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巡礼之广西检验检疫局
来源:国门时报E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年来,为推进“大通关”建设,广西检验检疫局努力推进检务工作电子化、检验检疫监管信息化、行政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该局的口岸通关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 “大通关”建设

广西检验检疫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大通关”的新举措。该局以检验检疫电子化为主要手段,按照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要求,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通关”技术保障体系,做到“一个加强”、“三个建立”。即加强“大通关”硬件建设,加快网络升级,提高网络运行速度,解决制约CIQ2000系统和“三电工程”应用的带宽瓶颈;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建立口岸直通模式,建立监管目录。同时,该局还对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进行了创新,将检验检疫监管与认证认可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关口作业时间,并进一步加强与口岸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共同搭建信息平台,为实现“大通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大通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西检验检疫局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广域网。2003年初,该局即完成了广域网络支干网的建设,而且随着“大通关”工作的推进、检验检疫业务的扩展以及应用的需要,广西检验检疫局还对广域网络进行了提速、扩容。2003年12月,该局计算机网络系统升级切换顺利完成,提升了计算机网络核心交换和路由设备档次,这也标志着该局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至今,广西检验检疫局的24条2Mbps SDH通信网络线路,将其下属所有的分支机构、技术中心、保健中心、机场办的局域网络连接起来,建成了以局本部为中心的计算机广域网络,并与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链接。截至目前,该局已拥有2000个信息点,覆盖了所有边远办事处、工作点的计算机广域互联工作。

近年来,广西检验检疫局积极推进监管信息化工作,提高检验检疫监管水平。如开展进口货物快速查验系统(海港版)在防城港局的试点工作。据了解,自该系统运行以来,广西检验检疫局实现了对海港口岸所有进境集装箱的有效监管,大大提高了集装箱货物通关速度,降低了企业的通关成本,推进了“大通关”和“电子口岸”的建设进程。2005年,广西检验检疫局开始推广、应用快速核放系统,将已实行分类管理、模式改革、企业信誉管理、风险管理的出口产品,全部纳入其中,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同时,为了推进电子监管工作,广西检验检疫局成立了电子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专门工作小组,制定了全面推进检验检疫电子监管工作总体方案,并按要求上报了40多家拟实施电子监管的企业名单,目前各项工作都在实施中。

积极推广OA系统

2006年4月以来,广西检验检疫局的领导和职工,先后在本局多功能厅参加了全国质检系统政务信息工作会议、“四五”普法总结表彰大会、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该局的工作人员身在南宁便能参加国家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高效率。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推广新OA系统的计划,广西检验检疫局党组将新OA系统的建设工作列入了2005年工作要点,将其作为解决文山会海问题、改进工作作风的主要工作来抓。为保障新OA系统的顺利推广,广西检验检疫局启动专项资金,购买了专用服务器和新电脑,保证了局机关人员人手一台电脑,有力地配合了新OA系统的实施推广。

新OA系统采用Lotus Notes作为统一的开发平台和软件应用平台,全面支持B/S模式。拥有公文处理、公共信息、个人事务、系统管理4 

大模块,在使用中有文件修改痕迹保留功能、可视化流程自定义和流程跟踪、专用广域网范围内的信息传递和文件传递等功能。

广西检验检疫局新OA系统安装成功,实现与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及广西各分支机构公文网上传递,运行效果良好,加快了公文电子化程度,标志着该局机关办公自动化迈上了新的台阶。

配合电子口岸建设

为了实现电子口岸执法部门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广西检验检疫局还以电子口岸建设为契机,努力加快该局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现代技术在检验检疫的应用水平。首先,该局把电子口岸建设作为科技兴检、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把关和疫病疫情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将信息化从检务环节向整个检验检疫流程延伸,提高检验检疫各层面信息化应用水平。

其次,积极探索检验检疫把关新机制,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和检验业务流程创新。要满足电子口岸快速通关的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将检验检疫工作“前推后移”,减轻口岸通关压力,实现快速通关,在转变传统“批批检验”模式,推行以产品风险分析、企业质量准入与诚信度评价、分类管理等检验检疫模式改革方面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第三,探索并构建新型的口岸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建立电子口岸工作模式下科学有效的口岸疾病监测应急控制系统、疫情快速反应机制、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和食品安全卫生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四,不断创新人力资源机制、检测设备资源管理。优化检验检疫人力、物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检验检疫人员素质、检测实力和检验监管水平。