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来源:汕头市政府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前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市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信息化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使汕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各地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市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制定本规划的背景

  (一)汕头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五期间,汕头市委、市政府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方针,抓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发挥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作用,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逐步加快。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0.2,比2001年的45.12有了显著的提升。


  1.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信息内容业以及通信运营业等构成的信息产业体系, 目前,我市信息产业界拥有超声电子(集团)公司、超声仪器研究所、南美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汕头高新区奥星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由2001年的30.35亿元增至2005年的38亿元左右。作为汕头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标志,汕头、潮阳本地电话网于2004年6月26日实现并网,有效增强了汕头通信运营业的整体实力。各种新兴通信业务发展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13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63.4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7万户,无线市话至2005年底已拥有37.1万用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本形成以电子元器件、玩具电子、通讯器材、工业应用电子产品等为主导,计算机外接设备和终端产品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6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8%,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3%。我市的玩具电子产业已引起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将作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基地之一。汕头的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指标均居国内领先地位。经多方努力争取,国家信息产业部已批准同意我市实施国家信息产业部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努力成为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支撑。信息内容业方面,汕头正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光盘生产基地,全市现有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拥有音像制品复录资格的企业22家,共获准引进光盘生产线配额346条,已投产的达83条。潮阳区CD-R生产规模列全国区(县)级同行业首位,年产量达到全国的1/3。汕头南美集团有限公司VCD光盘复制数量列全国企业之首。软件业方面,目前全市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企业18家,经认定的软件产品77项。4家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汕头软件园目前已有70家入园企业,其中省级软件企业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园企业从业人员约2000人,其中科技人员约1000人;产业经济继续发展,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超3亿元。市政府已批准增设龙湖分园作为汕头软件园二期园区。
  2.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近年来,我市各有关部门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信息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全介质ADSS光缆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DVD激光头、血站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被列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汕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也对信息技术创新予以重点倾斜。由市信息产业局组织攻关的汕头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也不断结出硕果,羽毛球毛片在线测量和分拣系统、移动通信手机印制线路板产业化等一批项目分别获得省、市两级科技进步奖。2001—2004年期间,我市信息产业共有7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共有26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汕头高新区和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VD光学头生产企业和第一家具有DVD光学头批量生产能力的规模化企业,该公司和清华大学、中科院声像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起草的《DVD/CD只读光学头通用技术标准》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审定。


  3.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在电子政务领域,2003年8月,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初步发挥了对经济和社会实行在线管理、为公众实行在线服务的窗口作用。2004年5月,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市政务外网平台完成初步构建。目前,我市已有49个市直党政部门和垂直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了公众网站,各区县政府也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公众网站。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我市被省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示范市”,一批企业被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我市校园网的建设蓬勃开展。已形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库,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与企业“双赢合作”的新路子,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鲜范例。此外,在社会保障、商贸、物流、金融、卫生、山区开发、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呈现加快的态势。至2005年底,我市已有汕头信用网、同益街道社区信息化、汕头自动化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金霞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龙湖区政府“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参政大厅”、特种玻璃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工程、基于INTERNET的特种经营的网上建筑书店等8个项目的建设单位被省确定为全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


  4.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体制性障碍仍未突破。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畅顺,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存在的资源整合不力、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汕头信息产业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在产业规模、产品等次上远远落后于珠三角等先进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企业创新开发能力与国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少,创新开发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应用水平还比较低。“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严重存在,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导致电子政务的实效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不够,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政策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还很不健全,这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人才短缺。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影响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对信息化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信息化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投入不足。政府缺乏引导资金调动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经费也严重不足。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也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的改造上,而要关注并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信息化的目标也不再仅仅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更多地着眼于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社会资源重组。


  在新的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推动体制创新,降低社会信息化总成本,并推动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建设信息社会做准备。 


信息化建设新的发展趋势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重心,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并由应用深化形成渗透,最终导致变革;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强知识性产业和基于网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服务性和社区性特征,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要将信息化融入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去,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企业竞争力不强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信息化应成为各项事业和改革的助推器,成为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其次,要靠新体制推进信息化。一是要有一整套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合并和整合一些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机构。二是各级政府逐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管理和引导,出台信息化领域的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颁布有关的技术标准,形成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局面。二是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吸纳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政府指导相结合,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第三,要促进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总成本,增强知识、信息在经济生产中的比例,促进社会创新,扮演好政府在信息化中的关键角色。强化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财政在公共项目上的投入,以及在原有信息资源上的整合力度。

   二、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积极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积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组织协调、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全局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扩大开放、强化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按照分类指导的方针,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务实高效、安全可靠。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以及较具规模、符合汕头发展实际的信息产业体系,形成“数字汕头”基础框架,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0以上,初步进入信息社会。


  ——拥有发达的通信基础设施,广大人民群众能普遍使用电信手段,充分享受电信服务,通信业的规模、技术、服务、管理、综合效益以及创新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均通信消费位于国内较高水平,初步建成电信强市。固定电话用户数突破150万,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300万;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50万户;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实现新进展。


  ——建成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全市通用的电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安全认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成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与商用型数据库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


  —— 市政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对企业和市民实行“一网式”服务。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党政各部门内部信息系统覆盖业务的比率和内部信息资源数据库化比率有显著提高。


  ——建成一个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构建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建成信息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信息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通讯器材、玩具类电子产品、电子诊断设备、平板显示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外接设备和终端产品、网络服务等产业。

  
  ——初步建成城市“一卡通”系统,市民持同一张IC卡可缴纳公用事业和医疗收费、乘坐公共交通、办理社保和金融业务、实现购物和旅游消费等。

  ——建成一个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社区信息化进程。
  ——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建成覆盖市县(区)二级卫生防疫信息系统。
  ——建成涵盖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全面播出。农村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入户。

  三、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

  (一)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汕头”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市而言,即要着力开展四个信息网络体系、四个公共应用信息平台和三个信息交换中心建设。四个公共应用信息平台包括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三个信息交换中心包括政务网络中心、电子数据中心和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1.信息网络体系
  信息网络体系包括通信网络体系、计算机网络体系、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和无线电网络体系四个部分。


  (1)通信网络体系
  优化完善基础传输网,形成全市各区域、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信息传输网。积极应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建设以Ipv6为标准的宽带ip网络,推动传输网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宽带信息综合传送平台覆盖我市80%以上地区,承载宽带多媒体通信业务和综合信息业务。大力发展接入网,建成一个融数据、图象和话音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接入网。


  (2)计算机网络体系
  建设较具规模的全市计算机网络体系。计算机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市政府资源网和九运光纤网,避免重复建设。电子政务网络要努力实现业务垂直应用、政务横向沟通、网络安全运行。建设覆盖率达80%以上的城镇家庭宽带计算机互联网,形成集新闻、商业、娱乐、消费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


  (3)广播电视网络体系
  完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增加光节点提高hfc双向传输的质量,提高数字化节目播出的覆盖率。完善我市光缆骨干网络结构,完成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骨干电路数字化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初步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网络。建成国内领先的数字电视技术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


  (4)无线电网络体系
  建设完善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覆盖全市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加快建设具有系统电磁兼容分析、监测信息传递处理等功能的无线电管理信息网,实现与国家、省无线电管理机构互联。建立高质量的无线电台站管理数据库和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基本实现无线电管理、电磁兼容分析及台站审批自动化。建设具有监控中心,固定与移动测向、交绘系统和监测系统的无线电管理监测系统,实现交绘显示和监测功能,使联网监测系统能及时查处各类干扰和非法电台;建设用户干扰自动申诉系统、无线电监测数据库和干扰查处应用程序,为频谱管理提供完整、准确、有效的科学依据。


  2.公共应用信息平台
  (1)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汕头数码科技港)
  汕头信息化建设要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兴办汕头数码科技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建设汕头数码科技港,引导软件企业、信息化服务商、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通信运营企业等入驻园区,旨在拓展汕头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局部宽松的创业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之成为汕头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和信息产业新的孵化基地。要通过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培训服务、展示展览、中介交流及其他休闲服务等功能,努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企业,重点扶持几家企业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本地信息技术龙头企业。通过汕头数码科技港的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推进我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汕头数码科技港分为实体型园区和网络虚拟型园区两大部分开展建设。实体型园区包括软件园新园区、信息服务业园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CA认证分中心、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虚拟型园区包括园区网络平台、汕头软件信息库、智能园区管理系统等。


  汕头数码科技港要突出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于从技术、管理到市场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承担行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企业信息化推广、行业电子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产品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信息交流、人才引进培训等职能,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或创新成本过高的广大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创新平台,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深化对电子地图的应用,构建全市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主要借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获取空间数据为参考基准,凭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来“编织”多分辨率、多时态和多维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平台,形成以数十万兆基础数据为支撑,由数字地形图、数字遥感图、城市基本地理统计单元信息、人口统计分布信息和地下管网信息等数字内容构成的地理信息集成系统。公安、卫生、教育、工商、统计、市政、水利、交通、环保等职能部门要及时在系统内按规范添加相关最新数据信息,同时,以基础数据平台为背景框架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应用系统。


  (3)电子商务平台
  扶持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建立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信息化投入的问题。通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创建,使企业优化B2B电子商务模式,减少信息搜寻投入,降低情报传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能让企业建立自身的网上分销体系,使经营者的收益得以保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4)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减少单个物流企业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费的巨大成本。物流信息平台应拥有大型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卫星通信系统、GIS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等,实现现代物流平台的物流运动一体化、物流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网络运行的高效化。


  3.信息交换中心
  (1)政务网络中心
  完善市政务网络中心建设,加快实现设备的升级改造和功能的拓展,充分发挥其作为全市政务网络的信息交换枢纽、互联网接入中心、运行管理中心以及网络资源管理调配中心的作用。政务网络中心可通过下设服务中心,开展主机托管和虚拟主机服务,避免用户单位各自建立独立的网络设备维护队伍,从而减少财政支出,实现资源集中。


  (2)电子数据中心
  要由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建设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协调全市数据库建设,加快制定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目录和数据交换标准,促进电子数据共享与交换。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成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与商用型数据库体系。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包括:政策法规数据库、统计信息库、人口信息库、科技文献信息库、基础教育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影视资料库等。


  (3)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要建立依托省数字证书认证机构的数字证书注册服务中心,逐步开展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应用。依据PKI技术手段,对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业务使用者进行身份鉴别,保证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的安全可靠。从“一网式”电子政务和政府采购做试点,逐步向其它领域推广。


  (二)信息化推进
  1.电子政务
  政府在进行经济和社会管理以及向市民和企业提供服务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大势所趋。要以“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为核心,拓展全市电子政务平台功能,积极实施“政府—政府”、“政府—企业”、“政府—市民”、“政府—公务员”等四大工程。


  (1)“政府—政府”(G-G)
  要以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平台为基础,开展以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间电子政务应用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建设,实现政务业务数据在多个政府部门间、在不同的业务流程间,按照协同工作的模式,安全可靠地流转、存储和处理。协同办公系统利用“门户接入、数据交换、工作流、业务构件库、电子表单、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公共支撑平台和专用支撑平台,应用于政府协同行政办公的各个方面,如公文处理、督查管理、值班管理、活动管理、会务管理、信息处理、电报管理、提案议案、接待管理等。
  要在全市党政机关视像会议系统的基础上,抓紧构建全市应急指挥系统。其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市政府为应急指挥中心,借助政务网络、地理信息、视像会议、视频监控、可视移动终端、GPS等各种信息与技术手段,在紧急情况或发生突发事件时,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包括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应急现场监控、领导辅助决策等,以便实现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作出快速联动反应和及时有效处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2)“政府—企业”(G-B)
  以“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为门户,从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入手,将面向企业的主要行政审批事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集中上网,变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实现“一站式”加“一网式”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企业需要查询、申报简单审批或上报各种统计数据时,可直接在“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上查询、上报各种统计数据及办理部分审批事项,实现“一网式”服务;需盖章、领取证件(批文原件)、提交原件等复杂审批的,可以到政府审批中心实现“一站式”审批或上报。


  (3)“政府—市民”(G-C)
  市民逐步实现直接通过“中国汕头”政府门户网站上查询、上报各种数据及办理部分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加“一网式”服务。


  深化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对民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全市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以及面向社会服务的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国土整治、环保监测、污染治理等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建立全市灾难预警系统,实现震情、水情、旱情监测的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智能交通指挥系统,推行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车站电子告示牌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的通行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4)“政府—公务员”(G-E)
  加快政府内部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党政各部门局域网建网率、内部信息系统覆盖业务的比率以及内部信息资源数据库化比率。


  建立公务员门户信息系统,统一全市办公自动化软件。公务员通过登录门户了解市政府及本部门的相关业务信息,根据要求处理岗位业务,并可实现对个人日程、通信录、邮件、个人活动的管理。
  建设移动办公系统。公务员经授权可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如拨号、宽带、无线网络、WAP、PALM,连接电子政务平台,处理相关业务,实现移动办公。


  2.国民经济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加强对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要实现互联网应用基本普及,企业向政府部门申报服务事项基本实行网上申报。要以产业竞争力提升为核心,以制造业信息化和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业信息化为重点,抓好产品信息化,着力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抓好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着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抓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着力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和企业整体决策水平。
中小企业重点开展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条件的要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大型企业重点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全面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和管理智能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等应用系统,建立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互动,提高全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2)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要坚持点面结合、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金融、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应用。


  ——扶持行业信息化示范园区。要选取行业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加强规划和指导,建设行业信息化示范园,在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工业领域信息化。以印刷包装、塑料机械、输配电设备、玩具、食品、工艺毛衫、针织内衣等我市的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支持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光电一体化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加强生产装备与过程控制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全面改造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制造企业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将制造业的加工、成形、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造,从生产到库存、财务、质量、设备管理和市场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化;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II)、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应用,改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在全市各个不同行业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逐步推广。


  ——农业领域信息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植、养殖、栽培、加工等全过程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等,促进农业管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全面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村经济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病虫害预报和防治系统以及禽畜疫情信息系统等,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等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


  ——金融领域信息化。深入实施金卡工程,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发展网络银行以及其他以网络为基础的银行新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继续扩大各商业银行卡互联,积极探索新的结算工具。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完善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


  ——物流领域信息化。扶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广普及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应用,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电子标签、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提高物流作业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优化物流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努力推动汕头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物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实现生产商、物流商和需求方的信息交流和整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开展现代物流业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扶持若干家物流龙头企业的发展。


  ——商贸领域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EDI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P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OS)、会员管理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在商贸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订货、电子转帐和票证自动处理,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支持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市场”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建设全市外资和外贸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


  3.社会信息化
  要努力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的信息化协调推进,城市与农村、大社会与小社区等社会构成要素的信息化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1)社会事业信息化
  ——科技信息化。要加快提高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立网上虚拟产学研合作开发组织。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成果推广的信息流通与交易系统。建立科学仪器共享网络服务平台。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化,完善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


  ——教育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教育信息平台实现软件应用和资源共享。大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完善全市教育信息系统。积极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推进全市教育网络化。到2010年,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形成规范的统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网上交费、学校与家庭互动等接口系统,以提高日常办公效率和教学互补性。


  ——文化信息化。要以建设全市数字图书馆与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加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发行、印刷、艺术品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造。大力推动新闻出版领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新闻出版管理与对外服务网络。积极稳步地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


  ——卫生信息化。要建设覆盖市县(区)二级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工作。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面向公众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中型医院信息库建设与共享,开展以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远程信息服务。我市县(区)级以上医院要建设并运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公众就医导向查询系统,三级甲等医院及有条件的医院同时建设公众网站和运行临床信息系统,并留有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要求的统一标准接口,以方便数据交换。


  ——社会保障信息化。要建立涵盖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民政服务、医疗保险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按照全市电子数据中心制定的接口标准,建立与地税、银行、医院、药店的联网和数据交换,实现对保障人员与基金的实时监管,为公众提供高效、便利的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化保障服务。


  (2)社会要素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发挥城市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资源优势,在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先行一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积极推行“城市一卡通”。通过向市民发行用于城市生活的IC卡,建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平台。居民或游客持同一张IC卡能实现身份验证、流动消费支付、存储各类信息等功能,可达到方便市民消费、提高运营企业的工作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使用IC卡进行数字化记录,反映到城市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中,可为城市信息的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 城市一卡通的应用范围可包括:公用事业收费(水电气、有线电视、电信收费)、公共交通、社保、医疗、存取款、购物消费、旅游等。“城市一卡通”系统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点,为市民提供租卡、充值、挂失、销户、换卡、回收、查询和数据采集等多种服务业务。


  ——农村和山区信息化。进一步在农村推进“网络到村、信息入户、深化应用”,扶持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设一批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努力培养、促进和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体验信息化服务的便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区)、镇、村多级联合共建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重点开发农产品商贸、农业科技资讯、旅游等信息资源,通过有关信息网站对外发布,同时实现我市农村与外地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在南澳县继续深入开展山区信息化建设示范工作,逐步向濠江、潮阳、潮南等地推广。


  ——社区和家庭信息化。结合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推广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购物网络化、娱乐网络化与阅读通邮网络化。推广智能控制家电等家庭信息化设备。


  (三)信息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发展信息产业自主技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形成区域性信息产业基地。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Ipv6技术产品、无线宽带接入、无线网、光通信、智能网络设备、固定宽带接入产品、电话机、网络传真机、光传输配套系统、程控交换、数字电视传输接入产品、移动通信基站、手机、多媒体移动终端等。


  ——电子计算机产品制造业。发展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高附加值整机产品; 监视器、高速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硒鼓、墨盒等消耗性零部件产品。


  ——电子元器件。发展电力电子器件、电源、新型绿色照明等电子元件产品; 高密度、多层线路板,单、双面及柔性PCB,高性能、高品质基板,环保型绿色PCB等材料;微细加工技术、阻容元件、磁性材料、敷铜板。


  ——信息家电产品:发展智能家居、机顶盒、数字摄像机、数字音频产品、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数字广播设备及接收机、家庭影院系统、新一代高密度数字光盘系列产品等。


  ——娱乐玩具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智能玩具、电子游戏、激光玩具等新型电子娱乐玩具中所需的电子产品。


  ——新型光电子产品与电子材料:光纤大规模生产技术、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光电传感器、有源及无源光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片式频率器件、高档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石英晶体、纳米电子材料等。


  ——汽车电子产品: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传动与行驶控制系统、安全及故障诊断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电子元器件、控制软件、车载娱乐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产品。


  2.软件业
  要把软件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软件业在全行业发展中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的整体结构。继续落实产业政策,实施政策倾斜,改善发展环境,把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要着力抓好企业信息化、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信息内容、电子政务等应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操作系统,信息安全产品及技术,工程软件及软件集成系统,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及封装技术等的发展,支持发展拥有巨大市场前景的LINUX平台中文应用软件,提高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高标准化、兼容性和系统集成水平,增强市场拓展能力。鼓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软件企业认证和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增强我市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


  3.信息服务业
  ——通信业。要促进通信运营业发展,朝着建设电信强市的目标迈进。到2010年,我市要拥有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广大人民群众能普遍使用电信手段,充分享受电信服务,通信业的规模、技术、服务、管理、综合效益以及创新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均通信消费位于国内较高水平。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为通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信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网络和技术优势,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实现由传统的语音服务向现代多媒体综合服务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同时,通信业要继续深化行风评议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注重维护消费者权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服务业。加大广播电视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网开展增值服务,积极推广数字电视,逐步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网络服务业。继续发展和壮大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扶持一批本地网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务。紧跟国际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不断开拓信息网络服务业的新业务和新领域。逐步开放网络服务市场,鼓励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专业化经营。强化对计算机网络服务业人员的管理。


  ——信息内容业。发展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信息内容业,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采集、加工、传播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步伐,促进信息内容业的产业分工,扩大信息内容业的产业规模,为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重点发展以计算机光盘、DVD、数据库、网络媒体等为载体或形式的产品制造、加工、传播和出版业。


  ——信息咨询服务业。促进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发展人才交流、技术引进、贸易顾问、工程中介和房地产中介等中介性信息服务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形中介市场和无形的网上中介市场。加强投资咨询、法律服务、会议展览和技术培训等咨询性信息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争取建成若干家知名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


  4.电子信息产品拆解业
  在潮阳区贵屿镇深入实施“全国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示范工程”。实现拆解车间化,使无条件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小车间化作业转移,已有一定小规模的小企业,要向规范化的深加工生产线发展,使拆解业基本实现车间化作业。规划设立滤网集中处理厂、贵金属加工厂和污水处理厂等3个防治污染工厂。结合环保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废家电应在符合环保、安全的条件下拆解,有毒有害物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使用烘烤、酸洗、露天焚烧等原始落后方式拆解处理废家电,处理过程要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人员健康的要求。大力开拓拆解后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


  5.信息产业园区
  大力扶持建设有汕头特色的信息产业园区。加快汕头软件园的发展,强化软件园作为全市乃至粤东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企业孵化主要基地的作用。在完善主园区建设的同时,尽快启动软件园新园区建设,赋予软件园更大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国家(汕头)玩具类电子产品产业园、潮阳信息存储材料工业园等新的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形成区域品牌和名牌,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

  四、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

  (一)信息化管理体制。
  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我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进一步发挥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能作用,解决信息化建设的体制障碍,加大管理力度。发挥政府宏观管理、指导和调控职能,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强信息化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加强政府对重大的、关键性项目的管理、协调、质量监督检查和验收。


  (二)信息化法规和政策体系。
  我市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已明显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要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立法权限,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逐步出台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三)信息化投融资体制。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保证资金的投入,协调好各方利益,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循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以资产为纽带,多元参股,多方筹措,市场化运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样化,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的局面。制定一系列倾斜扶持和优惠政策,创造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流向信息产业。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放大作用,确立政府信息化投入的正常化、制度化机制。


  (四)信息化推广机制。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措施,鼓励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组织实施本区域大型信息化工程。通信运营商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电信普遍服务与特殊服务制度,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对网上教育、电子商务实行资费优惠,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通信的普遍服务,给予支持。


  (五)信息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精湛、复合型的、具有技术创新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实施全民信息化教育工程。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办学等途径,培养各种类型的信息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在职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把计算机技能考核作为公务员聘用、考核、晋升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人才使用、晋升的激励机制,保证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不断发展。


  大力支持企业的信息技术攻关,有关职能部门针对特定重大课题适时组织企业联合攻关。努力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认真研究和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信息安全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实行安全管理,发展安全服务;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及知识宣传,进行网络安全与防止网络犯罪的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法制意识,加强对信息安全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测评认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跟踪管理能力和对网络犯罪的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