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农村“数字鸿沟”势在必行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编者按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三农”问题的一个瓶颈。近年来,在科技部星火计划的推动下,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组织起一大批科技专家奋力攻关,向农村信息化进军。专家们进乡村、入农户,建网络、手把手教农民,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脚步声,令人振奋!本版从去年7月初起,先后推出了北京市郊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村、海南农技110、河北廊坊“户联网”、浙江衢州“农业110”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农民群众的称赞。为进一步解决“数字鸿沟”和“最后一公里”问题鼓与呼,今天特刊登来自农村信息化建设一线专家的真知灼见,以唤起更多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在国家“金农工程”、星火计划等相关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而农村信息化建设略显滞后———

  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国家“金农工程”、星火计划等相关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而农村信息化建设略显滞后,“数字鸿沟”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十分突出。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氛围中,我国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健康地开展起来,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并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村村通”、“户户通”等。二是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基本形成,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网合一”模式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咨询系统(农务通)、应用于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多媒体数字终端等。四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与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五是初步培养了从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信息服务、远程教育、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的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专家决策系统以及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等。国家科技部实施的“电脑农业”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2003年12月在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上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农村是个综合的大社会,集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业于一体。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受到地域、经济、观念等的制约,发展相对落后,十多年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不协调: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应用;农村基层电子政务、农务及商务服务鲜为人知;农村社会数据资源建设进程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且受地区经济、区域影响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不系统、服务不及时,且应用层次浅;“数字鸿沟”、“最后一公里”问题越来越突出等,这些问题都在严重束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行业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具有行业特征,属于经济领域的范畴,主要包括:(1)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2)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3)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4)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5)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涵,目前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具有区域特征,同属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范畴,主要包括:(1)农村行业信息化;(2)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3)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4)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是农业转型期的迫切需求。科学技术应用的严重滞后、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均表明,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制订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实践途径

  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着力探索发展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新模式,以成立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载体,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开展相应的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软硬件成果,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其技术和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

  以农业智能系统开发平台(PAID)为核心的系列化开发工具,可方便快捷地开发出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的实用型农业专家系统,该平台在全国29个省市推广应用,共计开发出了各类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具有指导生产者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功能,用户称之为身边“不走的专家”,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技术指导,在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便捷式农务通系列产品———掌上电脑(HPC)和掌中宝(PDA),可在农业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咨询、诊断和专家决策等服务;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GIS)以作物管理为核心,可形象直观地为基层政府和生产者提供决策服务;利用遥感(RS)技术,检测农田利用、水资源分布、作物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为各级政府和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农艺节水灌溉系统大大降低了灌溉水量和作业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温室智能监控系统集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于一体,监测和控制温室环境,使其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农村信息化村级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组织机构、网上办公、村务公开和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该系统把村级干部从农村繁杂的办公事务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乡镇电子政务系统由内网、外网和专网组成,有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对规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改善干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利用定制工具自行定义业务流程,迅速搭建无纸化办公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业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AEM)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实现全范围、可移动、一体化的集中生产管理与实时过程控制,充分挖掘企业资源,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将计算机网、电信网、广电网等多种通讯渠道融为一体的“多网合一”现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了不同通信渠道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农村信息服务传播途径单一,效率低下,用户面窄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效解决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

  农村远程教育是以卫星传输网络为主干网,以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等地面网络为延伸网的多媒体教育系统,在系统的后端建立多媒体播出平台(MBP);在前端采用多媒体数字终端(MDT);同时普及多媒体接收终端(MRT)实现进村入户。通过该系统,农民可获得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区域化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网络,促进系统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兼容共享,形成覆盖全国农村的开放式远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贴近农村、方便农民”的远程信息服务,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

  “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应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总体设计,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化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广大农民步入信息社会创造条件。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由行业向产业的转变,加大企业化运作力度。通过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逐步趋向于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数据共享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农业专家决策系统成果的快速转化;农业与农村信息标准化制订和统一应用;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的快速兴起;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在农业与农村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等等。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步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用信息引导生产和加强农业与农村宏观调控的轨道上来,从农业与农村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的渗透和应用。作为政府信息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为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而做出努力,从而加快信息技术向农业与农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总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以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以实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背景

  农业兴,则百业兴旺;农民富,则国泰民安。今年全国“两会”,“三农”问题仍然是焦点,《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充分反映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专家指出“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步伐,用信息引导生产和管理,加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的渗透和应用是当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者简介:杨宝祝,研究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199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著作4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98年列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1999年荣获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称号,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先进个人一等奖。2004年荣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北京作物学会理事,首都信息化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成果协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界》杂志特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