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产业部将举全部之力,联合涉农部门,整合资源——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如何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务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5月22日,记者约请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总编辑李新社就此进行了对话。
李新社: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三农”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也因此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您认为,这对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部门带来了怎样的新机遇和重要使命?
陈伟:信息产业部党组对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王旭东部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思路,部署工作,要求举全行业之力,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动员各方面力量,务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化推进司,作为信息产业部推进信息化的一个职能部门,面对中央提出的要求和重大的历史任务,以及部党组的要求、决策,当然得积极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做好各方面的推进工作。面向“三农”问题,面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推进司在内的部内各司局,早在若干年以前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针对农村通信,信息产业部实施了“村村通电话”工程,“十五”期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到2005年底,已有97.33%的行政村通上电话;再比如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部早在20年前就做了大量的适农信息技术开发、服务工作,广泛应用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方面。在新的形势下,信息化推进司工作重点就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整合资源,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新社:“三农”问题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头等大事,农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问题和农民自身的事情。最近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在4月17日召开了动员大会,部署了工作,其中提出了“参与和支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您觉得应该如何理解“参与”和“支持”的具体内涵?您认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推进机制?
陈伟:参与,信息产业部是有责任的;支持,信息产业部是有义务的。但是这个责任和义务是配合农业部和国信办等涉农部门、信息化领导部门共同担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参与和支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样的概念呢?因为大家都在做,并且已经做了很大的、持续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也为一个瓶颈所困扰,就是怎样让适农信息进村以后落户。进村是很难的,让有用信息最后到农民手里更难。所以我们提出来一定要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首先,在组织体系上要部际协作、部省协同;其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条件,绝对不要新铺摊子、重复建设;第三,资源的开发上一定是部委之间配合,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权威信息的整合是一个上下左右多层次的整合过程;第四,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最后,在运行机制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李新社:目前信息产业部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陈伟:信产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项。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同时,我部也积极与涉农部门沟通和协调,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推进的部际协作联合推进机制。此外,我部还积极建立部省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务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第二项大的措施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农村信息化条例》,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希望能通过努力,争取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两三年内出台《农村信息化条例》。二是在一些资费政策上,比如农村通信的资费,力所能及地向农村信息化倾斜。目前,我部相关司局正在进行有关调研。三是在码号资源和频率资源的分配上,要确保农村信息化的需要。我部最近已经给农业部批了12316,这是面向农村的公益服务热线号码。
第三项措施是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引导资金的投入,拓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资金投入渠道,积极鼓励社会和企业参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建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和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财政向农村倾斜。据此,信产部也希望通过努力,争取建立农村信息化基金。三是将信产部的电子发展基金,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项目倾斜。
还有一项措施是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我们正在组织起草试点管理办法,希望通过试点探索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规律,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试点示范方案正在论证之中,所以目前还不便透露。但是有一点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很有积极性。4月17日,威海工作会议(信息产业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后,几个省、市就给我们打来报告,要求作为试点。
李新社:您刚才说各地对试点示范都很有积极性,这是否说明地方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有效的实践?
陈伟: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地方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有些做法是很有成效的。很多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整合了当地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来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什么我们觉得有底气,就在于我们已经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去广东调研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广东着重对山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了五级信息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广东省信息服务中心,市、地一级的分中心,县级的工作站,乡级的服务站,到村一级设立了信息员。这项工作是由广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主导,财政每年出资3500万元,连续5年总计投入1.75亿元作为引导资金。这是广东的特色。
山东的特色,是充分利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让农村党员经常受教育,让农民群众经常得实惠,”这是山东这个项目经典的两句话。
四川则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联通公司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投入1000万元建设天府农业网,覆盖了1000个乡镇,为农民提供适用信息服务。
在河南,由于网通在农村市场已经尝到了甜头,几大通信运营商都踊跃地在农村市场进行投入,开展农村信息化的积极性很高。
其实很多地方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都有创新性的模式,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还是在贫困的农村,我的感受是,信息化都大有用武之地,都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不一而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加以引导,在国家部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省市信息产业厅、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肯定会大有成效。
李新社:农业部对农业信息化制约瓶颈有一个总体判断——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化人才缺乏”三大突出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陈伟:我认为农业部提的这三点是客观的,是比较准确的。现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确实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我部实施了“村村通电话”工程,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2.67%的行政村未通电话。这些村恰好是经济条件相对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欠发达或者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人烟稀少,自然条件、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完成这2万多个村的通电话问题更为困难。原来部里提出到“十一五”末,也就是2010年行政村全部通电话。但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以后,部党组经过反复调研测算,最后提出举全部之力到2007年底完成。由此看来,基础条件确实是薄弱的。
第二个是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我觉得也是切中要害。现在各个部委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各部门服务“三农”的网络都很多,比如信息产业部的“村村通电话”、邮政储蓄网点等,但都只是做到了从不同的领域服务农村。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整合这些资源,为此我部提出了“部际协作”工作机制。在这方面,国信办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将22个涉农部门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不过没能解决这些资源进村入户的问题。再比如,中组部搞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旨在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实现让农村的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为了整合信息资源,我们提出在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上:第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技术;第二要充分整合资源,一定要形成合力,把各个部委的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都整合起来;第三在资源的开发上要贴近农民最需要的信息;第四在信息传递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利用多种手段,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需求;在建设机制上,我们提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第三个问题,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成为了又一个瓶颈。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这是我们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确实是人才。所以我部提出要实施“五项工程”,其中一项工程就是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李新社:信息产业部门在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伟:我部在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明确提出:围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规范农村信息化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并为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服务。
李新社:您认为最受农民欢迎的信息是什么?
陈伟:我们归结为四大类:一是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等市场价格信息;二是种植和养殖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信息;三是培训和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信息;四是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等公共信息。农业部门主要是对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方面进行把关。信息产业部就是要把这些信息及时方便地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到他们手上。
李新社: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是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您认为目前最有效整合涉农资源的关键在哪里?信息化建设如何确保能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享受合理的信息服务?
陈伟:不能简单的说什么关键,什么不关键。我认为,有效整合涉农资源应从两个方面去抓。一是思想意识和观念;二是信息技术、信息手段、信息化的利用。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观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创新、业务流程的再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认为,社会资源整合问题是用信息化的理念、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化的渠道方式来解决。通过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实现观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创新、业务流程的再造,最后达到我们整个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李新社:您还没具体谈到信息化如何确保农民能以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享受合理的信息服务?
陈伟:这里涉及到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关系。信息产业要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的支撑。没有产业、技术的支撑,信息化是发展不起来的。反过来,信息化的发展也要依靠产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上,也是这样。我们一定要到农村去调查研究,分析了解农民兄弟最需要、最渴望的信息。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农民对信息都是非常渴求的。我们确实重任在肩、任重道远。只有去了解到农民的切身需求,才能做出他们满意的、他们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我部提出的“五项工程”中的几项工程都是在围绕这个来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一个就是要组织我们行业开发农民群众能够买得起、喜欢用、用得好的产品和服务。海量信息来了以后,农民兄弟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去帮他们甄别、筛选,最后找出最贴近他们需求的信息。还有,我们必须避免或防止一些坑农、害农、误农的虚假信息。各级政府部门所肩负的责任,我们的运营商、制造商、软件商、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努力做好这件事。(刊发于中国信息化杂志2006年6月5日《对话》栏目)
□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 白丽、王逍君 报道
《对话》 档案
陈伟 1962年3月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
1983年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2000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1994年起历任成都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四川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2003年起任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2005年11月任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