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互联网带来了真正的信息共享时代
来源:网易 更新时间:2012-04-15

颠覆篇之网络媒体

  互联网新闻以其海量及没有版面限制一直给传统媒体很大压力,尽管如此它与传统媒体的依存关系依旧无法解除。事实上现在各大网站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仍占主流,其原创资讯比重仍不高。因此互联网新闻与传统媒体就像一对互相依存互相竞争的矛盾体,在竞争中共同上升。

  新浪十年,董事长换过,CEO换过,CFO换过,COO换过,离开的副总裁更是不计其数———但有一个高管职位从来没有任何变动,那就是新浪总编辑陈彤。

  这几年传统媒体一直在与互联网新闻的竞争中前行,作为新闻同业者,传统媒体一方面对互联网媒体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里的贡献喝彩,另一方面也时刻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经营革命,以及即将由此衍生出的种种变化。

  而陈彤作为国内最大网站的总编辑,他所创造的不仅仅是新浪新闻,更是互联网新闻的规则。

  互联网打破信息垄断

  新京报:在你看来,互联网新闻,或者门户网站的内容服务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哪?

  陈彤:我个人感觉是互联网带来的根本的变化就是打破了信息独占的局面,带来了真正的信息共享时代。

  举个例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插一根钢笔的人就代表有文化;到了八十年代,作家被人们最推崇;而到了九十年代,媒体成为无冕之王,因为它控制了话语权和信息资源;可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就不能维护自己的价值了。

  我记忆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是:在八十年代初曾经有一个资深的体育记者,为了获取美联社体育报道的有关资料,要顶着大风从城北骑车二三十公里到一个秘密的单位获取体育报道的打印件,拿到后如获至宝。因为当时信息获取是非常困难的,甚至美联社的报道只有几十个人可以看到。

  而这些人当中,也许没有一人是真正喜爱体育的。可是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从网站上得到消息,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革命。

  新京报:互联网打破信息垄断的原因是否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领域内,信息传播的成本被降到一个很低的程度?尤其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投入产出比来说,互联网冲击力的根源是否来源于低成本?

  陈彤:我还没有从这样的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信息垄断被新技术打破是一种必然存在,而且就算互联网几年前没有出现,未来总会有一种技术去突破这样的壁垒,所以说到的互联网冲击传统媒体产业的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因为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都在不断地因为生产力的进步而受到冲击,并被迫地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其实,互联网冲击的只是那些并不适应这个时代,没有跟上时代节奏的人,对于能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保持创新力,与时俱进的媒体来说,看到的只能是更多的机会。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成本难分高下

  新京报:作为最接近新技术的一部分人,互联网媒体在和传统媒体竞争的时候更能掌握话语权。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并不是平等的,因为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彤:我不这么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一种技术。新浪虽然是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新浪并没有阻碍任何一家传统媒体和新浪一样利用互联网这种工具,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没有这个能力。

  就算退一万步说,互联网公司更了解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种工具,但传媒业发展这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人才乃至运营机制,哪一点是互联网公司可以比拟的?这些方面的资源,哪一点又是不需要时间来积累,哪一点又是用钱买得来的?要说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想互联网公司应该是后来者。

  事实上互联网确实在快速、全面两个方面有优势,但为了这样的优势同时也增加了准确和客观方面所需要的成本———传统媒体会抱怨自己只能做一个版的内容,而互联网可以做十个页面,但你有没有考虑过互联网在保证传播内容准确和客观方面所需要负担的成本?所以综合考虑起来,互联网新闻和传统媒体新闻除了载体有所区别之外,事实上很难区分所谓的成本。

  新京报:目前的现状是互联网传播的官方内容中,很大部分都来源于传统媒体,并由传统媒体之前就对准确和客观负过责的。在你看来,互联网新闻现在的状态,和理想中未来的状态有多大区别?或者说现在根本就只是一个过渡期?

  陈彤:的确互联网新闻现在更多地进行着一种信息整合的工作,而非新闻制作,并且和传统媒体保持着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但这样的合作并不是无偿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我们用你们的稿子也不是没给你们钱对不对?(笑)其实现在的变化是在对用户的选择上,以及海量信息所带来的负面问题。问题的关键只是在海量的基础上,给网民一些比较便利的入口和技术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新浪会在世界杯期间尝试着推出这方面的产品。
 
 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媒体

  新京报:在你看来,互联网出现之后,媒体具备价值的原因在哪?而互联网如果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未来双方的关系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陈彤: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已经打破了信息垄断的状态,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在这一点上报纸所扮演的角色已没有那么重要了。

  互联网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扮演了一个推动者的角色。

  在互联网开始的初期,中国媒体业还非常不发达。在北京当时早报只有一家,信息滞后到你简直不敢相信。举例来说,下午的球赛,要到晚上央视的体育新闻时,才能凑齐六场比赛比分,非常滞后。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新浪看到了机会,或者说新浪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弥补这个空白的角色。

  但你可以看到,现在新浪的价值也并不只是在于“快”,未来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会只在于快,而在于对信息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解读。其实就像电视不可能取代报纸,报纸也不可能替换电视一样,互联网媒体在未来也只是对其他媒体形式的一种补充,大家之间的竞争力却不会有本质的差异,也绝对不会出现谁取代谁,或者谁淘汰谁的问题。

  新京报:你觉得中国互联网新闻有没有足够的资格去和传统媒体争天下?

  陈彤: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也许是在无意中开创了这样一个局面,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做一个门户网站,但是中国现在的这种现状,网络媒体是门户网站初期的发展思路,并且证明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思路。对于门户网站来说,广告模式是一个盈利模式,所以我们就没有刻意削减它,也没有想过与传统媒体争什么。但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远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互联网的广告收入,现在也只是占传统媒体的几十分之一而已。只是由于大家对互联网的依赖,一些旧编辑模式的报纸也许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竞争环境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并不代表纸煤就没有办法做了,要求新,求变,与时俱进,有全新的经营理念。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互联网的存在并没有剥夺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而是促进了它们的变化?

  陈彤:过去由于技术的原因,使一部分人不小心获得了特权,譬如钢笔问题,作家问题,但是现在这个时代给所有的人平等的机会,如果真正引进竞争机制,很多媒体日子也会难过得多,互联网媒体也不例外。做媒体应该要有基本的原则,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通俗地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媒体天天都在共赢。

  由于技术的冲击,肯定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有些人也一定会获益。

    新浪内容编辑“八字经”

  陈彤说自己在利方在线体育沙龙做版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如今的互联网新闻会变成这个样子。“准确地说新浪新闻是从社区新闻发展起来的。”

  陈彤说,“那个时候整个互联网更象是一种单纯的平台,虽然也有来自经营者发布的消息,但只占一小部分。大量消息都是通过来自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交上来,并与其他用户共享的。”

  但是陈彤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样的做法是对互联网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在关注度相对集中的信息海洋里,经营者天生的强势地位其实能做更多的事情。1998年,四通利方98法国足球风暴网站被指定为唯一中文站点的时候,陈彤更强烈地意识到了网络作为媒体的先天优势。

  陈彤认为随后的故事都很顺理成章。因为从1997年起,新浪所坚持的“快速、全面、准确、客观”八字方针就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记者 彭梧  实习生 孟斯硕)

  花絮 轲轲的网编生活

  到网站去,似乎已经成为平面媒体从业人员选择新工作的一个趋势。去年九月份,我从日报跳到网络媒体。

  我最大的感受有两点:视野更加宽广,工作节奏更快。

  众所周知,杂志、周报、日报、门户网站,这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递进阶梯。很多人都在问我到网易适应吗?我觉得没有问题,感谢在日报受到的加强训练,让我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工作,并且适应这种每天都存在的压力。

  每天我在网上的时间要超过十二个小时,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新闻。一大早就起床,可能上午九点在北京西北方向的联想,下午在东南的国贸开会,傍晚,坐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甚至过了凌晨,一边写稿子的我还在和广州的主编通长途电话,讨论当天的热点新闻该怎么处理,第二天下午,你又会在北京发现我。

  当然可能同时在同一天上午发生,而且我都要关注,幸运的是,我有一批出色的同事,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可以迅速分解到个人,这样,可在最快时间内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专题。

  这在传统媒体,显然不可想象,由于记者有明确分口,一个记者顶多涉足一两件新闻。

  与平面媒体不同的是,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所以对于我来说,写一些新闻评论或者请专家发表对热点新闻事件的看法,成为了每天最主要的工作。

  在纸媒体的时候,总是笑话新浪的同行石头太累,八零后的,居然两鬓斑白。昨天理发,理发师问我是否需要染发时,不由微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