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信息化重塑制造业霸主的地位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美国制造业协会曾发布过一个关于美国制造业的报告,指出推动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就是制造业,而且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全部研发和投资的57%来自制造业。但是,美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工业化早期的辉煌之后,曾经一度落后于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此后,美国凭什么找回了制造业霸主的地位?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开始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之一,几次技术的飞跃使得美国的制造业一度迅猛发展。在“二战”之前,美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半个世纪之前,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模式”风靡全球。“大规模生产”诞生在产品匮乏、供不应求的年代,其高效率、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解决方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淘汰了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是以自动化为核心,包括了劳动分工、流水线生产,并通过高工资和福利保障制度来保护工人生产积极性的生产组织模式。美国制造业强调利用新的技术,借助自动化流水线,从业务单元的高效率运作开始,在整个企业内建立大规模的生产线。“大规模生产”模式的诞生,使福特在一夜之间将在当时看来只是少数富人奢侈品的汽车变成了风靡美国的大众消费品,同时也打造出了盛极一时的“美国制造”。

  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军备竞争的需要,美国对产业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对一般制造业的要求。同时,习惯了60多年大量生产方式的美国,在上世纪后期也遭遇到后起之秀日本的最猛烈冲击。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机床、五金工具等制造业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进入70年代中后期,由于信息产业的风起云涌,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直接后果就是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日本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异军突起,一跃而超过美国。

  美国在反省因产业政策的失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开始发力振兴制造业。为了占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制高点,美国提出了跨世纪的研究计划。美国政府提出“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敏捷制造技术计划”、“下一代制造(NGM)”等计划。经过战略调整,美国在逐渐收复失地的同时也巩固了其霸主地位,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使得制造业重现非凡的活力,并帮助美国在上世纪末期实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黄金发展。

  根据美国全国制造业协会的相关数据,一系列的科技振兴计划实施后,美国制造业重现辉煌,并成为推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从1992年到1997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29%都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成为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同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9%,零售业、批发业分别为16%和13%,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为13%,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为10%,建筑和采矿各占3%。这期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1%,而制造业年均增长则高达5.2%。由于大力开发和采用新技术,制造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自1983年以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4%。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进一步加快,1996年至1999年超过4.7%。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进一步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长。

  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增长还表现在出口方面。1992年到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的24%归功于出口的增长。而在美国的全部出口总量中,制造业的出口占62%。1985年,美国生产的制成品中仅有约7%出口到国外,目前这一比例已接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