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办公室所在大楼的大堂有一面电视墙,上面嵌了十二台大屏幕液晶电视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黑屏的。印象中这些电视在我们入驻大楼一年半时间中仅开过两次:一次是调试,另一次大概某个领导要来视察,先把电视全部打开来热闹热闹。
电视墙全部打开的样子非常的滑稽:十二台电视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节奏分别放着不同的东西——有的在显示股票走势,有的在放着冰上运动项目,有的画面上是某歌星大张着嘴无声地歌唱……。显然,一个应该用在类似交通指挥中心场合的视频控制系统被放在了我们这幢写字楼的大堂里。为什么要在这个不合适的地方,安装这么一套昂贵却毫无实际意义的系统?我纳闷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这幢楼里入驻的,是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而高清晰数字彩电,正是本市信息产业的一根不小的支柱。这面豪华的电视墙,无疑可以看作一张展示信息产业成就的一面墙。
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奢侈”,比如一些用于展示形象和成就,同时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东西。适当的奢侈也是一种需求的拉动力。但这里面应该把握一个“度”。每天面对着这幅平均一年也通不了两次电的电视墙,我经常忍不住想:如果让我们这些还用着CRT彩电的家庭把这面常年黑漆漆的墙拆分了,也许我们对信息产业发展成就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当然也有更高尚些的联想——如果把这些电视送到山区学校,那它们所起的作用,恐怕比要深远得多了。
汽车零件玩出来的花样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其实,只要左右看看就会发现,这种无视实际应用需求,盲目进行形象展示、追求技术时髦的现象在政府和社会信息化应用领域还十分普遍。现在似乎有一种社会心理,好像要建“大”系统、办“大”事,就得要花“大”钱。所谓“便宜无好货”、“一分钱一分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等等。这些话本身没错,但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其实往往掩盖了一种躲避困难和随意“挖坑”的态度:不去通盘考虑业务需求,不去研究技术的适用条件,“想得清楚要上,想不清楚就先做一期”。没想好种什么树,先挖一个坑再说。
笔者最近就碰到了这样事。去年某部门立了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但其中一些外部需求并没有理清楚,于是就先做“一期”,先建一个数据中心,把属下的数据集中起来再说;今年,似乎有某种相关的外部需求驱动,于是该部门又从另一个渠道再申报一个项目。外部需求依然模糊?那么就先拉一张网、发一张卡、建一个库再说。就这样,相关性极强的一件大事,由于缺乏长远的业务视角,就生出了两个“基建”型项目。
这种浪费,可谓登峰造极。
当然,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节约并不就是小家子气。相反,以前的盲目建设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窟窿和孤岛,今天我们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真正实现长期的、近似最优的、可持续“节约”,需要我们有整合资源的大气魄和大智慧,需要有长远的项目规划,需要对技术和业务的深入把握。相比之下,那些只顾自己、只顾眼前的“挖坑”项目,倒是要“小家子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