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北京水务建设目标
来源:科学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基本解决水资源短缺

    解决北京缺水,有水量的问题,也有水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要建立水资源的三个保障体系。

    一是全部完成水源区清洁小流域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形成有效水资源保护体系。

    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应急水源和再生水联调,形成境内水源保障体系。特别是再生水,要作为北京重要的水源补充来利用。

    三是加快战略调水工程。在保留河北、山西年度调水机制的前提下,2007年底建成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实现冀水进京。2008年争取引黄河水到京。2010年实现长江水进京。

    “十一五”期间,建立这三个保障体系,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可基本得到解决。

    ◆ 保证城乡安全供水 确保城乡人民供水安全是水务工作的第一任务

    用两年时间,到2007年,解决山区6.5万农民水源困难。用5年时间,每年解决30万人,到2010年全部解决145万农民饮用低标准自来水问题。

    市区通过自来水置换,解决自备井水质超标问题。2010年前建设第十水厂、郭公庄水厂、供水管线及附属工程,全面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 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

    建立体现水权理论,体现北京实际的用水管理制度。全面实现用水计量管理、定额管理、累进加价收费管理。

    形成水价机制,不仅要提高水价,还要调整水价结构。实现梯次定价,不同层次的用水体现不同的价位。

    解决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和污水资源再生利用问题。工业扩大再生水利用,农业建设再生水灌区。(下转A3版)

    “十五”亮点回眸

    ■2004年5月19日,北京市水务局挂牌成立。“十五”期间,14个区县全部组建水务局,以流域为单位建成93个基层水务站。

    ■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跨流域调水,保障首都供水安全。2005年密云水库蓄水3年首次突破10亿立方米。

    ■提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密云水库保持水质优良。推行科技治污,修复官厅水库水质。

    ■2005年一年,解决了30万农民饮用“高氟、高氨氮、高盐、高砷”水的问题。

    ■坚持治河先治污,“十五”期间市区污水处理率由42%提高到70%。治理河道100多公里。

    ■推进水价改革,全市综合水价由每立方米1.6元提高到5.04元,对特殊行业实施大幅度提价。制定用水定额,对社会单位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变“防汛”为“防讯”,提出安全迎汛工作思路,科学利用雨洪资源。

    ■“十五”期间,全市总用水量下降6亿立方米,实现用水结构调整。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由2001年的20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

    全社会特别是家庭普及节水器具。

    健全节水法规体系,依法管理节水。

    ◆ 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

    到2010年,北京市区1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污水处理率达到95%。同样重要的是配套管网建设,加快雨污合流管线改造,这是城市河湖水质还清的关键。

    “十一五”还有一个目标是解决河道断流问题,实现潮白河、永定河卢沟桥以上不断流。

    ◆ 实现重点突破 加大再生水利用

    2010年北京市年产再生水量可达7亿立方米以上。加快利用再生水,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实现循环水务的突破口。

    制定再生水利用政策保障措施,加大利用再生水设施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单位使用再生水。

    加快建设中水厂和配套管网,加大工业中水利用,特别要配套建设电厂中水利用设施。中水用于河湖环境和城镇绿化、环卫、洗车等市政杂用。

    农业建设20万亩再生水灌区。

    2010年再生水利用量增加到6亿方。

    ◆ 健全完善首都安全迎汛体系

    建立雨情、汛情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应急抢救系统;群众安全转移系统;雨洪利用调度系统。

    ◆ 实现水务信息化

    建成全市水资源调度、供水安全监测、城市河流水质实时监测、基层水务管理四个信息化系统。

    “十一五”期间,实现自来水水质、城市河湖水质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