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电力信息化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涨就涨了,但是你保证我24小时能用啊!”

  你为电价不断上涨,却依然被拉闸限电而这样抱怨过吗?

  威风的“电老虎”,曾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蓝图:不断使用高新技术,生产率不断提高;不断新建电厂,发电越来越多;开通服务热线,转变企业形象。

  可事实到底如何呢?电力,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转变形象的同时,也遭遇着行业悖论。悖论背后是什么实情?

  悖论一:技术革新,电价上涨

  镜头回放:2002年,北京的电价是0.415元/度,2003年,北京电价0.44元/度。

  在日前召开2005年电力需求侧管理暨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上,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今年的电力供需状况整体仍然偏紧,预计今年最大电力缺口将达2500万千瓦。鉴于此,5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水平平均每度提高2.52分钱。而北京市居民生活电价去年11月就涨到了0.48元/度。

  几年来,电价已经上涨了多次。很多人看不懂了:近来包括竞价上网和厂网分离等在内的电力改革紧锣密鼓,各个电厂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手段足以增加电力供应、加强市场竞争,并最终摊薄电力成本,电价应该持续下降才对。

  可事实是,电价却一直在涨。

  按照市场的基本原理,引起价格降低的因素不外乎几个:降低成本、整体提高劳动生产率、个体增加供应量以加强竞争。

  可以说,电价问题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几年来,国家的整个电力体系都在朝着提高效益的方向努力。

  先说电力改革,几年来,电力改革在不断进行,其中方式有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改革的对象也从国家级电力公司逐渐进入到一些地方电力公司和电厂,改革推进方式也尝试了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可以说,厂网分离和竞价上网已经强有力推动了电力供应的市场化,但不可避免,问题依然存在。

  再来看发电厂,影响发电厂成本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原料成本,比如火力发电厂原料煤的供应。二是电厂的劳动生产率,比如单位原料的能耗,这直接反映在投入产出比上,而引进先进机组、提高信息化水平,则可以适当提高电厂的发电能力。三是安全生产,发电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设备生产电能。

  如何能管理和维护好其资产的核心部分—设备,保证其安全、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则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这也是设备资产管理(EAM)的目标。设备资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设备完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维护成本,规范作业流程,实现安全生产,从而使企业从设备资产上获得更佳业绩。

  从历史上看,三四年前,我国曾经经历过电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也曾经进行过调整,出现过资产闲置的情况。可以说,很多电厂在整体装机容量上已经为全面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就发电厂而言,原料成本不在自己掌握范围之内,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进行设备资产管理,则可以实现高效和安全生产,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能,进而降低成本,并以较低的价格供应给电网,使得自己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和优势地位,从源头上降低电价上涨的可能性。而后两个因素,正是信息化大有可为的地方。

  在厂网分离之后,电力改革告一段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电网公司作为输配电的渠道商,直接面对的是企业和个人等用户。事实上,我国为了进行电力合理调度,制定了西电东输计划。在建立区域性电网公司之后,在电网内部和外部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将能有效调动电力设备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电厂的产电。而这一点,除了需要各个电网公司的协调之外,信息化也能为之贡献了力量。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既然涨了,就给我一个理由,你涨了4分钱,得说清楚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这或许是电力企业直面质疑的最佳态度。

  悖论背后

  1. 某些能源的不可重复利用,造成电力成本只增不降;

  2. IT能够为电力挖潜增效,但及不上能源涨价的速度;

  3.如果供需紧张依然存在,价格杠杆调节是必然;

  4. 涨多少,不是电力企业一言堂,得拿出真凭实据,让老百姓信服。

  悖论二:信息化缓解电荒

  镜头回放:去年的电荒还历历在目,今年的电荒又来了。

  而今年更被认为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力最为紧缺的一年。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进入6月份以来,去年就发生电荒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已进入用电高峰的临战状态;与此同时,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区也出现了缺电现象。而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用电量正在不断地创造历史新高。

  电力企业一直花大力气建设,而且自认为建设得不错的信息化,能解决电荒问题吗?

  当然不能。国内缺电是硬性的物理缺电,全国发电企业24小时满负荷运转,也不够用。所以,信息化在里面再发挥,也丝毫不能缓解电力压力。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信息化面对电荒,连一点贡献都没有?

  当然也不是,信息化起码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缓解缺电所带来的危害,比如帮助输电企业进行电力合理调度,能够让电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把停电损失降到最小;二是为发电企业24小时满负荷工作保驾护航,比如厂级监控系统监控发电企业正常运转。

  从输电企业的电力调度上说,我国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薄弱是导致电力无法自由调动的原因。其实,目前电力需求的增长和调度的复杂性,势必加大调度网络承载负荷量,而当网络承载量变大、应用需求增多后,网络本身的稳定性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只有稳定的网络才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而保障客户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是我国电厂所缺乏的。我国出现大面积的电荒,除了电力调度系统无法流畅地让电流动起来之外,还有一点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整合,造成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按照项目审批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不但造成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而且信息资源根本无法共享。

  国家电力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某专家指出,电力信息化离不开电力信息资源的整合,但目前中国电力行业资源建设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力体系各单位的情报处室普遍弱化或消失,基本丧失了信息资源建设和辅助决策分析能力;二是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国际上重要的电力信息资源无从获得或断档;三是在认识上重硬轻软,重生产性信息流建设、轻综合性信息资源建设,导致系统近年来辅助决策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下降。

  在发电企业端,厂级监控系统是实现从DCS(自动控制系统)到管理信息系统的桥梁,它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安全系数,从而增强电厂的整体效益。据了解,厂级监控系统主要处理实时数据,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分析和经济负荷调度等。电厂运行发电时,厂级监控系统将用来整合全厂各机组、辅助车间的实时生产信息,为运行管理提供基于优化分析的实时生产指导,最终提高生产效率。而一旦厂级监控系统出了问题,没人能够为电厂发电的正常运转做任何保障。

  虽然说信息化最终不能解决电荒,但是如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工作更到位,更有预见性,那么电荒就不必让人那么恐慌了。

  悖论背后:

  1.缺电问题不是信息化能解决的。真正的电力紧张问题,还得靠多发电,少用电解决;

  2. 信息化可以将缺电损失降到最小,但目前电力调度、电厂监控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悖论三:热电厂,冷建设

  镜头回放:2003年,中国进入电力建设市场的资金已超过2000亿元,这已经接近2001年和2002年的投资总和。而根据预测,到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4.5亿千瓦左右,2010年,装机容量要接近6.5亿千瓦。而要达到这一水平,今后几年在电厂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至少不能低于去年。也正是由于电厂建设项目的大规模上马,今年5月份,发电设备的供应甚至出现了市场短缺的现象。

  其实这一情况不难理解。去年以来,电力短缺已经重新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能源瓶颈,对此电力界的主流看法是,造成近两年全国较大范围供电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是电力需求增长快于装机容量的增长。因此,在电力行业,应对电荒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多建电厂,以提高供给水平。

  但多建电厂并不意味着发电量的上升。建电厂只是提供了发电的能力,但是否能够多发电,还要看电厂的运转和管理情况。同时,新建电厂在缓解电荒的同时,由于电厂建设涉及到土地、安全、环保、技术、资源等众多方面,一哄而上的结果又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会在无序竞争中被白白浪费,加剧我国资源短缺局面;其次,电力建设过热会刺激钢铁、制造等行业的进一步升温,埋下经济过热的隐患;第三,集中开工带来的必然是集中投产,会在未来几年内形成新的电力过剩状况。

  比如在湖南,2003年的电荒引爆了湖南的电源建设高潮。在电荒的推动下,湖南电源建设浪潮汹涌:去年,株洲电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耒阳电厂1台30万千瓦机组、鲤鱼江电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等5台3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相继在年内投产发电,加上洪江水电站发电机组,湖南省2003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72.5万千瓦,创造了湖南年投产容量之最。

  但后来许多专家回首2003年的电荒,指出:正是由于这一年湖南省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的升温,并遇到了多年不见的特大干旱,在正常的年景,湖南省的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保证正常的电力需要。因此,不能因为去年的特殊情况,而盲目大搞电源建设,如果大干快上,一哄而上,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湖南省政府也因此及时地展开了对全省电厂“跑马圈地”情况的调查,对审批、上马新的电源点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同时,如果盲目地大规模上火电项目,由于煤炭资源缺乏加上交通运输矛盾突出等原因,无序的电源点建起来后仍然会成为“无米之炊”。

  依然是湖南的例子。据了解,湖南全省正在建设中的火电机组近400万千瓦,有意上马的火电机组达800多万千瓦。这些机组全部投产后,需新增耗煤约3000多万吨。而来自湖南省煤炭工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省年产煤4500万吨。在确保其他行业用煤前提下,就是将外销的1100多万吨煤炭全部控制,也无法保证湖南省新增的火电机组用煤,至多也仅能满足三四百万千瓦火电机组所需。并且根据湖南省煤炭贮存状况及其开采条件,目前要大规模提升煤炭产能已不大可能,最多可年产煤5000万吨。更何况规模日益扩大的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也同样需要扩大煤炭消耗。

  没有发电原材料,再多的发电机组也无用武之地。因此,要彻底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不是盲目多建电厂就能解决,还必须考虑到现有情况,改革我国的电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适当多建厂的同时,考虑在提高发电效率上做文章。

  信息化在其他企业生产与管理当中能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同样适用。比如ERP与OA系统,就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极好工具。而面对原材料的短缺与电力的多省输送,搞好供应链管理,保证跨省采购和省间调度,都将是促使电厂走向高效发展的方法。

  悖论背后:

  1.电厂建设目前确实很热,这是由于全国性缺电而致;

  2.热,只是热在土木建设以及发电机组的建设上,但是如何规划、管理好发电企业,如何提高发电企业劳动生产率,如何节约资源等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是太热,而是太冷。悖论四:威风的服务

  镜头回放:2001年上半年,衡阳市电力部门强制为用户安装IC卡电表、滥收电费且电表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为此,159户消费者先后投诉电力局。然而,电力部门竟对此置之不理。直到中央电视台调查后,衡阳市电力局才将多收的款项如数退还给用户。

  曾几何时,人们给电力部门起了许多绰号,“电老虎”、“电老大”……只要带上“电”的字眼,便有种见之生畏的感觉,老百姓在消费过程中受“电老虎”的气却又无可奈何,怨声载道。

  此一时彼一时。电力企业的持续改革以及竞争的加剧,使得电力企业开始转变形象,转而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为百姓服务。

  以天津为例。天津市电力公司承诺,用户申请安装“一户一表”,自办理手续之日起一个月内装表送电;用户查询或购电时间不超过10分钟;用户表计故障,自接报并办完手续后,12小时内恢复供电;电力事故抢修24小时服务,接报后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处理;保证农业季节性用电,村民生活照明电价在合理水平内;每周二在《天津日报》上公布计划检修停电时间和范围;办理用户购电或查询超时限,每超过1分钟扣除责任人当月5%综合奖等等。

  电力行业正在改变形象的风口浪尖上,什么才是他们可以依赖的船桨?信息化能否改变“电老虎”的形象,给公众带来真正的便利?

  首先深入人心的便是95598。客户遇到电力故障、查询电费、办理业务、投诉等,只要拔打95598都可以得到解决。95598是国家电力公司建设的统一标准、统一功能的供电服务电话系统。按照国家电力公司的统一部署,95598客户服务系统还将完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以电话、传真和互联网为主要接入手段的系统平台,增加电力信息发布等功能,最终完成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集成,全面受理客户用电申请业务。

  有这么一个故事。2004年8月13日15时15分,河南淮滨县电业局95598客户服务中心接到一个报修电话,该县芦集乡莲花村腰庄村的用电客户反映,该村前天下雨时突然停电。经芦集供电所检查,变压器被雷击烧毁。接到电话后,芦集供电所从局检修公司借一台变压器更换已烧毁的变压器,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8月14日22时21分,电力供应恢复。

  其次,交费方式多样化,真正方便用户。不少地方的电力公司拓宽用户交费渠道,方便用户交纳电费。例如在电费银行储蓄和代收电费的基础上,开通预付费、电话交费、网上交费、用户终端交费等方式,解决用户交费难的问题。为改变查询电费途径单一的问题,吉林还推出了短信查费系统,用户可利用移动电话,以短信的方式进行电费查询。

  远程抄表登上了舞台。GPRS无线远程抄表是针对电力公司数目众多的变电所和变电站分布较广、位置偏僻、传统的有线传输网络难以到达的难题而专门设计的。通过GPRS发送终端,把各数据点采集到的定时数据利用GPRS空中信道传输到设在数据汇总点的GPRS接收终端,实现了电力系统各个分散点的数据传输、统计功能,并且有效地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支出。

  应该说,利用信息化手段,多种便民措施的出现,使不少地方的电力企业具有了全新的亲和力。但是垄断的经营,使它们的服务意识还将随着惯性滑行一段时间。

  还是以天津的例子说明。2004年,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把原来的牡丹民用电专用卡,升级为带有“银联”标志的牡丹灵通卡,不少使用一户一表机械电表的居民突然被告知,他们原有的交电费专用卡已不能再用,要到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换新卡—更换电卡并不是仓促的决定,2003年9、10两月,所有工商银行储蓄所都能办理换卡。银行方面说,已委托电力部门通知,但不知为什么落下这么多户。

  在公用事业部门,为什么科技含量提高了,老百姓的麻烦却增加了?电力部门都有专人负责各小区的电表查验,换卡的事如果写在单据上,多说一句并不费事。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垄断经营让这些“电老虎”依然以管理者自居,既缺乏服务意识,更缺乏百姓观念。

  信息化只是手段,它能够改善电力部门的服务,然而服务意识、观念的改变,却是一件长期的工程,信息化不能一蹴而就。

  悖论背后

  1.电力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目前用电紧张的先天条件,决定其为老百姓服务的改进还需要一段时间;

  2.随着企业化和市场化运做的进行,“电老虎”的态度也会有所转变,因为不改变工作作风,电费有可能收不上来;

  3.“电老虎”的态度转变仍然要假以时日,尤其是转变的方法需要探索和创新。

  记者手记

  在求解过程中

  敢于在众多专家、用户面前评论电力的是是非非,是因为电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存在着,每个人对电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自然也可以站出来说两句。

  电力行业的这四大悖论其实并不是1和0的概念。很多时候,每个问题内部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谁是因、谁是果已经不能明确。

  电力在改革,所以历史遗留的问题以及中间冒出来的问题会持续存在,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是一个政策、一条指令就可以实现的。技术改造以及信息化,使得发电的硬成本减少,但煤等原材料的增加又将这些减少的成本消耗殆尽,最后的结果成了涨价;电力企业试图一改“电老虎”形象,努力为人民服务,但是底子太差又得摸着石头过河,有些能力有限做不好,或者是态度有问题没做好的事情存在也是必然;至于缺电到底该怎么解决,信息化在里面能发挥多大作用,永远是用了才知道;缺电所带来的大规模投资,到底应该怎么核算,会不会盲目建设,导致今天还在缺明天就会过剩的现象,甚至令整个行业伤筋动骨,更是难以预料。

  我们提出的这四大悖论,目前只有临时解,而且这个解是中间状态,供电者和用电者都不满意。但是这并不是用电者一味指责电力企业的理由。因为电力企正在改革和行进中,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人们常说的体制改革、人事变动问题,电力企业哪个都没躲过。而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蓝图,有什么样的远景,指导电力企业的也只有纲领性文件和领导、专家的只言片语。未来到底什么样,大到宏观,小到细节,谁又能画出来?

  正因为在求解过程中,所以我们有耐心也有牢骚。作为老百姓,我们为一个个方便叫好——用电方便了,交电费方便了,报修方便了;但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个不足——缴费网点多但队还是很长,打电话报修就可以但响应时间并没有严格保障。

  电力企业正在努力求解,我们的心态也在求解过程中,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