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浅几年之后,北京公交一卡通5月10日重装上阵。与几年前备受冷遇的情形大不相同的是,仅5月10日一卡通系统开通的当天,北京就有342.7万人次刷卡乘车。
当我从众多媒体上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还不禁有些疑惑:市民的观念为何在一夜之间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后来,一位朋友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3月21日,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使用一卡通IC卡替代公交地铁纸质月票的通告》,“决定自2006年5月1日起,采用一卡通IC卡替代公交地铁纸质月票”——纸质月票被一卡通替代了,不刷卡,你就别指望继续享受公交福利。原来市民踊跃刷卡,还有这样一个迫不得已的背景!
说市民“迫不得已”,决非我信口雌黄、无事生非。不信,请看看推行一卡通后混乱的站台、拥挤的车厢、满腔怨气的乘客和喊哑了嗓子的售票员——“没有不骂的”,一位同事如此评价。这样的一卡通,市民可能心甘情愿地购买和使用吗?
据称,推行公交一卡通,是为了提高乘车效率、优化公交资源配置、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在改为单门刷卡上车的情况下,上车拥挤,下车费劲,公交车停站时间拖长,并导致道路拥堵,乘车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大幅度下降,城市交通压力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
更现实的担心还在于,一卡通由发卡充值、车载检票、数据采集和结算清分等几大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结算流程为:购卡—充值—刷卡—数据采集点—公交分公司—总部结算分中心—一卡通结算中心,这几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而每次可能出现的错误,无论对乘客、司售人员还是公交公司,都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一卡通系统开通才短短几天,经媒体报道的乘客刷卡出错等情况就已经不胜枚举,而乘客遭受损失后,如何取证首先就是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的情况却是,推行一卡通的软硬件投入巨大,基础设施投入惊人,售票员、站台服务人员不减反增,节省出来的印刷纸质车票的费用,远远不足以抵消一卡通推行过程中的巨额投入。难怪有网友质问:如果把这些投入用于购置车辆、增加运力,对于提高乘车效率、优化公交资源配置、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不是更加行之有效吗?
城市交通压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核心之处是要符合当地的社会现实。推行公交一卡通被称为实现城市交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并不反对,但信息化建设也必须与现实条件相适应。北京市每天有1100万人次的客运量,公交线路多,路途长,换乘频繁,对于这些现实情况,在推行一卡通之前就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论证,否则,只能是事到临头方感手足无措。北京市早在2001年6月就开始在20余条线路的422部车辆安装一卡通系统作为试点,2003年4月就开始全面试运行,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看着站台上排成长龙的公交车、怨气冲天的乘客和司售人员,我真想问问有关部门:早干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