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进程对世界史研究的冲击
来源: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人类社会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信息化打破冷战政治的对立,冲破传统经济模式的羁绊,义无反顾地向全球各个角落推进,续写着令人惊异的充满变革、创造性辈出的当代世界史。与此同时,也向世界史研究提出了挑战。

  一、社会信息化影响当代世界史进程

  社会信息化影响着当代世界史进程,如今看来已毋庸质疑。事实上,社会信息化造成的变革已经渗透到世界各个层面。从世界政治层面看,互联网上俯拾皆是的国际组织信息、各国领导人和政府信息、各种法律条文、各类政情动态和背景资料,能够直接被普通民众所访问、浏览查询和任意下载复制传播扩散;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大众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同样能够通过互联网被国际组织、国家领导人及其各级政府、立法机构方便查询了解和用作决策参考。这些来自各方的信息互动,既作用于政府行为,也作用于民众行为。近10年来,各国均不乏互联网信息影响甚至左右政府决策和社会走向的历史案例。

  从世界军事层面看,信息化进程直接带动了全球范围的军事信息化变革。诸如“信息化战争”概念的提出与相关战略及战术理论的形成;信息化军队的诞生与相关建制及指挥理论的形成;信息化作战武器的研发与相关应用及技术保障理论的形成等。在我们已走过的当代世界史进程中,美国率先实践了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事先潜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的美军特种部队已经使用笔记本电脑渗进伊拉克通讯系统和电力设施,切断萨达姆与其他高级指挥官的联系;对伊军各级指挥官展开电子邮件发送、手机和私人住宅电话直接拨打等强大而密集的信息攻势。致使伊拉克整个指挥系统在战争伊始便陷入通信静默的信息劣势之中。同时,美军还动用各种太空卫星达180余颗,形成以空间信息传递为骨干的一体化信息支撑系统,不仅令战场状况实现对美军的单向透明,而且极大缩短了从信息传感器发现目标到作战平台实施打击所需的时间,使之由海湾战争的10小时,缩短到伊拉克战争的10分钟左右。

  从世界经济层面看,由于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源动力,也是其赖以存在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可以把纳斯达克指数看成是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深化在经济领域里的最好反映。具体案例信手可拈,譬如电子商务、银行互联、网上交易……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手机短信,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把整个社会融入信息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全人类科学文化层面看,首先网络化远程教育,给所有人都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学习方式。其次互联网本身提供了将科学文化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的途径,只要拥有一台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个人计算机,就可以足不出户远程接触到人类文明最优秀文化的代表著作,如历届荣获诺贝尔奖的那些作品。而互联网促进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便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分布式运算(也称网格运算)。通俗解释,该运算是利用全世界自愿参与的成千上万台个人电脑的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组合成模拟超级计算机,以承担庞大复杂的计算工作。

  二、世界史研究面临社会信息化冲击

  辞世不久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那部享誉世界的名著《全球通史》第7版开篇写道:“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世界同样要求我们有新的史学方法”。这段论述显示,身处上述时代变革的这位史学家已经敏锐感悟到世界史研究所要面临的问题。事实的确如此,社会信息化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在对世界史研究本身造成冲击。

  首先,就当代世界史研究而言,如前所述社会信息化作为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其业已成为研究对象———当代世界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史学工作者对此展开研究时,自身的知识储备、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手段必须与之适应,否则在解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成因、探讨趋势时,将因不甚了了而陷入困境。

  其次,就整个世界史研究而言,所面临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冲击同样可归纳为几方面,即对研究资料占有的冲击,对研究理论建构的冲击,对研究方法运用的冲击和对研究手段实施的冲击。

 社会信息化进程已经改变了信息存储、积累和传播模式,如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各地每24小时公布的科学信息数量就足以填满7套24卷本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如此海量文字信息,倘若压制成直径12公分的CD-ROM塑料盘片,也不过六七张。而1套包括大量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在内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制成数字化光盘,也仅3张而已。这样的改变自然给世界史研究资料的占有造成回避不了的冲击:占有方式和形式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转移,如使用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访问网上虚拟“三馆”和专业资源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搜寻下载免费档案文献资源;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会议采访当事人收集口述史资料;通过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网上交易来购置世界各地上网书店的图书等。所获研究资料由于是数字化版本,因而均可以在个人电脑上直接编辑和自由复制。占有量也在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趋于无限扩充,如美国奎斯蒂亚在线图书馆便收录了大量的各类外文学术资源,其中数字化图书6.5万余册、期刊250种、论文及文献逾百万篇。而超星数字图书馆,则收录了中文图书达3万余册。这些资源均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网登录方式免费获得摘要、目录;经授权实现全文下载。通过本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或直接Web付费方式,还可以拥有互联网上更多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此外,Google提供的学术搜索功能,更可以对面向互联网开放的中外文学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球范围海选。凭借信息化手段,最大化扩充专业性世界史研究资料的个人占有量已经不再是梦想。占有的私密性因为海量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而被打破,研究资料共享由于互联网倡导的开放/对等/互助/免费原则而成为现实并日益得到强化。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动下,数字化/网络化了的世界史研究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得,给世界史研究理论、方法和手段带来了冲击。首先面临的将是大量网络学术资源的使用标引注释如何规范化问题。其次,跨学科资源、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资源的获得在网络状态下变得异常容易,这样便为世界史研究走出传统模式即上层政治/外交/战争史、主流经济史、精英科技/文化史的局限,展开更为广泛地自下而上的跨领域全球史研究创造了条件。第三,由于具有强大运算功能的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专业软件操作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利用各类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政府提供的科学数据库,就世界史上各类涉及计算的课题诸如人口数量升降同环境变迁的相关性、经济指数增降同社会消费习惯变迁的相关性……以及此类数字变化同世界历史上全球化趋势的相关性等,展开深入、系统、动态地量化研究,或是为定性研究提供量化依据,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有助于创造性地开拓研究新思路,引发出更为复杂且价值更高的其他综合性跨学科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社会信息化进程实际上已经把计算机作为重要的科研分析工具(而不是新一代的打字机)提交给了新世纪的世界史学者,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角度对世界史研究形成了冲击。

  总而言之,为能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给世界史研究带来的冲击,围绕世界史学科乃至整个历史学科信息化应用问题,展开深入的系统研究已经不容回避。这既是时代向世界史学者提出的要求,也是世界史研究走出“切块史”、迈向有机整体的全球史使然。时代在变革,社会在进步,倘若我们世界史工作者不敢迎接挑战而固步自封,终将会被时代所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