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采集进万家 合肥金保工程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3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走在了全省前列。记者日前来到了合肥,采访了合肥市劳动保障局局长梁虹。

  《中国信息化》:合肥市金保工程被列入市电子政务的“一号工程”,您能否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梁虹:因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金保工程作为全市电子政务的“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去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并启动二期建设,目前二期工程正按计划推进。

  金保工程一期建成并投入了使用。合肥市实现了4个试点区、4个街道、23个社居委的实时联网,实现了辖区内人员入户调查、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劳动就业岗位登记查询和社会保险关系查询等功能。

  合肥市已经与全市所有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完成了联网。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范,制作了包含劳动就业与五个险种合一诸多信息的社会保障卡,率先在全省发放了60万张,4月1日已经正式启用。除此以外,合肥市还开通了12333劳动保障电话服务系统。

  金保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纵向联通国家、省、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系统,横向联通劳动保障、财政、税务、金融等系统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网络。政府将借此提供服务,老百姓因此享受便捷。

  《中国信息化》:合肥市劳动保障信息网涵盖了市区全部居民,其信息量十分巨大,那么这海量的信息从何而来呢?

  梁虹:这就是我们目前金保工程的重点——信息采集工作。利用采集而来的信息,更新现有的劳动保障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地掌握全市居民的各项基本情况,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奠定工作基础;也为政府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所以信息采集是金保工程建设的关键点。有了采集于民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按照《统计法》规定,经市统计部门批准,合肥市制定了统一的信息采集表。信息采集人员挂牌上岗,以登门入户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的内容分为两项: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和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也就是家庭表和家庭成员个人表。前者包含了家庭类别、家庭人口数等25项指标,后者包含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71项指标。当然,所有采集的信息都将做好保密工作。

  我们计划从3月15日开始,到6月30日结束。市劳动保障局是牵头部门,市宣传、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共同配合;街道是这次信息采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各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站是信息采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这次信息采集工作涵盖了全市49个街道(乡镇)、301个社居委,约155万城市居民及5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各县的城镇居民信息采集工作也同时进行。尽管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有信心按期圆满完成。

  《中国信息化》:进行信息采集工作的一线人员是怎样的群体呢?

  梁虹:按照市政府对全市统一部署的金保工程信息采集工作的要求,合肥市各区、街道和社居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尤其是社居委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发动的见习大学生、退管人员、低保人员等组成的志愿队伍,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他们利用情况清楚、联系密切、居民信任的优势,不分白天黑夜、上班下班、刮风下雨,走街串巷、登门入户。为完成关系到家家户户长远或眼前利益的福祉事业,辛勤奔波,不辞劳苦,有时甚至忍受一些不理解人群的刁难和白眼。截至5月25日,合肥市已完成信息采集53.6万户165.6万人,占应采集人员的72.79%,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信息化》:信息采集固然是为了造福于民,但由于涉及到千家万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梁虹:困难是存在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首先是采用“舆论先行、适当微调”的方式来扎实推进的。就在今年的3月15日,我们信息采集工作正式启动之日,我们广而告知,“信息采集进万家 采集信息为大家——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致市民一封信”,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

  在宣传动员上,分管副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信息采集动员会,合肥市各区都组织召开了信息采集工作动员会和业务培训班,同时采取上门入户、张贴宣传提纲、悬挂横幅和街头设点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悬挂横幅500多条,发放宣传材料1万多份,共选调信息采集员40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