发展现代的信息服务业,数据服务产业可以率先进行,可以考虑如何打造数据的存储、备份中心、数据的加工服务中心、数据开发、服务外包中心等等。”
在城市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城市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库资源,未来如果把这些公共的服务资源通过市场化的商业化运作,通过政府外包服务的形式,可以实现产业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陈宝国博士则建议像扬州这样的城市要突破思维,积极地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走错位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