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从蓝海战略到长尾理论
来源:硅谷动力 更新时间:2012-04-14

        继“蓝海战略”之后,一种新的理论——“长尾理论”——又开始流行。如果说,蓝海战略讲的是回避同质化、低利润的“红海”,进入差异化、低成本的“蓝海”;那么可以说,长尾理论讲的是它的续篇:通过创意和网络,进入个性化生产的“蓝海”。在我看来,用于解释它们的经济学原理,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大规模定制理论的2.0版。

  大规模定制理论的2.0版旨在说明:通过数字化网络的“边际成本递减”这一低成本扩张特性,小批量创意产品的低成本化生产(取得类似“大规模”那样的成本优势)成为可能。这就为个性化的小生产,提供了在被压制近三百年后重新复活的机会。

  什么是长尾理论

  记录Rhapsody每月统计数据,并把它们画在一张图上,就可以发现该公司和其他任何唱片店一样,都有相同的符合“幂指数”形式的需求曲线——对排行榜前列的曲目都有巨大的需求,尾部快速下降的部分代表的是不太流行的曲目。但是最有趣的事情是深入挖掘排名在40000以后的歌曲,而这个数字正是普通唱片店的流动库存量(最终会被销售出去的唱片的数量)。沃尔玛在这些排名在40000以后的唱片上的销量几乎为零,要么沃尔玛就没有销售此类唱片,要么就是此类边缘唱片的少数潜在本地客户没有能够找到它们或者他们就从来没有走进过沃尔玛商店。

  Rhapsody的需求一直源源不断。不仅位于排行榜前10万的每个曲目每个月都至少会点播一次,而且前20万、30万、40万的曲子也是这样。只要Rhapsody在它的歌曲库中增加了曲子,就会有听众点播这些新歌曲,尽管每个月只有少数几个人点播了它们,而且还分布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

  这就是长尾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

  定制本是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定制在工业社会是大规模生产的反面,是“不规模”的经济;定制在信息社会又重新成为高附加值的主要生产方式。定制的优点很明显:第一,物以稀为贵,定制产品经常具有较高的价值;第二,由于价值中包含的个人知识成分较高,定制产品往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第三,由于定制产品不可比,是回避竞争、比较“蓝海”的。定制的缺点集中在一点,就是规模不经济。

  如何降低“规模不经济”产品的成本,是大规模定制的难点所在。如果可以降低“规模不经济”产品的成本,传统经济学的原理就会被改写,至少要补充新的内容。确实,在工业化条件下,“规模不经济”这一条,就可以判定制生产的死刑。但信息化改变了生产条件,使小规模生产可以取得原来只有靠大规模生产才能达到的低成本水平,甚至还可能实现更低的成本。

  一、利用网络产品的一般特性

  无论是原子的网络,还是比特的网络,其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初始固定投入高,而边际投入低,边际成本递减。

  1、边际成本递减

  在长尾理论中我们看到:沃尔玛必须将同一CD卖到10万册才能平摊管理费用获取利润,具有这样销量的CD连1%都不到。那么想购买韦恩喷泉乐队(Fountains of Wayne)、水晶方式(Crystal Method)最新专辑或其他非主流音乐的6万多消费者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去别的地方买。

  网络产品的特点在于,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减。比如,虽然3G网络的建设固定投入巨大,但每新增一个用户的成本,并不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并且可以平摊原有投资成本,用户越多,相对成本越低。

  网络产品可以从改进初始投入与边际投入两个途径获利:

  一是可以用无形资产替代有形投入,解决初始投入门槛高的难题。比如,胡戈与陈凯歌的投入,前者靠的是天才的创意,后者有上亿的物质资本投入,但获得的知名度却不相上下。这可以解释Rhapsody上那些不知名歌曲得以生存的原因:创意的初始成本,说大就大,就小就小,草根可以迈入无形初始投入的门槛。而在传统经济中,这一条经常把草根排除在外。

  二是利用边际成本递减的优势。比如微软产品的拷贝,在经过巨大的固定投入后,利用拷贝本身成本微不足道的特点,在扩大市场份额上做文章,使后继产品的销售获得相对的低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